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山海有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中國青年報》(4月8日 第4版)
在云南省巧家縣大寨鎮,距離新校舍幾步之遙,還保留著30年前老教室的原貌。推開老教室虛掩的門,一股濃重的土腥味撲面而來。屋頂上方有4個洞,那是當年教室的采光孔。
志愿者帶孩子們走出大山開展研學實踐。受訪者供圖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服”)第一批志愿服務隊隊員劉基插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來到這所學校的情景:幾間用山泥和木頭搭建起的教室,高矮不一的書桌和板凳。上課時,墻面、屋頂不時有土塊落下。
從那時起,“為山里孩子修建嶄新、明亮、安全的教學樓”成為扎在中海油服志愿者心中的誓言。
近30年來,志愿者團隊足跡遍布海南、河北、云南、湖北等地的山區和鄉村,15所“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拔地而起,為山區希望學子持續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不久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中海油服“二十八載微光成炬 心手相連山海有情”愛心支教項目獲評銀獎。
大寨鎮地勢險峻,蜿蜒的山路右側是陡峭山體,左側是呼嘯奔騰的金沙江。張繼朋記得,為了給那里的孩子建希望小學,中海油服志愿者們在狹窄的山路上往返幾十次,選址、建設,直到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小學里傳出孩子們的瑯瑯書聲。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這所建在深山中的小學點贊,稱“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將成為中國青基會希望小學的建設典范”。
有了漂亮的校舍,還要盡可能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穿著藍馬甲的叔叔阿姨們不僅為家鄉的哥哥姐姐們舉辦了畢業晚會,還贈送了獎學金。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和他們一樣,考上理想的大學……”這是海南省潭牛鎮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征文比賽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個叫陳秀麗的孩子,此前她因家境貧困,幾度面臨輟學,得益于中海油服捐資助學活動,她能在明亮的教室里繼續讀書。
中海油服團委書記紀蕊笑說,為了讓更多的“陳秀麗們”有學上,中海油服設立了困難助學金、獎學金等多項捐資助學項目,點對點幫扶困難家庭;每年設立公益基金,用于校園校舍維護、教學設施更新、學習用品支持等多維度保障。此外,志愿者團隊還在持續回訪慰問中,深入貧困學生家庭了解助學錢款落實情況,做到“錢花在實處,事辦到實處”,截至目前累計援建捐資超2000萬元。
不久前,云南省彌渡縣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畢業生張蕓考上了清華大學,她給志愿者寫了一封感謝信:
“我很慶幸遇到了身穿藍色馬甲的哥哥姐姐們,讓我有了能夠走出大山的勇氣和機會,我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經歷,發揮我有限的力量,激勵更多的學弟學妹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援建的希望小學大多地處山區,師資力量有限。“山里孩子渴望像城里孩子一樣,體驗不一樣的課堂。”河北訓口中國海油COSL希望小學校長王力峰說。
聽說希望小學缺音體美教師,志愿者們積極整合資源,以“愛心課包”下鄉進校的方式,為孩子們普及樂理、繪畫等知識。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這所小學組建了首支希望學子合唱團,團名叫“蔚藍力量”。孩子們的歌聲里,滿是對生活的熱愛。
圍繞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核心問題,中海油服聯合團組織在深圳開設了首期鄉村教師賦能培訓班,為鄉村教師打開眼界。
志愿者們還想方設法通過邀請教育專家為希望小學教師授課、與師資條件優異的學校“結對子”等方式,幫助希望小學快速走上內生式發展道路。
這幾年,志愿者們又創新開設了體驗式、啟蒙式希望學子研學營,連續兩年邀請近100名云南、河北、海南等地偏遠地區的優秀希望學子走出大山,到天津、湛江、海口等地研學實踐,不僅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追求夢想的種子。
紀蕊笑說,隨著支教志愿服務模式的不斷成熟,團中央、中國青基會、團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中國石油大學、天津市空港學校等20余家單位超2000名志愿者逐漸參與進來,探索搭建了“政-企-校”合作助學模式,大家齊心協力,“好事”越辦越好,“實事”越做越實。
來源/中國青年報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