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實習生 范傳龍
核心提示
既要解決好群眾眼前遇到的煩心事揪心事,也要主動謀劃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全國民政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
今年,重慶市創新推進2025年“精準保障”行動,進一步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將低保、特困審批權限全鏈條下放至鎮街,出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研究臨時救助政策措施,全面開展低收入人口認定,努力推動低保擴圍增效;加快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深入推進“兩項政策”銜接并軌,實施聯合救助服務機制改革,高效辦成“社會救助一件事”……一系列制度性創新推動社會救助體系迭代升級,在解決群眾生活小事中做好為民愛民大文章。
“以前申請救助得跑好幾趟街道和社區。如今不出家門很快就辦妥了,連材料都是干部上門收的!”4月2日,江津區幾江街道居民陳大哥告訴記者,因患重病喪失勞動能力,自己一度心灰意冷。但街道工作人員上門為他快速辦結低保,還耐心寬慰“日子再難,政府也一定為你托住底!”
這份踏實的承諾源自江津區一項破冰改革——全市率先將低保、特困審批權限全鏈條下放至鎮街,讓救助服務釋放“家門口的溫度”。
從江津區“審批權下沉”15天辦結救助手續,到銅梁區2700多雙“鐵腳板”聯動大數據織就保障網,再到九龍坡區“政府+社工+慈善”三方聚力解民憂,一場以制度創新破題、以協同聯動破局的民生變革,正在山城悄然鋪展開來。
審批權下沉鎮街 15天辦結救助手續
江津區白沙鎮民生服務辦公室主任周鈮記得清楚,當區民政局決定在白沙鎮試點低保、特困審批權限下放時,她正處于“矛盾漩渦”:群眾申請低保需經6道關卡,常因補材料多次往返;區里既要審批又要監督,鎮街權責不清,稍有不慎就被群眾投訴“踢皮球”。
如白沙鎮恒和村村民蘇良友因尿毒癥需長期透析,但因戶籍地與居住地分離,過去申請救助要兩地奔波。“材料摞起來半人高,還沒等到審批結束。”回憶過去,這個被病痛折磨多年的漢子直搖頭。
轉機始于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江津區民政局將審批權限“連責帶權”下放鎮街,明確“誰審核、誰簽字、誰負責”,區級部門成為“監督員”。
白沙鎮率先破題:砍掉區級審查確認環節,審批流程從6個壓至4個;民主評議不再是“必選項”,家庭經濟核查借助“渝悅救助通”平臺與醫保、人社數據實時比對;遇緊急情況還可“先批后補”,把救命錢第一時間送到群眾手中。
低保戶雷世清成了首批受益者——今年1月,他在渝北區出租屋里用手機提交申請,鎮干部當天聯系村社核實情況,次日驅車跨區上門調查,15天辦結手續。“躺在病床上就收到低保金,連電費減免都一并辦好,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他摩挲著存折感慨。
變化同樣發生在審批鏈條另一端。珞璜鎮民政辦檔案柜里,23歲智力殘疾青年王小年的檔案袋從低保欄轉到特困欄,救助金每月增加365元。此前,王小年因無法定贍養人且無勞動能力,本有資格享受更高標準特困供養的他,卻因基層對政策把握不準,在低保線上“卡”了整整兩年。
“過去材料往區里一交,責任也甩出去了。”珞璜鎮救助專員陳星兆坦言,如今權限在手,干部們白天入戶摸排,晚上鉆研政策,硬是把全鎮符合條件的78名低保對象全部轉為特困,“每份檔案都關系著一家人的生活,不敢有半點馬虎”。
權限放得下,更要接得穩。在江津區民政局,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各鎮街的審批數據,工作人員每月隨機調取10%的案例“翻舊賬”,鄰里訪問、檔案核查、電話回訪多管齊下。
“放權不是撒手,而是讓服務更精準。”江津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審核確認權限下放以來,截至今年3月,江津區各鎮街審核確認納入低保、特困救助供養等救助對象1.64萬人,全區未發生一起重大審批糾紛。
2700多雙“鐵腳板”上門調查 聯動大數據織密保障網
“多虧了民政干部主動上門,我們一家才熬過了去年的難關!”4月3日,銅梁區巴川街道和平社區的蔣大姐提起2024年的遭遇,眼眶泛紅。
去年7月,她的丈夫在工地突發腦梗,20萬元治療費幾乎壓垮了這個四口之家。
正當全家陷入絕望時,網格員彭燕在例行走訪中發現異常——多次敲門無人應答,鄰居透露“一家人都在醫院”。她立即上報社區,民政專干當天便帶著政策上門,協助申請低保、助學金和學費減免。一個月后,1952元低保金到賬,大女兒的大學助學金、小兒子讀書費用減免也同步落實。
蔣大姐的感慨,濃縮了銅梁區“主動發現隊伍”2700多人日夜奔忙的努力。這支由區、鎮街、村社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組成的“鐵腳板”隊伍,與17個部門的大數據“雷達網”雙線發力,讓救助從“被動等待”變為“主動出擊”,合力織密“兜得住、兜得準”的民生保障網。
在銅梁區民政局的數據中心,每月20萬條信息如潮水般涌來——公安部門的老齡人口數據、醫保局的大額醫療記錄、殘聯的殘疾人信息、鄉村振興局的脫貧戶檔案……在“智能監測平臺”上交織成網。
“過去群眾上門‘報憂’,現在數據會‘說話’。”區低保中心負責人指著大數據監測系統介紹,2024年全區通過數據比對精準納入特困5人、低保14人,臨時救助82戶。
今年3月26日,一條預警信息閃現在屏幕上:土橋鎮新田村61歲的村民李某未婚獨居、新辦殘疾證,疑無人照料。
銅梁區低保中心立即將線索推送至鎮民政辦,民政辦主任趙梅利當天帶隊入戶,發現老人雖有兩名贍養人,但符合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條件,次日便落實了每月90元補助。
數據的“千里眼”還需“鐵腳板”落地生根——
福果鎮荷香村村民周關希因車禍成為植物人,40萬元醫療費讓家庭不堪重負,他讀高三的兒子瀕臨輟學。鎮民生服務辦主任周艷平從醫保大額支出數據中發現異常,連夜協調辦理農村低保,聯系區慈善會申請救助,又為孩子爭取“雨露計劃”助學金。
高樓鎮主動發現隊伍緊盯留守老人兒童,2024年新發現事實無人撫養兒童2人,協調落實每月1625元補助。
虎峰鎮民政專干曾誠帶隊的26支隊伍,在街頭發現一名獨居未婚中年女性撿垃圾充饑,疑似精神失常。隊員連夜聯系其外地兄長,落實委托手續,代辦低保。
暮色四合,銅梁區民政局指揮中心的大屏依然閃爍:紅色標記高風險家庭,黃色提示潛在困難戶,綠色代表已保障對象。“我們不僅要讓數據‘跑起來’,更要讓溫暖‘沉下去’。”銅梁區民政局負責人望著實時跳動的數據說。
“政府+慈善+社工” 協同救助更精準
“張婆婆,明天去醫院記得帶好病歷,我們陪您去!”4月4日,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社工小劉一邊幫78歲獨居老人張婆婆整理藥盒,一邊輕聲叮囑。
前不久,張婆婆因關節炎復發需住院治療,但子女遠在外地,陪診成了難題。中梁山街道“老人陪診關愛服務項目”的社工和志愿者主動上門,不僅全程陪同就醫,還為她申請了臨時救助和殘疾人補貼。張婆婆逢人便夸:“這些年輕人比自家孩子還貼心!”
中梁山街道的陪診項目始于一次大數據篩查結果。去年通過醫保系統篩查發現,街道內70歲以上獨居老人中,超三成存在就醫困難。九龍坡區民政局迅速聯動街道辦,由慈善會投入40%資金,街道社區陽光基金配套60%,委托愛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建專業團隊。
項目啟動僅三個月便探訪73名老人,陪診25人次,組建起一支由社工、寶媽、熱心居民構成的30人志愿者隊伍。
陪診之外,社工還定期上門為老人整理家務、疏導情緒,甚至協調家庭醫生定期問診。“過去很多獨居老人看病‘能拖就拖’,現在有人管有人陪,這就是改革的意義。”項目負責人周玲說。
這也正是九龍坡區“政府+慈善+社工”立體救助網絡的生動縮影——政府統籌資源、慈善注入溫情、社工精準服務,三方合力讓救助從“單打獨斗”變為“協同作戰”。
近年來,九龍坡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撬動社會資源,多方統籌資金2000余萬元,籌劃救助類社會工作服務項目100余個,慈善公益項目60余個。
“政府+慈善+社工”立體救助網絡如何支撐?據了解,九龍坡區建立慈善三級服務體系,區慈善會每年向“紓困資金”注入資金,保持總額達到130萬元,實行“2000元內鎮街快速審批、超2000元區級備案”,響應速度最快僅2個工作日。此外,13個鎮街的社區陽光慈善基金全覆蓋,各社區還有31支社區微基金。
九龍街道水碾社區的小面館每賣出一碗面,老板胡曉寧就向九龍街道“龍基金”捐1分錢。“龍基金”實行“居民點單、政府埋單”,目前已籌集資金836萬元,僅2024年就資助了10余個救助類公益項目。
目前,已有35家專業社工機構和156個社區社會組織嵌入社區,針對困境兒童、獨居老人、殘障家庭等群體,提供心理疏導、就業培訓、法律援助等“個性化套餐”。
“救助不能只給錢,更要解心結。”渝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深有感觸。2024年,她們承接的“刑釋人員就業幫扶項目”幫助32人找到工作,分別在愛心企業擔任倉庫管理員、保潔員等。
夕陽西下,中梁山街道社工站里依然燈火通明。臺賬上記錄著當天走訪的12戶家庭需求,明天又將是一場新的“救助接力”。正如張婆婆所說:“雖然一個人住但心里踏實,因為有人惦記著我們呢。”
來源: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