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弘揚衛生健康崇高職業精神,山東省衛生健康委聯合大眾新媒體大平臺·健康山東云平臺持續推出“魯醫風采”系列,介紹山東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先進典型事跡,廣泛凝聚建設健康山東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圖為楊傳來劃船出診
在微山湖浩渺的湖面上,渭河村如依水而生,船是這里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村醫楊傳來的行醫之路就在這片湖面之上,微蕩而溫暖,如今已有28個春秋。
醫夢初綻,傳承父輩醫道之光
楊傳來的從醫夢想,萌生于童年與父親出診的點滴時光。那時,楊傳來的父親作為村里唯一的醫生,肩負著守護鄉親健康的重任。楊傳來小時候跟在父親身后,穿梭于一艘艘船屋之間。他看到村民們對父親投來的敬重目光,那目光中飽含著信任與感激,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長大后,我也要成為像爸爸那樣受人尊重的醫生。”這份對父親的崇敬,在歲月的滋養下,漸漸生根發芽。
1996年,從濟寧衛校畢業的楊傳來,本有機會前往微山縣人民醫院工作,告別水上漂泊的生活,開啟安穩的岸上人生。然而,當他看到父親日漸年邁,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放棄了大醫院的工作機會,回到了渭河村,決定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村醫,在這片熟悉的水域,為鄉親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舟行濟世,風雨兼程的生命守護
在渭河村,船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它不僅是村民出行的依靠,更是楊傳來的“移動診所”和“水上120”。出診對于楊傳來來說,是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是常態,這讓他練就了嫻熟高超的開船技巧。無論是狹窄的水道,還是寬闊的湖面,他都能操控自如,駕駛著船只又快又穩地駛向患者所在。
有一次,一位村民突然昏迷,情況危急。接到求助電話后,楊傳來心急如焚,他迅速登上快艇,風馳電掣朝著患者的船屋駛去。平日里平靜的湖面此刻在他眼中仿佛變成了賽道,他爭分奪秒,憑借精湛的駕駛技術,僅僅用了20分鐘就將患者送到了醫院。由于搶救及時,患者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轉危為安。
微山湖的冬天,寒風凜冽,湖面常常結冰,給漁民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困難,看病更是難上加難。但只要村民有需要,無論黑夜多深、天氣多惡劣,楊傳來都會毫不猶豫地劃著船破冰前行。村民陳恒花回憶起孩子小時候的經歷,眼中滿是感激:“孩子小時候身體弱,三天兩頭生病,咳嗽、發燒、腹瀉這些毛病不斷。每次一著急,就給楊大夫打電話,不管多晚,他總是很快就趕到。看到他的身影,我們心里就特別踏實。”
面對湖區那些不識字、記性又不大好的老人,楊傳來為了確保他們能正確服藥,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貼心的“土辦法”。“一天吃一次,就畫一道杠;一天吃兩次,就畫兩道杠。這樣簡單明了,漁民們一看就懂,也能記住。”這些看似質樸的方法,卻飽含著他對鄉親們細致入微的關懷。
醫心恒守,歲月不變的健康諾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渭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分散的船屋如今沿著水道錯落有致地排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漁家水街”。世代“靠湖吃湖”的漁民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他們逐漸成為“湖上牧民”、“湖上船夫”,日子越過越好。
在這一系列變化中,楊傳來的出診船也在不斷升級,從小木船到玻璃鋼船,再到如今更加穩固的水泥船。然而,他的生活卻始終圍繞著那身白大褂和出診的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漫長的行醫生涯中,他也有過迷茫和動搖的時候——外面的世界繁華多彩,而他卻一直守在這個小小的漁村。但每當他看到村衛生室檔案柜里那一份份整齊的村民健康檔案,想到自己的宣傳和倡導讓鄉親們逐漸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懂得了如何保養身體,看到村里健康長壽的老人越來越多,他的內心便充滿了欣慰和滿足,迷茫也隨之消散——自己的堅守是有意義的。
湖水見證了漁家人的喜怒哀樂,也見證了楊傳來28年如一日的堅守。楊傳來深情地說:“我愿意像這微山湖的湖水一樣,默默地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健健康康,快樂幸福地生活。”這簡單而真摯的話語,道出了他內心深處最純粹的醫者情懷。
楊傳來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他也曾榮獲省、市、縣各級表彰。但在他心中,這些榮譽都比不上鄉親們的一句稱贊的話語、一個信任的眼神,鄉親們的認可,是他行醫路上最珍貴的禮物,也是他繼續堅守的不竭動力。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繼續在微山湖上,伴著槳聲,書寫著守護鄉親健康的動人篇章。
(大眾新聞記者 周欣怡 策劃 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