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而國家領導人的去世,則可能引起社會動蕩。
因此,我國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開啟不同的戰備狀態。
1997年,時值鄧公剛剛離世,尤太忠將軍面對鏡頭,坦言道:
“毛主席去世時,是一級戰備。而鄧小平去世時,則來了個三級戰備。”
說罷,他的眉頭深深擰起,眼神一下子蒼老許多,不住地用手指按著雙目之間。
每逢思考時,尤將軍總會做這個動作。
鄧公是尤太忠將軍生命中的良師益友。
鄧公的去世給他極大打擊,哪怕他當時還在住院,都不顧護士反對,前去見了鄧公最后一面。
“鄧小平去世是大事,所以我才要求出院。”
尤將軍面對記者,談起鄧公與他的往事,眉眼間滿是懷念。
他緩緩訴說著兩人間發生過的一個個驚險或暖心的故事,其中透露著對鄧公的自豪與欽佩,眾人也深深為兩人情誼所感動。
尤太忠拼死救出鄧公
鄧公作為新中國的總設計師,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讓中國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的富強離不開他。
而鄧公也曾遇到多次生死危機,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他上海時的驚險逃離和甘肅患病。
但其實,要論鄧公一生中最為驚險的生死時刻,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
那一次,鄧公險些被偽軍活捉,是尤太忠拼盡全力救出鄧公。
而那次舍命相救,也是他們相識的起點。
1942年秋天,鄧公時任129師政委。
當時,我軍剛剛發動過“百團大戰”,致使整個華北戰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使得日軍意識到八路軍的威脅。
日軍將大部分主力的矛頭,指向山西為核心的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掃蕩。
這種危險的情況下,鄧公為了能夠大范圍掌握各個分區的工作情況,翻山越嶺視察,走過不少敵占區。
一天,鄧公來到山西的一個名叫卵寨村的小鄉村,這里是六團的駐地,團長正是外號叫做“尤大麻子”的尤太忠。
此時的尤太忠已經小有名氣,他是河南人,原來跟隨紅軍走過長征,靠著赫赫戰功,成為獨立團團長。
鄧公能來指導工作,尤太忠高興壞了。
初見,他便打心眼里佩服鄧公,敢在危險的掃蕩區來回穿梭,冒著生命危險為各個團部檢查問題。
當天下午,他便拉著鄧公,將團部的所有情況匯報完畢。
鄧公看著表情粗獷,但做事卻粗中有細的尤太忠,心中也十分高興,暗想這肯定是八路軍中的一員猛將。
而就在當天夜晚,鄧公遭遇危險時刻。
不知道是誰泄露了鄧公的行蹤,附近陽城的日軍竟然選擇傾巢而動,提前在卵寨村外布下了五百人組成的天羅地網。
第六團的主力都駐扎在其他村里,卵寨村只有不到一個營的兵力,若是真讓敵軍借著布置好的陣地打伏擊戰,鄧公兇多吉少。
但巧合的是,那天剛好有兩名戰士外出上茅廁,聽見了日軍行軍時特有的皮靴聲,連忙提起褲子,跑回村中大喊。
“不好了!快去通知團長,鬼子來了!”
不一會兒,整個村子槍炮聲大作,亂作一團。
尤太忠本已陷入熟睡,等聽到槍聲后,一個翻身便從床上下來,拿起槍便沖向鄧公的屋子,他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
“鬼子沖著鄧政委來的!一定要保護好鄧政委,迅速轉移!”
不一會兒,他已經組織好部隊,對偷襲的日軍展開反擊,同時讓馬夫將鄧公的戰馬套好鞍。
尤太忠的原意,是他帶著部隊先拖延一段時間,讓鄧公趁機從另一個方向先走。
沒想到,鄧公皺眉聽著村外的爆炸聲,一把跨上戰馬,說道:“我跟大家一起走。”
一旁的團政委急了,連忙大喊道:“不行,鄧政委,這太危險了!”
在場的人,都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外面槍炮聲的規模明顯不止幾十人,怕是幾百人都打不住。
再加上機槍聲和爆炸聲錯落有致,明顯是日軍早有預謀的偷襲。
鄧公的話令眾人很感動,但若是鄧公和他們一同突圍遭遇不測,不是正中日軍下懷?
想到這些,尤太忠迅速作出判斷,決定聲東擊西,保全鄧公的安全。
尤太忠是個實誠人,他知道話語勸不動鄧公,便沒有多說。
他看見鄧公上馬,連忙吩咐一旁的警衛鄭炳權幾句,扯過鄧公座下馬的韁繩,遞給鄭炳權拿好。
接著,他帶著身邊的戰友們,義無反顧的沖向了村子東南側。
尤太忠直接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了態度,他要親自為餌,掩護鄧公撤退。
鄧公看著尤團長的背影,心中感動萬分,沒有再說什么,仍由鄭炳權帶著向村外突圍。
身后的槍聲越發密集,拼殺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尤太忠的誘敵戰術大獲成功。
村子東南方的戰斗實在太過激烈,導致日軍真的以為鄧公向東南方突圍,將大部分兵力派了過去。
而鄧公,在警衛鄭炳權的幫助下,從村子后面的山路突圍。
沒承想,兩人的運氣非常糟糕,剛出村子沒多久,便一頭撞進日軍炮兵陣地!
正在開炮的日軍驚呆了,但很快便反應過來:這騎著馬的八路,不就是他們此行的目標嗎?煮熟的鴨子送上門了!
鄧公和鄭炳權也反應過來,連忙騎馬沿著路飛奔,日軍發了瘋一般,在后面窮追不舍。
這番追逐持續了很久,直到尤太忠成功突圍,聽聞鄧公還在被追殺,連忙帶人過來解圍,鄧公才徹底擺脫日軍。
這番險死還生的經歷,也讓鄧公對尤太忠的判斷和作戰能力刮目相看。
他不由感嘆道:“尤團長,多虧你沉著冷靜,救我一命啊!”
此事,也讓兩人結下深厚的情誼。
尤太忠沒有忘記鄧公危險時刻想要與他們共患難的豪情,鄧公也沒有忘記尤太忠的果斷和英勇。
之后的戰斗中,雙方的情誼不斷升溫,逐漸交心。
難忘鄧公情誼
解放戰爭時期,鄧公成了中野的政委,而尤太忠則成了鄧公軍區的一名旅長。
尤太忠的大名在中野無人不曉,以敢打敢拼和辦事能力強著稱,這也是鄧公時常稱贊的優點。
從長征時期開始,尤太忠每到一地,就會將部隊到過哪兒,幾時幾分到達,縱隊共有幾人等瑣事事無巨細記錄下來,他對旁人說。
“我沒有文化,只能用心,打仗是要死人的,不能馬虎!”
各個高級將領對尤太忠都很服氣。
解放重慶前,劉、鄧等人做著最后準備,鄧公問杜義德:“外面下著大雨,怎么沒看見尤太忠的人?”
一旁的王近山想也沒想就答道:“部隊還在雨里,尤太忠肯定也在雨里!”
杜義德也點頭答道:“只要還有兵在街上,他就不會走。”
鄧公聽后非常驚異,連忙派人沿著街道尋找。
沒想到,真就找到了淋著大雨,和士兵待在一起的尤太忠將軍。
鄧公搖頭感慨:“太忠真是愛兵如子。”他心中越發對這位面色粗獷的將軍有好感。
1947年,劉鄧的軍隊剛剛挺近大別山,渡過汝河時遭遇困難,18旅的兩個營被國民黨85軍圍在大、小雷崗。
尤太忠受令帶兵去解圍,直接將簡易指揮所設在大雷崗,這里距離敵軍只有兩里地,敵人的炮火隨時能打到。
他已經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準備掩護六縱撤退。
讓尤太忠沒想到的是,如此危險的情況下,劉鄧兩人竟然親自來到大雷崗前線戰場。
他心中又驚又喜,喜的是首長們如此關心前線戰士,驚的是他們來得不是時候,敵軍炮彈隨時會砸過來!
鄧公在指揮所外,細細詢問著戰況,同時還說著六縱的安排,可尤太忠哪里還有心思聽下去,不斷的重復著“是”,只希望兩位首長能快點離開危險的前線。
原本,尤太忠是一個不常進指揮所,喜歡陪著士兵的將軍,可此時他顧不了這么多,才聊一半,連忙拉著兩位首長往指揮所里走。
還沒進去多久,一發炮彈正中幾人剛剛站著的位置,氣浪差點卷飛簡易指揮所的屋頂,把尤太忠嚇得心驚肉跳,喃喃道。
“還好提前進了指揮所,兩位首長要是受傷,我怎么向組織交代?”
這下,他說什么也不讓鄧公和劉伯承在此久留,催促著他們離開。
鄧公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鼓勵幾句,劉伯承更是再三叮囑:“阻擊后會合的地點記清楚沒有?彭店,彭店!”
聽到兩位首長的關心,尤太忠的心里很暖,忙說自己知道了,催促兩人離開陣地。
這場戰斗打得分外慘烈,國民黨的火力非常兇狠,我軍死傷兩千多名戰士,但尤太忠的指揮并無問題,身先士卒打下這場艱苦的戰役。
這給鄧公留下深刻的印象,幾次在首長之間多次夸張:“尤太忠是有功之臣!”贊美之詞溢于言表。
而令尤太忠記憶最深刻的,還要數鄧公和他轉戰時,路過河南發生的故事。
當時,鄧公與他走在一片田野之中,尤太忠看著熟悉的田地和農莊,他心里感慨萬千,想起自己的老家。
鄧公似乎是感受了他的情緒,問道:“太忠,你什么時候參軍的?”
尤太忠立刻答道:“1931年,13歲。”
鄧公點了點頭,和他拉起了家常,兩人說起了當年紅軍的艱苦歲月,無數人背井離鄉,踏上長征的道路。
當聊到不少戰士再也沒可能回到家鄉時,兩人不禁眼圈泛紅。
而鄧公得知尤太忠的家鄉就在河南時,突然看向了他,繼續詢問他家里的情況。
尤太忠一一說明,家中只有一個年邁的母親,自從他十幾年前加入革命隊伍后,就再也沒見過母親。
尤太忠邊說邊感慨,其實他心里明白,自從自己決定踏上戰場報國以后,恐怕就再難和母親相見。
如今他已經走過十幾個省,也路過河南好幾次,可他就像那大禹一般,三過家門而不入。
沒想到的是,鄧公突然開口:“既然咱們部隊路過了你家,這兒離家里也不遠,那你快找個時間,回家看看母親,盡到兒子的本分。”
說完,沒等尤太忠反應過來,鄧公便安排得妥妥帖帖,連他回家的路費都準備好了!
尤太忠感動得無以言表,他確實思念著家庭,但不好意思開這個口,沒想到鄧公先一步發現,還批準他回家。
這位戰場上的鐵血硬漢激動的說不出話,只是眼眶泛紅的說著謝謝鄧政委,接著一刻也不耽誤地趕回家見母親。
見到母親后,尤太忠終于止不住淚水。
鄧公給的路費,他一分未動,全部交給了母親,在吃過一頓便飯,和母親報了平安后,便趕回到革命隊伍之中。
而鄧公這份許他回家的恩情,他一直銘記于心,哪怕是后來鄧公最艱難的時刻,他也沒忘記。
1973年2月,尤太忠來到北京見李達,兩人結伴,決定去看望鄧公。
由于特殊原因,在當時看望鄧公有很大風險,本來尤太忠是一個“置身事外”的人,但若是去看望,很可能會引火上身。
但尤太忠面對李達的問詢,一秒鐘都沒有猶豫,便堅定回答:“當然要去。”
當鄧公看到尤太忠的身影時也非常驚訝,連忙道:“你怎么來了?你也敢來看我嗎?”
尤太忠看見頭發漸白的鄧公,二話不說,站得筆直的敬禮,然后握手道:“不管發生什么,你都是我的老政委。”
鄧公面露笑意,忙邀請幾人坐下聊天。
聊了什么,尤太忠已經記不清,但他注意到,鄧公聊天時抽的居然是劣質光板煙!
這種煙非常難抽,還傷身體,屬于待客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的類型。
尤太忠將這個細節記在心里,當初的老政委現在卻抽不到一根好煙,他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他連忙去找當年的一個老部下,自掏腰包買了五條中華煙。
當時,這種煙價格不菲,哪怕是尤太忠這種將軍也要每月限購兩條。
老部下非常驚異,尤太忠一向節儉,怎么今天花銷這么大,卻為了購買緊俏商品。
尤太忠沒有多解釋,買好后又去找鄧公。
鄧公奇怪:“怎么又來了?”
“拿了幾條好煙過來。”將軍立刻答道。
鄧公沒有客氣,拿過一根便抽了起來。
“嘶——呼,十幾年沒抽到這種好煙了。”
尤太忠看到鄧公舒服的抽上了一根,心中總算舒服了不少,只是他的眼睛,好像被煙熏得有些濕潤了。
兩人在云吞霧繞中望著對方,眼神中都帶有一絲感激,多年的情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來表述。
正是兩人的情誼如此深厚,當尤太忠聽到鄧公病重,即將離世時,才會不顧醫院反對,出院去看鄧公最后一眼。
鄧公去世后的第四天,尤將軍連忙找來一位相熟的記者,將兩人曾發生過的故事一一道來。
之所以這么急,是因為他感受到,再不說來不及了,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
尤太忠將軍的預言并沒有錯,在鄧公去世的第二年,他也離開人世。
而尤將軍說的一件件往事,也被記者披露,其中的一句話卻引起許多人關注。
“毛主席去世時,是一級戰備。而鄧小平去世時,則來了個三級戰備。”
許多人感到奇怪,戰備不是要打仗的意思嗎?為何領導人去世會進入戰備狀態?
鄧公走后,國家陷入戰備狀態
領導人逝世,國家陷入戰備狀態的邏輯并不難理解。
鄧公一生為中國做了無數貢獻,他對中國的影響極大,一旦他逝世,很多事情都會產生連鎖反應。
如鄧公走的時候,正處在香港即將回歸的關口,而回歸事宜,是當年鄧公和英國女王談好的。
若是鄧公走后,英國不認賬,我國為了維護主權完整,勢必會采取戰爭手段。
其次,鄧公是新中國的總工程師,但改革開放的時間并不算長,社會上還存在著各種聲音。
鄧公還在世時,這些聲音只敢冒個泡,一旦鄧公不在了,難保不會有什么牛鬼蛇神出來引起動亂。
因此,我軍在鄧公去世時采取三級戰備狀態是完全合理的。
我國共有四種戰備狀態,一級最緊急,四級最輕微,不到關鍵時刻,軍隊不會啟動戰備狀態。
一級戰備,就意味著我國面臨最危險的情況,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爆發戰爭。
我國共有六次進入過一級戰備,前三次無一不是爆發了戰爭。
而第四次非常特殊,當我們敬愛的毛主席離開時,國家直接啟動了一級戰備狀態。
這是因為,毛主席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是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的,他的離去給整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此,我國軍隊在偉人去世時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打擊帝國主義對我國的覬覦之心。
毛主席和鄧公兩位偉人的逝世,讓無數百姓心情悲痛,無法接受兩位可親可敬之人的離去。
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牢記偉人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繼承他們的精神意志,更好的生活下去,不負他們生前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