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國防部宣布,3月12日,印度自主研發的LCA“光輝”(Tejas)戰斗機在該國東海岸上空進行了ASTRA中距空空導彈測試。測試中,導彈直接擊中了目標。
此次試射是LCA MK1A改型工作的一個重要節點。目前印度已裝備了大約40架LCA MK1型。LCA MK1A型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交付。截至目前,LCA MK1A已確認的訂購數量為83架,一些媒體報道稱,印度國防部還將繼續增購97架。
印度媒體公布的LCA MK1發射ASTRA導彈畫面。
印度ASTRA中程導彈。
20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就啟動了LCA項目的規劃。最初印度政府對該機的定位是成為米格-21的后繼機型,并沒有規劃超視距空戰能力,因此也沒有同步啟動相關的中距空對空導彈項目。20世紀90年代,印度政府啟動了ASTRA導彈項目,至今走過三十余年,該項目的總體思路和技術方案經歷了多次推倒重來。
LCA由于噸位和尺寸的限制,以及多次延誤,一直沒有真正成為印度軍隊的主力作戰裝備。但印度政府希望通過對“光輝”項目的投入來提振本國航空工業水平。
ASTRA中程導彈最早期的方案類似法國馬特拉系列導彈,但由于彈體平臺的總體設計落后于時代,因此在2000年后被淘汰。目前已交付服役(已與蘇30-MKI整合)的版本是ASTRA MK1,大約從2017年開始低速生產。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ASTRA MK1類似俄羅斯R-77導彈改進方案的印度版本,尤其是,其導引頭等關鍵子系統均由俄羅斯設計。
印度政府還公布了ASTRA MK2/3方案,表示該型號將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固體沖壓動力系統。
根據媒體報道,印度研發的國產ASTRA導引頭已在2017—2019年間進行了實彈射擊試驗。
目前公開報道中關于ASTRA的信息并不多,大致特性包括:采用了主動雷達制導體制,令戰機可以實現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具備抗電子干擾能力,但缺乏詳細描述。
根據媒體報道,ASTRA的最大發射距離(迎面攔射)可以達到110千米,采用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馬赫數4.5。此外,該彈的慣性制導系統使用了光纖陀螺儀。一些軍事媒體稱,這兩項設計很有可能來自法國的技術轉移。此外,印度媒體還表示,該彈的導引頭對雷達散射截面(RCS)超過5平方米的目標具備15千米外的鎖定能力,并支持45°離軸角度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R-77導彈導引頭的末端鎖定距離為16千米。如果印度媒體報道的數據是真實的,那么印度ASTRA和俄羅斯R-77在這一數據上的主要差異,應該來自于彈體直徑帶來的天線口徑限制。
ASTRA彈徑為178毫米(與美國AIM-120相同),彈體截面積不到R-77(彈徑200毫米)的80%。同時,ASTRA的戰斗部采用高爆預制破片殺傷機理,重量15千克,顯著小于R-77的22.5千克。
2019年,印度測試導彈固體沖壓動力系統,設計特征很接近歐洲“流星”。
從現有的公開信息來看,ASTRA未來的遠程化改進工作,大概率會在動力系統上選擇固體沖壓發動機。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曾推出過R-77M-PD升級方案,計劃采用燃氣流量可調的可變推力固體沖壓發動機,但該方案并未實現。歐洲“流星”導彈則是該路線下的成熟產品,并且曾向其他國家提供過動力系統的技術轉移。比如,韓國就引進了相關技術。據此推測,如果印度繼續升級ASTRA,其未來的沖壓動力技術也大概率會源自歐洲地區。
由于印度的軍備進口環境較為寬松,因此技術裝備來源非常廣泛,在蘇(俄)系產品占據多數的同時,也還有大量來自西方國家的產品。在LCA的空對空武器配置中,實現了與其航電火控系統整合的空中格斗導彈就包括俄國R-73、以色列“怪蛇”-5和英國“阿斯拉姆”;而中程導彈則包括以色列的德比增程型和本土自研的ASTRA。此外,印度已裝備的中距導彈還包括俄國R-77、法國米卡以及其與歐洲聯合研制的“流星”導彈。
至于為何LCA并沒有整合上述這些海外中程導彈,則有其正當理由。法國米卡導彈是隨法國“幻影”2000引進的配套武器,設計年代較早、受彈體限制,米卡導彈的射程已跟不上現代空戰環境的發展,缺乏整合價值。“流星”導彈是隨“陣風”戰斗機引進的,引進時間較晚,價格較高,在LCA這個平臺上難以發揮全部性能,整合性價比不高。
俄羅斯R-77導彈
俄羅斯的R-77導彈,從總體設計思路和氣動布局上看,飛行機動性很強,但相對來說,由于采用了柵格舵大幅度提升飛行阻力,因此其射程性能損失很大。而新一代中距彈的發展思路則是通過優化彈道/能量規劃和導引律實現更大的射程和不可逃逸區范圍。而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看,R-73和R-77等蘇聯時代的空空中程導彈,掛飛壽命不高,維持戰斗力的實際成本相對高昂。
對于印度軍隊配備的蘇(俄)系戰機來說,R-73和R-77作為蘇-30MKI和米格-29K配套武器,對其維持現有戰斗力確實不可替代。但從提升本國航空工業能力、推動軍隊裝備體系建設的角度來看,R-77已然不適用于未來戰機。對此,俄羅斯制造商也很明白,并曾在20世紀90年代推出過R-77M增程改型(未實際生產),取消了柵格式的尾翼。但是由于蘇聯解體造成的研發投入驟減,該導彈系列化發展嚴重后勁不足,因此新的改型方案最終未能落地。
對于俄羅斯來說,與印度聯手開發新型空空中程導彈顯然是上策,目前印度已經裝備的ASTRA導彈也確實應用了部分俄羅斯技術。如果未來印度政府持續推動ASTRA升級工作,俄羅斯大概率還將繼續參與這一工作。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尚未結束的背景下,通過印度裝備的項目與西方保持間接的聯系,對于俄羅斯來說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