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又一次揮起關稅大棒,這次直接瞄準了中國商品,稅率將累計達到驚人的104%。看似氣勢洶洶的舉措,背后卻隱藏著美國的焦慮與困局,這場關稅戰從保護本土產業發展到極限施壓,幾乎將矛頭對準所有領域。
而中國并未退縮,通過對等加稅、稀土管控和多邊合作的反制措施,精準打擊美國經濟的關鍵點,這是一次針鋒相對的博弈,對兩國經濟甚至全球格局的影響正在加速顯現。
誰會想到,美國一向以“規則制定者”自居,卻在全球舞臺上狠狠絆了一跤,事情源起于特朗普政府的一輪又一輪“大幅加稅”計劃,目標對準中國商品。
從最初的25%到50%,再到累計稅率高達恐怖的104%,這些關稅操作宛如一場空前的“經濟豪賭”,照特朗普的話來說,關稅就像是“套利的魔杖”,能快速讓對手屈服,但隨著后續發展,這些高稅率的代價,比華盛頓所能承受的要沉重得多。
美國國內的經濟秩序似乎正被這把“雙刃劍”反噬,早在2018年的貿易戰中,關稅就讓美國家庭年均生活成本上漲了1300美元。
而這一次,僅新的一輪50%稅率就可能直接讓美國消費者分擔超30000億美元的成本,更糟糕的是,此類政策并沒有達到“保護本土產業”的預期目標,反而暴露出本質上的“黔驢技窮”。
以美國農業為例,大豆和玉米出口因中國市場的萎縮遭遇重創,整個中西部經濟圈隨之陷入了難以擺脫的滯銷泥潭,而在工業和科技領域,能源出口和制造業訂單驟降,拖累了本土供應鏈的運轉。
更大的問題在于,這場關稅躍進式升級帶動了全球反制的洪流,歐盟、加拿大、東盟等經濟體并未袖手旁觀,而是通過直接對等關稅措施把特朗普的政策推向了更加孤立的境地。
尤其是歐盟,不僅推出了針對美國產品的報復清單,加緊與中國在新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合作,還對美科技巨頭展開了強力監管,包括推動“打擊跨境逃稅”政策。
這種“反關稅”的疊加不僅削弱了美國的經濟議價能力,也間接推動了區域化經貿合作的加速成型,例如,東南亞通過RCEP的擴員計劃,與中國深化了區域供應鏈的分工,為共同擺脫美元體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中國對此的反擊布局更顯得步步為營,首當其沖的措施,就是不折不扣的對等加稅,于2025年4月10日起,中國迅速宣布對美所有行業產品的關稅加至34%,涉及從農業到高端工業的方方面面。
在大豆關稅打擊下,中西部農業州的“軟肋”被直接命中,而半導體、醫療設備等科技產品的稅負飆升,則令美國公司陷入了高成本惡性循環,至于能源出口,由于中方在中東和東盟的采購拓展,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銷路被進一步削弱。
稀土領域的“精準反擊”,則正在讓美軍工業體系感受到尤為強烈的成本壓力,中國通過對稀土元素采取出口管控,讓F-35戰斗機等軍備生產所依賴的材料幾乎斷供,美國不得不從其他國家以高價進口原料,受限于中國對稀土提煉工藝的壟斷,這種替代手段效果甚微,時間成本更難以承受。
與此同時,中國加強了同歐盟以及東盟國家的多邊合作,在國際市場擴大發行“去美元化”債券,在貿易規則中增加話語權,這種“雙向調整策略”,一手反擊關稅施壓,一手全力對沖出口下滑,從而讓特朗普的“極限施壓”逐步變成了無的放矢。
資料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