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區朱家角鎮沈巷社區,一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靜立于南橫港邊。這里安葬著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周達明、范守廉等15位英烈,高聳的寶塔形紀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熠熠生輝——這是陳毅元帥的親筆題詞,亦是謝石關烈士墓的精神圖騰。1958年,當地百姓為紀念周達明等烈士壘土筑墓;2022年,墓區經修繕后被列為烈士紀念設施。每年清明,白菊堆滿碑前,無聲訴說著后人對英雄的追思。
謝石關紀念碑
而這座豐碑的背后,是一段鐫刻鐵血與星火的歷史。
1941年3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青浦地區的斗爭形勢日益復雜。中共淞滬中心縣委為貫徹中央指示,積極壯大人民武裝力量,于1940年冬將原青東人民抗日常備隊擴編為淞滬游擊縱隊(亦稱“青昆支隊”),由顧復生兼任支隊長,周達明任參謀長,呂炳奎任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初,根據東路特委指示,周達明、呂炳奎率部前往淀山湖地區開辟游擊根據地,試圖恢復青東工作并與浦東部隊會合,為“江抗”主力南下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忠義救國軍”阮亞承部數千人分三路進犯蘇南抗日根據地,其右路經周莊、商榻逼近淀山湖北陳墓(今錦溪)一帶。為牽制敵軍,“江抗”東路指揮部電令淞滬游擊縱隊派遣精干分隊穿插敵后,配合主力行動。
“江南抗日義勇軍”組建地萬圩寺
3月上旬,周達明率兩個中隊,與呂炳奎、淞滬中心縣委書記顧德歡在歇馬橋分頭行動。周達明部沿淀山湖西進,于3月11日深夜突襲小昆山附近的日偽據點——東厙村天主堂。該據點僅駐守偽軍一個班,毫無防備。游擊隊在徐慶平等地下黨員引導下悄然包圍據點,以迅雷之勢俘虜十余名偽軍,繳獲俄式手槍及彈藥,未發一彈便拔除據點。隨后,部隊乘農船向淀山湖轉移,于凌晨抵達謝石關村南宅基,借宿四戶農家,計劃天黑后繼續西進。然而,此時浦東部隊已按約定抵達松江天馬山一帶,因聯絡不暢未能會師,最終撤回浦東,導致周達明部陷入孤立。
12日下午,部隊正準備轉移時,哨兵發現村南出現大批偽裝成農民的“忠義救國軍”士兵。阮亞承部此前獲知游擊隊行蹤,集結千余人水陸并進,將謝石關村三面包圍。槍聲驟起,周達明臨危不亂,指揮部隊分三路抗擊。激戰半小時后,敵軍憑借兵力與地形優勢逐漸壓制游擊隊。周達明見形勢危急,下令分散突圍。然而敵軍火力兇猛,突圍受阻,傷亡慘重。周達明收攏殘部七八人,乘船向西撤退,途中遭敵軍機槍掃射,船工與機槍手負傷,船只被迫靠岸。周達明率先跳上堤岸掩護戰友,不幸胸部中彈。警衛員小沈上前搶救時,他已無法言語,僅以眼神示意眾人速撤,最終壯烈犧牲,年僅27歲。殘存戰士趁夜色突圍,次日小沈冒死返回,將周達明遺體送往歇馬橋安葬。謝石關一役,游擊隊五十余人犧牲,鮮血浸染湖畔土地,當地群眾含淚將烈士遺骸葬于小蓮湖畔。
此戰是抗戰相持階段國共摩擦的縮影,展現了共產黨武裝在敵后靈活機動的戰術。周達明以年輕生命踐行革命信念,其英勇事跡成為淀山湖抗日斗爭的重要篇章,激勵著幸存者繼續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
謝石關墓碑
84年,足以讓廢墟崛起新城,卻無法沖淡血脈中的紅色基因。當我們在謝石關烈士墓前俯身獻花時,不僅緬懷逝去的生命,更銘記一種信仰。
周達明(1914—1941)
●周達明,原名周和康,浙江上虞人。幼年就讀于惠豐鎮東門中山小學,后遷居上海,求學于浦東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投身抗日救亡,隨青年支援隊赴東北支援馬占山抗日。后因部隊解散返滬,輾轉北平、香港從事藝術工作。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周達明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秋,任新四軍教導隊隊長,后受命赴浙江國民黨朱希部策反。1939年調任蘇南東路特委軍事部長,參與組建江南抗日義勇軍(江抗),歷任參謀、支隊參謀長等職。1940年任中共青浦工委委員兼淞滬三支隊參謀長,率部在青浦、昆山一帶多次伏擊日偽軍。同年6月,于常熟石牌大楓灣率部與日軍激戰,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斃敵20余人。
●1941年,周達明任昆青支隊長兼參謀長,率部挺進青浦,籌劃與浦東抗日武裝會師。3月12日,部隊宿營謝石關村時突遭“忠救軍”阮亞承部千余人圍攻。他率眾血戰突圍,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7歲。
本文整理自《青浦千年文明的回響》《青浦英烈》等館藏資料
資料:青浦檔案
編輯:呂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