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主公劉備死后選擇六出祁山,最終病死五丈原,可謂蜀漢最后的絕唱。
對于蜀漢的北伐,很多人說諸葛亮太過于保守。
他們認為諸葛亮若在第一次北伐時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定能取得奇勝……
蜀漢的建立
看過三國的讀者肯定會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諸葛亮伐魏時一定要兵出祁山,從其他地方打出去不行嗎?
畢竟再笨的人也知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前幾次兵出祁山都失敗了,為何一定要死磕這里?
因此,部分初讀三國的讀者會覺得諸葛亮是個死腦筋,只會按部就班的行兵作戰,不會兵出險招。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么這么執著于祁山。
按照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的構想,他們需要盡快從劉表手中取來荊州。
然后他們再以荊州為踏板,開始向西走,奪下劉璋的益州。
如果益州可取,那么北方漢中的張魯也不在話下。
之所以這么安排,是因為諸葛亮覺得劉表年邁,劉璋暗弱,張魯更是一個熱衷于種地的小道士。
這三人都比東吳的孫權和中原的曹操好解決,至少存在理論上的可行性。
如果順利的話,劉備在奪下荊州、益州和漢中后,便可圍繞這三個地方做文章。
益州有蜀中平原,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士兵和糧草,而漢中是通往關中平原的大門,荊州則是入主江南的大門。
假設劉備再能奪下關中平原,那他們就可以復刻高祖劉邦步伐,慢慢奪取天下。
這一計劃可謂是完美,可沒想到在第一步就出問題了。
因為劉備沒能直接從劉表手中接手荊州,反倒讓劉琮送給了曹操。
第一步的失敗,直接導致劉備不得不和孫權聯手,在赤壁合力對抗十幾萬曹軍。
幸好孫劉兩方運氣爆棚,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竟然完成火燒赤壁這一歷史壯舉,推遲了曹操奪取天下的腳步。
只不過接下來又出現了問題,那就是荊州的歸屬權。
剛開始,東吳作為出力最多的一方,自然暫時掌握了荊州的所有權。
可能是上天也不想漢朝滅亡,運氣再次給到劉備一方,讓東吳的周瑜在西進益州時病死了。
幾經輾轉后,荊州居然又回到了劉備手中。
于是,劉備和諸葛亮再也不敢大意,開始嚴格按照最初的構想,先入益州,再奪漢中。
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們終于完成了奪取天下的第一大步。
此時,劉備坐鎮成都,關羽鎮守荊州,魏延把守漢中,張飛和趙云隨機而動。
想要蜀漢長治久安,并擁有奪取天下的實力,只靠著將領帶著士兵往前沖可不行。
因此,諸葛亮也開始了由軍師向丞相的轉變,為蜀漢建立完善的賦稅制度以及文臣武將的任命制度。
正在蜀漢一片欣欣向榮之際,荊州竟然出現了史詩級的外交災難……
蜀漢的困境
自從劉備未能從劉表手中名正言順地接手荊州后,諸葛亮就知道荊州的歸屬權將變得混亂。
畢竟荊州是三國交壤的中間地帶,肯定伴隨著各種紛爭。
為了從中獲利,諸葛亮刻意弱化了荊州歸屬權。
因為荊州是蜀漢從東吳“借”來的,名義上的歸屬權是孫權,實際使用權在蜀漢。
這樣一來,無論曹操怎么做文章都不會破壞孫劉聯盟,畢竟孫劉在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糾纏。
可惜的是,關羽突然在荊州發動了襄樊之戰,想讓“模糊不清”的荊州徹底歸于蜀漢。
最后的結果是,曹操苦心積慮都斬不斷的孫劉聯盟,結果被關羽一刀砍了。
東吳見此,立馬選擇和曹操聯手,不但將荊州奪了回去,還順手殺了關羽。
經此一戰,蜀漢不但失去了孫劉聯盟,還失去了大將關羽和一眾荊州士兵。
更要命的是,荊州一丟,蜀軍再也不可能從東邊出兵了。
劉備不信邪,非要兵出東吳給兄弟報仇,重新奪回荊州失地。
很明顯,最后的下場就是兵敗夷陵,讓蜀漢四五年都沒緩過勁兒來,他也病死在白帝城。
因此,留給諸葛亮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走漢中,想辦法打進關中平原。
而且只要打入關中,占據長安城,就可以圍繞關中平原做文章,比如養馬收糧,對中原徐徐而圖之。
雖然漢中和長安離得很近,相隔不到五百里,但它們中間隔了一座秦嶺山脈。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他選擇從漢中向西北方向進軍,翻過位于天水市西南的祁山,從街亭再往陳倉進發。
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過早地與魏軍相遇,又能收攏沿途百姓。
雖然這個計劃很穩妥,但也有一個致命問題。
這個問題是路程太長了,等蜀軍走到街亭,人家魏軍早就部署好了防御陣地。
這時候魏延提出一步險棋,不繞道祁山,從子午谷抄近路,直殺向長安城……
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位于長安城以南,在漢中的東北方向,是一條橫穿秦嶺的山間小路。
作為常年駐守漢中的魏延,能夠提出這一步險棋,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如果走子午谷順利的話,不出十天就能趕到長安城。
可在魏延提出這一步險棋后,諸葛亮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
而在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后,魏延為此多有感嘆,覺得當初應該聽他的子午谷奇謀。
也有不少后世讀者認為,如果當初聽了魏延的建議,或許蜀漢真能靠出其不意打下長安城,而不是慢性死亡。
雖然諸葛亮多次北出祁山,看似打得風生水起,但其實蜀漢的兵力始終不如魏軍。
想要以少勝多,只能兵出險招才有希望獲得勝利。
可如果仔細了解當時的局勢,或許就能明白諸葛亮的做法。
因為子午谷非常狹窄,兩側都是崇山峻嶺,大軍根本不能結伴而行。
這一點魏延也考慮到了,他說讓五千人沖鋒,五千人背著糧食,輕裝出擊。
輕裝出行存在理論可行性,可問題是這一萬士兵一旦在子午谷遇到伏兵,必然全軍覆沒。
即便僥幸穿過了子午谷,立在蜀軍面前的是千古第一帝都——長安城。
沒有輜重,沒有糧草,更沒有援軍的蜀軍,又怎么能攻下重兵把守的長安?
魏延又表示,他可以在長安城誘敵,諸葛亮便可率領大軍快速穿過秦嶺,兩人在長安城會合。
可問題是,蜀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走到街亭,距離長安還有六七百里。
諸葛亮再厲害,他也不可能讓大軍日行百里,更別說是穿越叢林密布的秦嶺了。
即便守長安城的人是并無戰績的夏侯楙,更何況人家身邊也是有謀士的,怎么可能不戰而降。
雖然諸葛亮否決了子午谷奇謀,給很多三國讀者的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但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有一名叫高迎祥的大將用實際經歷回答了這一歷史難題。
高迎祥是明朝末年的起義軍將領,曾多次率領起義軍與明軍作戰,有著不弱于魏延的領兵能力。
作為起義軍大將,他在漢中同樣遇到了“子午谷奇謀”這一難題。
一千多年前魏延想做,但被諸葛亮否決的“奇謀”,高迎祥打算親自試上一試。
他率領五萬人離開漢中,一頭扎進了子午谷,打算突襲長安城。
明軍探子很快發現原本駐守漢中城的五萬大軍消失了,瞬間就猜到對方想學魏延。
于是明軍立馬埋伏在子午谷,輕松伏擊了高迎祥的五萬大軍。
而高迎祥大軍本就輕裝行軍,士兵一路上又饑又渴,疲憊不堪,根本沒有戰斗欲望。
最后五萬起義軍死的死、降的降,闖王高迎祥也被明軍擒獲。
高迎祥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子午谷奇謀”根本算不上一個謀略,因為它只有一個“奇”字。
畢竟長安城以逸待勞的守軍,在看一群饑腸轆轆的蜀軍出現在自己面前時也會感到好奇吧,簡直就是白送上門的軍功。
所以,大家也別為當年魏延感到遺憾了,因為兵出子午谷的事情就是白白送死。
而且蜀漢當時只有七八萬大軍,諸葛亮絕對不會拿出一萬人去賭一場百分之九十九會輸的戰爭。
而且魏延可以犯錯,大不了就是一死,可諸葛亮的肩頭上還擔著整個蜀漢的安危,他又怎么敢犯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