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論壇網
轉載請注明來源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亮出了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路線圖和施工圖。規劃提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站在新起點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向全黨全社會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我們將建設什么樣的農業強國?如何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一起關注。
主要目標
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穩產保供能力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育種攻關取得顯著進展,農機裝備補短板取得階段性成效。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拓展,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逐步實現出行、用水、如廁便利,穩步提升污水治理、診療服務、養老保障、鄉風文明、產業帶農水平。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糧食產能穩固、供給更加安全,鄉村產業鏈升級完善、融合更加充分,鄉村設施完備配套、生活更加便利,鄉村公共服務普惠均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農村法治建設更加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健全、社會更加安寧,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供給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設施裝備配套完善,鄉村產業鏈健全高效,田園鄉村文明秀美,農民生活幸福美好,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重要部署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圍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出七方面重點任務以及25項具體任務。前五方面任務聚焦農業現代化,體現建設農業強國“五個強”的要求,后兩方面任務聚焦農村現代化,體現“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要求。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水平。健全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米袋子”保供責任。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儲備調控。加快完善國家儲備體系。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木本糧油。發展優質節水高產飼草生產。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規范發展近海捕撈和遠洋漁業。
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穩定支持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科研機構,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建立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農業觀測網絡,完善農業農村統計調查監測體系,建設全領域覆蓋、多層級聯通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健全涉農數據開發利用機制。
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增活力添動能。提升家庭經營集約化水平。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健全延包配套制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活權賦能。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引導農戶發展家庭農場,提升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能力。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推動農產品加工流通優化升級。推動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提升。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著力開創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農業對外合作新局面。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鼓勵國內優勢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推動農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實施農業服務貿易促進行動。優化農業領域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先行先試作用。深耕多雙邊農業合作關系,推進全球發展倡議糧食安全領域合作。實施農業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入參與全球糧農治理。
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
對標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提升,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持續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整體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培養新時代農民。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把更多資源力量配置到產業就業上,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動縣域產業加快融入鄰近大中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縣域轉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完整內容詳見規劃全文)
如何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強國建設?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博導蔣永穆在《學術前沿》雜志刊文表示,要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尤其要加快技術的原創性研發、自主性實踐和引領性應用。
第一,加快農業現代科技的原創性研發。原創性技術是科技進步的核心內容,決定了科技創新的質態。具體來說,要將重心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物育種領域,著力挖掘有重大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提高作物高通量表型精準鑒定技術和農業生物分子聚合育種技術;二是新型投入品創制領域,著力突破新化學實體農獸藥創制關鍵技術和新型肥料與化肥替代技術;三是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發展領域,著力突破土壤深厚熟化耕層構建技術、智能精準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機污染物防控技術和非常規原料飼料化提質增效技術等。
第二,加快農業現代科技的自主性實踐。一是在“產”的環節,著力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的產業化體系,做好市場化協同配套服務,營造一體化發展場景;二是在“學”的環節,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不斷擴大交叉性、融合性人才培養規模,提升現代農業科技人才質量;三是在“研”的環節,持續優化農業科技研發路線圖,將前沿性突破和實用性跟進緊密結合;四是在“用”的環節,要緊密圍繞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注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第三,加快農業現代科技的引領性應用。一是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全力保證農業科技應用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步推進;二是加快綠色生態技術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創新,探索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新路徑;三是加快深海技術應用,率先掌握海洋農業發展的主導權;四是加快技術對外開放與共享應用,在深化互動交流過程中,保持技術引領性應用的動力和活力。
加快資源要素整合,夯實農業強國底座支撐第一,加快農業資源要素的平臺化整合。一是構建要素平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農村資源要素流通交易平臺,推動實現要素交互公開化、公平化、數字化;二是破除制度壁壘,逐漸消除城鄉之間的要素交互約束,引導城鄉要素合理有序對流和優勢互補,推動實現農村資源要素資產化、資本化;三是規范流程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資源要素流通指標體系,確保資源要素在平臺化整合過程中實現有序銜接。
第二,加快農業生產要素的專業化整合。一是推動生產要素清查,盡快完成以農村集體“三資”為核心的資源要素清查,同步推進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人才、技術等產業要素盤點,構建農業生產要素庫;二是推動生產要素質量提升,要以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良種培育推廣、新型農機配置、職業農民培訓等為抓手,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要素質量;三是加快生產要素開發,重點聚焦農業生產經營數據等新質生產要素,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工具,深化新質生產要素的開發、利用、管理和維護。
第三,加快農業生產要素的產業化整合。一是盤活利用閑置要素,重點加強農村耕地撂荒和建設用地閑置的治理,進一步鞏固“藏糧于地”的戰略基礎,同時為鄉村產業振興和集體經濟發展擴增空間;二是建立要素融合應用機制,系統規劃鄉村產業布局,基于對現有生產要素的合理統籌,按照錯位補差的邏輯吸引外部資源與鄉村生產要素共建,推動農業生產要素融合發展;三是引導要素價值轉化,以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為切口,為農業生產要素提供更多價值轉化的機會,助推生產要素價值變現。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豐盈農業強國增益空間。第一,加快提質傳統農業產業。一方面,對于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大量使用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的傳統農業產業,在盡量控制影響力的前提下堅決淘汰產能;另一方面,對于技術及發展模式較為滯后,但短期內仍然擔負重要生產發展功能的產業,應加以限制,禁止擴大產業規模,積極推進其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的轉型,如進行資源利用的循環化改造、技術應用的數字化改造等。
第二,加快豐盈新興農業產業。一是發展數字農業,如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智慧農業,以及與之相關的農業信息服務業等;二是發展綠色農業,如綠色種養、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循環、耕地保護、土壤修復、作物營養管理等服務業等;三是發展藍色農業,如在近岸淺海海域、潮間帶及潮上帶室內外水池水槽內開展蝦、貝、藻、魚類的養殖業;四是發展生物農業,如生物育種、生物農藥制造、生物肥料制造、生物獸藥及疫苗制造,以及生物農業相關服務等。
第三,加快完善農業產業生態。一是政策供給,尤其是做好要素配置、市場營運等方面的政策服務,為產業生態的形成營造良好空間氛圍;二是制度保障,繼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尤其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等關鍵任務,進一步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基礎,更加確保統分雙層經營體制的持續發展,更好發揮農業科技攻關舉國體制優勢;三是服務協同,圍繞化解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信息壁壘、價格失靈及市場壁壘等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人民論壇新媒體綜合整理
選自 | 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論壇》雜志、人民論壇網等
新媒體編輯 | 常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