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一直覺得博物館是很無趣的地方,可我們遠遠低估了博物館的價值。
如果你看過我們的旅行記錄,就應該知道,我們所到城市都去過的一個地方便是博物館。在之后的旅程中,老公也把博物館當成了我們每個地方必打卡的項目。一來躲避夏季炎熱的高溫;二來博物館免費;三來博物館可以增長見識。
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同樣要去博物館!
每座博物館就像一個地方的代言書。那些歷史底蘊深厚的地方,博物館是一本厚厚的書,每一頁都無與倫比的精彩。河南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了一半。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文明史。尋找華夏文明之源,去河南絕對沒錯。
于是,短暫的一天,我們把時間放在了河南博物院。經驗告訴我,每座博物館的形狀都是當地歷史的表達。河南博物院的造型很特別,有點像不規則的金字塔,頂部是類似漏斗的形狀。原來是上接天露,下接地氣,仿佛河南博物院吸取了天地之精華。
河南博物院外形
博物院門口還有很多雕像,藝術氣息拉滿。
河南博物院廣場上的雕像
大家是否發現,有些省叫博物院,有些省叫博物館,兩者到底有什么區別?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
★ 博物院和博物館的區別 ★
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沒有什么差別。現代字典中對博物院的解釋就是博物館,都是用來陳列文物的單位。微小的區別是,博物館更注重文物的收藏和展覽,會舉辦各種展覽和教育性質的活動。博物院則注重某一領域的探索和研究,文物展覽更深入和廣泛,更具科學和學術研究價值,舉辦的大多是學術會議或研討會。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同樣館藏豐富,擁有17萬余件文物。一共四層,每層四個展館,幾乎每個展館都有鎮館之寶。這就注定了我不可能在短短三個小時內逛完所有展館,只能走馬觀花、竭盡所能多看些展館。
中原歷史悠久,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每個時代都有非常珍貴又極具科學價值的文物,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這件看似平平無奇的賈湖骨笛,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它是用鶴的尺骨鉆孔制成,故名骨笛。至今仍可以吹出七聲音階的曲子。要知道,這支賈湖骨笛已有8700年歷史。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號稱“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
之前我們說,湖北的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而這支祖先骨笛的出土,又再次改寫了中華音樂起源的時間和歷史,從根本上確立了中國音樂史的開端。早在8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有關音律等音樂學知識。他們是如何掌握的,我們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先人的智慧不可估量。
無論是這支遠古的賈湖骨笛,還是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都是中華禮樂之邦最好的佐證實物。
夏商時期,青銅器是這個時代最輝煌的遺珍。有件似鳥卻非鳥的商代青銅器可來歷不小,它叫婦好鸮尊。第三個字大概很多人都不認識,讀xiao,第一聲,是貓頭鷹的意思。貓頭鷹當然不是長這樣,它是現實和想象相結合之后的作品。就像抽象畫,多少賦予了些想象手法。
婦好鸮尊
在商代,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它們勇猛,令人敬畏和崇拜,是神鳥。當時的手藝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加入自己的想象,兩足加鳥尾作為支點佇立,頂部后方配有鳥和龍飾,器身飾以繁縟紋飾,最后塑造了新穎的鸮尊形象,反倒增加了一絲神秘和神圣感。
至于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王后,她能征能戰,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女將軍。武丁很喜愛婦好,婦好死后并未葬在皇陵區,而是藏在了皇宮辦公區域,婦好陵墓才得以完整保存。鸮尊內刻有婦好銘文,因此得名婦好鸮尊。
婦好鸮尊兼具審美和創新價值,是當時古人精神和物質文明的高度體現。
說到鼎,很多人一定會先想到后母戊鼎(前身司母戊鼎),現存于國家博物館。但是河南博物院的杜嶺方鼎才是真正的老祖宗。同樣都是商代的產物,后母戊鼎屬于商代晚期,杜嶺方鼎是初期(3500年前),還早了300多年,因此這座鼎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大型青銅方鼎,共有兩座,另外一座依然在國家博物館。
杜嶺方鼎
杜嶺方鼎以獸面紋和乳釘紋為主。獸形面部巨大又夸張,其實無法真正確實是什么獸。后來大家都說成是饕餮,就是特別貪吃的惡獸。乳釘即乳頭,同樣象征吃。北京故宮大門上那九九八十個乳釘,還有官府縣衙上的門釘,大概率就是從這座鼎上的乳釘演變而來的。只有天子才能“吃盡天下”,而王府州府縣衙吃的“乳釘”只能越來越少。
貪欲、權力在一座鼎上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很多寶物兼具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但有些寶物不同。這柄斷裂的鐵劍,如今看來恐怕沒有什么審美效果可言。可是,玉柄鐵劍把人工冶鐵技術直接推進到西周晚期的2800年前,是人工冶鐵技術的早期萌芽,比之前人們預測的春秋戰國時期提前了200年,又是一件改寫歷史的文物,甚至有劃時代的意義。鐵器的出現讓中華經濟文明發展又翻開了新的時代篇章,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的,一些文物的出土注定就是來改寫現代人的認知和歷史文明的進程。
玉柄鐵劍
在展館一個巨大的通道里,我看到了一幅巨型壁畫。當時見到這幅壁畫時,有被震撼到,可我也僅僅只在停留了幾秒后又匆匆掠過。當初學識淺薄的我不知又錯過了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四神云氣圖壁畫,長5.14米,寬3.27米,面積約16.8平方米。它是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壁畫。壁畫圖案以朱砂紅為底色,用白、綠、黑等顏色繪有青龍、白虎、朱雀、怪獸等神禽異獸。殊不知,這些看起來猙獰的異獸,實則是祥瑞的象征,是先人對天界的想象。
四神云氣圖壁畫
我想起了辛追夫人四重棺上的紋飾,T型帛錦上代表天界的場景,同樣有這些怪異的神獸,也讓我們看到了三海經中神話動物具象化的樣子。從這個角度看,先人認為死不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相反,人死后能通往極樂世界。現在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像古人一樣樂觀些,對生命充滿熱愛呢?
河南博物院的珍寶還有很多很多,蓮鶴方壺、武則天金簡、云紋銅禁、白菜蘿卜雕像等等,每一件都精美絕倫,舉世無雙。夏商周、漢至隋唐時期的文化尤為璀璨,讓你耳目一新。你看到就是賺到,如果你還略微懂行,絕對是精神和視覺上的雙重享受。站在滿是瑰寶的博物館之中,我對華夏的祖先涌起了無盡的崇拜和敬仰。
蘿卜白菜象牙雕像
如果我的文字讓你對曾經陌生的博物館產生一些興趣的話,那我就認為值得。
進入中原腹地,我們就已經正式踏入了北方區域。飲食差異明顯,以小麥為主的飲食文化在這里呈現。胡辣湯是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特色美食。我們在酒店附近隨意找了家小店。老公回憶說,和之后吃到的胡辣湯相比,那家酒店附近早餐店的胡辣湯是真好喝。6塊錢一碗的胡辣湯,滿滿都是料。意外的是,竟然還有好多塊大片的肉。一口下去,齒唇留香。
胡辣湯
我們剛到鄭州那天晚上吃的燜餅,也讓我眼前一亮。一家老字號店面,兩個人不到60的套餐,可以吃到扶墻走。兩大盤燜餅,兩大碗的紅豆粥,還有兩盤小菜。不怪商家給的多,都怪我們胃太小。
燜餅套餐
說實話,剛吃燜餅時,我一度以為是面條。直到吃到后面,看到很多“面條”粘連在一起,我才意識到是餅。能把餅做成像炒面的樣子,也是厲害!燜餅是煎過的,吃起來很香,而且很勁道。每盤都放了很多塊大豬肉,這在廣東是極其奢侈的。
燜面
紅豆粥綿密醇香,口感細膩絲滑,配料十足,這是我喝過的最好喝的紅豆粥。
燜面
還有小菜,不夸張,可以抵深圳份量的四盤小菜。
小菜
不知名小店里的羊肉湯也極其鮮美,大塊的羊肉。湯喝完了,還可以再續。
羊肉湯
還有一點令我們印象深刻,鄭州的公共交通極其便宜。公交全部一塊,連地鐵也是一塊起步。全國應該沒有比鄭州更便宜的地鐵了吧!
一天停留之后,我們又要啟程趕往下一站。也許我對鄭州的認識還很淺薄、不全面,但至少讓我對中原文化有了一些清晰的認知。老公前期在做攻略時,幾乎所有的攻略都指向河南的另外一座古都。于是,我們把主要計劃轉向了河南的第二大城市—洛陽。
下一站洛陽古都,為避免錯過精彩內容,記得關注賬號哦!我們環游中國的故事很長,敬請期待更多大美中華系列內容。往期內容請查看主頁。
原創不易,請您多多支持,點贊或評論,您的小小舉動將會傳播大大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