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山間小路上,李修遠背著書箱匆匆趕路。他今年二十有五,面容清瘦,眉目間透著讀書人特有的文氣。此次進京趕考,家中老母賣了唯一的首飾才湊足盤纏,臨行前千叮嚀萬囑咐要他一定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天色漸暗,遠處雷聲隆隆。李修遠抬頭望天,只見烏云密布,心知大雨將至。四下望去,前方不遠處有座破敗的山神廟,他加緊腳步向廟中奔去。
剛踏進廟門,豆大的雨點便噼里啪啦砸了下來。李修遠松了口氣,放下書箱,拍打衣衫上的水珠。忽然,他聽到廟內傳來一聲輕咳,循聲望去,只見角落里坐著一位身著灰色僧袍的年輕尼姑,正低頭念經。
"這位師父,打擾了。"李修遠拱手行禮。
尼姑抬頭,露出一張清秀的臉龐,約莫二十出頭,眉如遠山,眼若秋水,只是面色略顯蒼白。她雙手合十回禮:"施主客氣,貧尼也是避雨而來。"
李修遠見她身邊放著個包袱,僧袍下擺已被雨水打濕,不由關切道:"師父衣裳濕了,若不嫌棄,小生這里有件干凈外衫。"
尼姑微微搖頭:"多謝施主好意,出家人不講究這些。"話音剛落,她卻突然咳嗽起來,身子微微發抖。
李修遠見狀,忙從書箱中取出水囊遞過去:"師父可是著涼了?喝口水潤潤喉吧。"
尼姑接過水囊,輕聲道謝。李修遠這才注意到她手腕纖細,手指修長,不似尋常勞作之人,倒像是大戶人家的小姐。
雨越下越大,天色已完全暗了下來。尼姑喝完水,臉色稍霽,主動開口道:"貧尼法號靜慈,不知施主如何稱呼?"
"小生姓李,名修遠,字致遠。"李修遠答道,"正要進京趕考,不想遇上這場大雨。"
靜慈點點頭:"原來是位讀書人。這雨看來一時半會停不了,李施主有何打算?"
李修遠想了想:"前方三里處便是寒舍,若師父不嫌棄,可隨小生回家暫住一宿。這破廟漏風漏雨,實在不宜久留。"
靜慈猶豫片刻,看了看外面傾盆大雨,終于點頭:"那就叨擾李施主了。"
雨勢稍緩時,兩人共撐一把油紙傘向李家走去。靜慈身形單薄,走路時有些踉蹌,李修遠想扶又不敢唐突,只得放慢腳步。路上,靜慈告訴他,自己本是百里外白云庵的尼姑,因庵堂修繕,師父讓她去鄰縣另一座庵堂暫住,不料半路遇雨。
李家是座簡陋的農家小院,三間瓦房,圍著竹籬。李修遠推門而入,喊道:"娘,我回來了,還帶了一位避雨的師父。"
李母聞聲出來,見兒子帶回個年輕尼姑,先是一愣,隨即熱情相迎:"師父快請進,外面雨大,別著涼了。"
靜慈合十行禮:"叨擾老夫人了。"
李母拉著靜慈的手,忽然驚道:"哎呀,師父手這么燙,可是發熱了?"
李修遠這才注意到靜慈臉頰泛著不正常的紅暈,眼神也有些渙散。靜慈勉強笑道:"不妨事,歇息一晚就好。"
李母忙讓兒子燒熱水,自己扶靜慈到客房躺下。夜里,靜慈果然發起了高燒,李母熬了姜湯,李修遠冒雨去村里請郎中。折騰到天明,靜慈的燒才退了些,卻虛弱得下不了床。
郎中診脈后說靜慈體質虛弱,又受了風寒,需靜養幾日。李修遠本打算雨停就繼續趕考,見此情形,決定推遲行程。他對母親說:"靜慈師父病成這樣,路上無人照料,如何是好?不如等她好些我再走。"
李母贊同道:"正是這個理。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耽誤幾天不礙事。"
靜慈在李家一住就是五日。這期間,李修遠每日煎藥送水,閑暇時便坐在床邊陪她說話。靜慈雖為出家人,卻飽讀詩書,言談不俗。兩人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理,竟有說不完的話題。
第五日傍晚,靜慈終于能下床走動了。她站在院中棗樹下,望著天邊晚霞,神情恬靜。李修遠端來湯藥,見她側臉映著霞光,美得不似凡塵中人,一時看得呆了。
"李施主?"靜慈回頭,見他愣神,輕聲喚道。
李修遠回過神來,臉上一熱:"師父氣色好多了。"
靜慈接過藥碗,忽然問道:"李施主為何對貧尼這般好?"
李修遠不假思索:"出家人也是人,生病了自然該照顧。何況..."他頓了頓,"與師父交談,如沐春風,是小生的榮幸。"
靜慈低頭喝藥,長睫毛在臉上投下陰影,看不清表情。片刻后,她輕聲道:"貧尼明日便告辭了,不能再耽誤施主趕考。"
李修遠心中莫名一緊:"師父身體還未痊愈,何不多住幾日?"
靜慈搖頭:"已經叨擾太久。再說..."她抬眼看向李修遠,"施主與貧尼非親非故,傳出去于你名聲有礙。"
李修遠脫口而出:"我不在乎那些!"話一出口便覺唐突,急忙補充,"我是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在意閑言碎語。"
靜慈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當晚,雷雨又至。李修遠在書房溫書,忽聽敲門聲。開門一看,靜慈站在門外,手中捧著杯熱茶。
"見施主夜讀,煮了茶來。"靜慈的聲音比平日輕柔。
李修遠連忙讓進。靜慈將茶放在桌上,卻不急著走,而是站在窗邊望著雨幕。一道閃電劃過,照亮她清麗的側顏。
"小時候,我最怕打雷。"靜慈忽然說,"每次雷雨夜,娘親都會抱著我,給我講故事。"
李修遠驚訝于她突然談起往事,輕聲道:"師父想家了?"
靜慈搖頭:"出家之人,何來家想。"又一道炸雷響起,她身子微微一顫。
李修遠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握住了她冰涼的手指。靜慈沒有抽回,兩人就這樣靜靜站著,聽雨打窗欞。
不知是誰先靠近,等李修遠回過神時,靜慈已在他懷中。她的僧帽不知何時掉落,青絲如瀑垂下。窗外電閃雷鳴,屋內燭影搖紅,兩顆孤獨的心在這一刻找到了慰藉。
"我們...不該這樣..."靜慈輕聲呢喃,卻將臉埋在他胸前。
李修遠心跳如鼓:"我知道...可是..."他捧起靜慈的臉,"自從見到師父第一眼,我就..."
話未說完,靜慈踮起腳尖,以唇封緘了他的話語。那一夜,雷雨交加,兩個年輕人在欲望與理智的邊緣徘徊,最終跨越了那條界限。
次日清晨,李修遠醒來時,身邊已空無一人。床榻上只余一縷幽香和枕邊放著枚白玉佩和一張字條。他急忙起身,尋遍家中也不見靜慈蹤影。
字條上只有寥寥數字:"緣起緣滅,皆有定數。明年今日,來看孩子。"
李修遠握著玉佩,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什么孩子?靜慈去了哪里?他問母親,李母也一臉茫然,說天未亮就聽到院門響,出來看時已無人影。
"這尼姑走得蹊蹺。"李母皺眉道,"遠兒,你與她...沒發生什么吧?"
李修遠面紅耳赤,支吾著說不出話。李母見狀,嘆了口氣:"罷了,你快收拾行裝進京趕考吧。這些事...以后再說。"
帶著滿腹疑問,李修遠踏上了赴京之路。一路上,他時常拿出那枚白玉佩端詳。玉佩溫潤如水,正面雕著蓮花,背面刻著個"柳"字,顯然不是尋常物件。
京城科考,李修遠發揮出色,一舉中了進士。放榜那天,他站在榜前,恍如夢中。十年寒窗苦讀,終得金榜題名。欣喜之余,他不由想起靜慈,若她在,該有多好。
吏部銓選后,李修遠被派往江南某縣任縣令。赴任前,他回鄉探望母親。剛進縣城,就聽到街頭巷尾都在議論一樁奇事:本府柳知府失散多年的女兒找到了!
"聽說那柳小姐三年前為避禍出家為尼,如今禍事已過,便還俗歸家。"茶攤上,一個老漢說得口沫橫飛,"柳家懸賞千金尋女多年,總算老天開眼。"
李修遠心頭一震,急忙打聽詳情。得知柳府就在鄰縣,他顧不得回家,直奔柳府而去。
柳府高門大戶,門庭若市。李修遠遞上名帖,稱是新科進士,特來拜會知府大人。不多時,他被引入花廳,只見一位氣度不凡的中年男子端坐主位,想必就是柳知府。
"下官李修遠,拜見知府大人。"李修遠恭敬行禮。
柳知府和藹地讓他入座,寒暄幾句后,李修遠鼓起勇氣問道:"聽聞大人千金近日歸家,下官冒昧,可否一見?"
柳知府面露訝異:"李進士認識小女?"
李修遠取出那枚白玉佩:"不知大人可認得此物?"
柳知府一見玉佩,臉色頓變:"這是小女如煙的貼身之物!李進士從何處得來?"
李修遠心跳加速,將山中遇雨、尼姑借宿之事簡略道來,只是隱去了那一夜情緣。柳知府聽罷,長嘆一聲:"果然是如煙!三年前,我為官剛直,得罪權貴,恐禍及家人,便讓如煙暫避風頭。她性子剛烈,竟削發為尼...如今沉冤得雪,她才肯回家。"
正說著,屏風后傳來環佩叮當之聲。一位身著淡綠羅裙的佳人款款走出,明眸皓齒,青絲如云,不是靜慈又是誰?
"李施主,別來無恙。"她淺淺一笑,眼中似有淚光閃動。
李修遠呆立原地,千言萬語哽在喉頭。柳知府見狀,識趣地告退,留二人獨處。
"靜慈師父...不,柳小姐..."李修遠語無倫次。
"叫我如煙吧。"她輕聲道,"靜慈已是過去。"
李修遠掏出那張字條:"這'明年今日看孩子'是何意?"
柳如煙臉上飛起紅霞,低聲道:"當日離去,是因發現自己...有了身孕。我本想就此隱姓埋名,誰知父親派人四處尋我...孩子生下來后,我將他寄養在鄉下農家,想著等你功成名就..."
李修遠又驚又喜:"我們有孩子了?"
柳如煙搖頭:"那孩子...不是你的。"
李修遠如遭雷擊,踉蹌后退。柳如煙急忙解釋:"是我出家期間收養的孤兒,父母雙亡,我視如己出。那夜之后,我擔心自己真會懷孕,才留下那樣的話...沒想到讓你誤會了。"
李修遠松了口氣,苦笑道:"原來如此。那...那夜..."
"那夜是我心甘情愿。"柳如煙直視他的眼睛,"李修遠,我不信佛,出家只為避禍。那場雨,那座廟,還有你...都是命中注定。"
三個月后,李修遠與柳如煙喜結連理。婚禮當日,他們從鄉下接回了那個叫小安的孩子。孩子三歲大,見了李修遠就伸手要抱,仿佛早已相識。
一年后,如煙誕下一對龍鳳胎。小安當了哥哥,每日守在弟妹搖籃邊,像個小大人。李修遠官聲清廉,家宅和睦,成了人人稱羨的佳話。
偶爾夜深人靜時,李修遠會想起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命運如同那場不期而至的暴雨,將兩個本不相干的人生緊密相連。而那張寫著"明年今日看孩子"的字條,被他珍藏在匣中,成為一段奇妙緣分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