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鄉程翔家庭農場養殖場,楊鎮通穿梭于羊舍之間,仔細查看種羊的飼養情況。近年來,楊鎮通不僅自己把羊子養殖產業做得風生水起,還積極與周邊養殖戶溝通,開展技術服務、咨詢和培訓,免費上門提供優質種源,帶動周圍村莊300多戶村民一同發展壯大羊子養殖。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弊鳛橛荜枀^首批“頭雁”之一,楊鎮通以實際行動詮釋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的擔當。在榆陽區,像楊鎮通這樣的“頭雁”故事還有很多,得益于榆陽區在全省率先發起的產業帶頭人“頭雁”培育項目,該項目力爭破解鄉村振興中“人才短缺”這一核心難題,助力區域產業振興、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
“引雁”破局,澆灌鄉村人才“希望田”
榆陽區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的過渡地帶,鄉村產業涵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人才短缺和產業帶頭力量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聯合印發《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榆陽區迅速響應,將其納入全區人才工作重點,并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校地合作協議,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等領域,選育300名以上產業帶頭人,每村至少培育一名“頭雁”。
榆陽區緊緊圍繞產業振興,在鄉鎮基層精心遴選出47名干得好、有潛力、能帶動產業發展的帶頭人,確定為首批“頭雁”項目培育對象。2022年6月7日,該區首期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訓班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班,標志著“頭雁”項目正式落地實施,進入實質性培育階段。
針對“頭雁”學員年齡、文化、行業的差異,榆陽區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特色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需要,創新推出“理論教學+返崗實踐+成果答辯”三段式培訓模式。在理論教學“大講堂”中,學員奔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接受定制化課程,由高校教授、黨政領導、行業專家聯合授課。在返崗實踐“大練場”上,學員帶著課題回到崗位,在高校專家+本土能手“雙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制定產業發展計劃,并赴省級示范企業交流互訪,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在成果答辯“大考場”中,學員提交實踐報告并公開答辯,評審結果與政策支持、資金獎補掛鉤,確保學以致用。
“‘三段式培訓’讓我們邊學邊干,導師全程跟蹤指導,效果立竿見影?!庇荜枀^旺興家庭農場負責人萬堆林感慨,培訓回來后,他引入全套農機設備,實現了農場全程機械化,引進六種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進行大棚和大田種植,探索出馬鈴薯與辣椒倒茬種植的模式,大棚馬鈴薯平均售價比普通馬鈴薯高50%,每棚收入可達5000元。
“育雁”成勢,筑牢產業發展“新高地”
在巴拉素鎮沙地西瓜大棚,“西瓜大王”郭雙牛通過手機直播指導農戶梳果。這位曾經的普通農民,經過“頭雁”工程的淬煉,如今已成為擁有200畝示范基地的技術帶頭人。他的蛻變,得益于榆陽區打造“頭雁”育后服務體系。
2024年,養殖大戶王艷平獲得免息貸款20萬元,雞子養殖規模從2000只擴大到3.2萬只,并帶動198戶農戶發展養雞產業,戶均增收6000元。近年來,榆陽區從產業扶持、金融支持、職稱評定、專家服務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頭雁”發展壯大產業。對帶動能力評定為一類、二類、三類的“頭雁”,每年分別給予獎勵,并提供500萬元以內的創業貼息貸款。
同時,該區搭建“一站一聯盟一基地”幫帶載體,全方位幫帶“頭雁”加快成長。建立5個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專家工作站,每個工作站每年安排1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柔性引進專家人才,為“頭雁”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決策咨詢等專業指導服務,破解“頭雁”產業發展難題。成立“頭雁”發展聯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36名專家團隊“一對一”“多對一”到產業一線幫扶指導“頭雁”,促進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傳播應用,助力“頭雁”產業轉型升級?!邦^雁”白小平、左建平率先推廣草莓、葡萄、香瓜等現代溫室大棚多元化果蔬種植模式,2024年,帶動180戶群眾種植芝麻香瓜,畝產達4000斤,畝均產值3萬元。
經過培育和政策支持,榆陽區“頭雁”不僅成為技術能手,更是產業組織者,他們通過“直接帶動、服務拉動、輻射聯動”等模式,將小農戶嵌入現代化產業鏈。
魚河鎮魚河村種植大戶常成,以每畝600元價格流轉村集體土地1500畝種植水稻,為周邊135戶農戶提供“耕、種、收”托管服務3000多畝,平均每畝助農增收700元;
青云鎮鄭家川村“頭雁”鄭志雄,依托本村城郊近郊優勢,帶領村民將全村324孔廢棄窯洞統一流轉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打造“棲心川上”精品窯洞民宿文化旅游,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20萬元;
申雅君是榆陽區第一期培育出的“頭雁”,2023年,建立南瓜和向日葵試驗示范種植基地,采取“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與78戶脫貧戶建立合作關系,按入股金額5.5%實行保底分紅,每戶每年可分紅1100元……
一個個特色產業在“頭雁”的帶領下,不斷壯大,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
目前,榆陽區已組織開展“頭雁”培訓4期,培育“頭雁”200名,農村“田教授”“土專家”隊伍不斷壯大。
“雁陣”領航,帶動鄉村振興“加速跑”
近日,在大河塔鎮白南溝村,村黨支部書記謝艷軍和村民一起檢修農機,確保今年春耕能大展宏圖。參加“頭雁”培訓后,謝艷軍轉變過往“單打獨斗”的理念,整合了全鎮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小農戶的農機,為全鎮的高粱種植產業做農機社會化服務,深翻帶種植服務面積突破15000畝,有效盤活了大河塔鎮的撂荒地。
2023年以來,榆陽區69名“頭雁”、100多種“榆陽好產品”亮相農高會,在全國打開展示榆陽形象新窗口。同時,匯聚校地智慧,開辟出“頭雁”賦能“集體+伙場+數字”三大經濟新路徑,助推317個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2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和初加工企業培育壯大、帶動3000多名農戶增收致富,形成“鄉村振興、頭雁領航”嶄新局面。
鄉村振興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育森林”。如今,一場由人才驅動的鄉村振興實驗,正從“頭雁振翅”走向“雁陣齊飛”。2025年,榆陽區將舉辦兩期“頭雁”培訓,100多名新學員將分散在全區各個鄉鎮,帶動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賦能鄉村振興。屆時,榆陽區“頭雁”培育數量將達到300多名,意味著每村擁有1名產業“CEO”。
榆陽區委書記李忠宏表示,下一步,榆陽區將培育更多的“頭雁”,為服務“三農”事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動全區形成“群雁”高飛的蓬勃發展局面。
原標題:榆陽區:“引雁”破局 “育雁”成勢 “雁陣”領航
來源:榆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