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緬北電詐之后,這次緬甸地震又將許多人的目光轉移到了緬甸身上。有些網友看到緬甸地圖就覺得緬甸的位置實在太好了——西接南亞,東接東亞和東南亞,南鄰印度洋,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又是熱帶氣候,水稻能一年三熟。這么一個地方堪稱“天選之地”,古人為何不再努力一點將其拿下呢?太可惜了。
提出這種問題的朋友明顯既不了解緬甸歷史,也不了解緬甸地理。既然緬甸條件這么好,為何他們歷史上從未建立過一個跨區域帝國,甚至連區域霸權的時代也只是曇花一現呢?為何還把自己搞成了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呢?對比一下,連看起來條件沒那么好的伊朗都曾建立過三個留名世界史的大帝國,現在生活水平都比緬甸要高。
再看看緬甸的地理環境,就能明白為啥征服緬甸、統治緬甸這么困難了。總是想著能拿下緬甸的朋友不妨少看看政區圖和氣候圖,多看看地形圖,尤其是三維地形圖。不要只看到緬甸和中國有大片地區接壤,就覺得很容易拿下了,征服一個地區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看地形圖就能看出來,緬甸這個地方絕對是后勤運輸的噩夢之地。這里山脈縱橫,地形崎嶇,又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森林中彌漫著有害氣體,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瘴氣”。這些氣體會導致各種疾病,不說古代,有的疾病在現代醫療條件下也很難治好。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維持一支大軍的后勤補給有多么困難。
如果有朋友開車到云南旅游過,就能發現云南有些路段現在也是很危險的,盤山道比比皆是,經過的時候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這還是現代公路,古代的道路條件比這個要危險得多。不但更崎嶇難行,還有各種大型野生動物出沒,沿途也不會有服務區、休息站給你提供補給,全得自己準備,而緬甸地形的復雜程度可一點不亞于云南。
就這都還是已開發地區,至于未開發地區,比如最近非常有名的哀牢山,即便是職業探險家也不敢深入。就算你做了各種準備,帶上了各種精密儀器,也有在山間迷路的可能,古代軍隊要穿越這些地方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緬甸,尤其是緬北山區的地形比哀牢山還要復雜,氣候比哀牢山還要惡劣。這種情況下還要求古人從云南出發拿下緬甸,未免太為難古人了。
如果還不理解,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滇緬公路,這條公路正是連接云南和緬甸的,也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盡可能選擇的是容易通過的地區。即便如此,這條路也是動用了足足20萬民工和200名工程師,付出了巨大犧牲才建成的,許多地方都有相關紀念碑。
并且這條公路還是1938年修建的,在現代工程技術加持、華人華僑踴躍捐款、緬甸當局配合的情況下,依然修得這么艱難。在古代征討緬甸還得面對敵軍,還是在陌生環境中作戰,這簡直是地獄難度了。
大家可以想想,為什么民國政府此時才修滇緬公路呢?正是在東部諸多港口淪陷,海路被日軍封鎖后,滇緬公路才提上了議事日程。難道之前的人們想不到可以從云南到緬甸再直通印度洋嗎?難道物資不能通過緬甸進入中國嗎?
正是因為這條路太難修,也太難走了,所以之前的物資才主要從東部進來,后來實在沒辦法了才開始修這條路。而且即便是在滇緬公路修成后,援助物資主要也是從通往越南的印支公路運輸的,直到日軍占領越南后,滇緬公路才成為主要運輸線。
再舉個例子,1942年中國遠征軍敗退后,也是經緬北回國的,結果這次“緬北大撤退”成為了無數人的噩夢,三萬遠征軍將士葬身野人山。根本不用敵人打,疾病和饑餓就奪取了許多人的生命,精神崩潰自殺的也并不鮮見。這還屬于意志比較堅定的現代軍隊,還有美軍空投物資,古代軍隊走這條路基本就別指望回去了。
當然有人會說,不對呀,古代不是也曾把緬甸地區納入統治嗎?這不證明征服緬甸是有可能的嗎?這里我們介紹兩個概念,一個叫“羈縻統治”,一個叫“改土歸流”。
所謂羈縻統治,指的是中央不直接派官員管理,而是任命當地部族領袖為官員,使其納貢稱臣的特殊統治形式,所謂“以夷制夷”。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對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實行的都是這一政策,也就是允許“土司”世襲統治當地,換取其臣服。
直到元朝,中央才開始“改土歸流”,也就是逐步廢除當地領袖這種“土官”,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取而代之。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嚴格來說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土司制度才被徹底廢除,改土歸流才徹底完成。
想想看,為什么古代要長期實行羈縻統治政策?為什么改土歸流用了這么長時間?正是因為以古代生產力和交通、通訊條件,要統治邊遠地區實在太困難了,中原王朝才會賦予這些土官這么大權力,讓當地人管當地人。
土官統治要真的效率高,為啥不在中原地區也設立土司呢?可見不是中原王朝不想直接派官員管理,而是要管理環境復雜的邊遠地區太難了。并且即便你派官員去,人家愿不愿意去都是一個問題。
明朝之前,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被視為“蠻荒之地”,去那的基本都是被貶的官員,沒有多少官員主動愿意去的,很多人寧肯辭官也不愿前往,更何況更偏遠、環境更惡劣的緬甸呢?韓愈被貶到廣東潮州,都要哀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就算征服了緬甸,去緬甸的官員又會作何感想?要管理緬甸還是只能靠當地土官。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緬甸曾建立的就是這種統治。元朝已經算武德相當充沛的了,忽必烈擊敗緬甸的蒲甘王朝后在這里設置了緬中行省,想要直接統治當地,但才幾年就頂不住了,不得不將該行省撤銷。一個是因為當地人反抗激烈,一個就是統治成本太高。你要搞流官統治總得派官員去吧?但整個元朝根本找不到幾個愿意去緬甸的官員。
所以即便是忽必烈這樣的明君,也沒法直接統治緬甸,只能又把當地酋長扶持起來,搞羈縻統治。后來明朝攻入緬甸,設置了緬甸宣慰司等統治機構,搞的也是羈縻統治。明朝衰落后緬甸各土司相互攻伐,東吁王朝崛起,緬甸宣慰司也就名存實亡了。之后清軍也一度攻入緬甸,但最后連羈縻統治都沒能建立起來。
而且別說古代了,即便是現代,緬甸政府自己不也沒能拿下整個緬甸嗎?緬甸如今也只是實現了名義統一,各地依然是軍閥割據,各自為政,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裝,距離真正的大一統還差得遠呢。他們緬甸人自己都沒做到的事情,就不必拿來感嘆了。
因此與其感嘆古人為何沒能拿下緬甸,還不如感嘆北越和北朝鮮地區——即交趾郡和樂浪郡為何會丟失,這都是中原王朝設立郡縣實際統治了幾百年的地區,環境也沒有緬甸那么險惡,它們的丟失比沒拿下緬甸可惜多了。古代要統治紅河三角洲還是有可能的,要拿下緬甸確實要求太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