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展訊來源于廣東美術館
自然
I n t e g r a t i o n
符號
唐岐山當代藝術展
2025年4月12日-5月1日
廣東美術館 二沙島本館7號廳
誠邀您共啟藝術之旅
(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在當代藝術的多元語境中,唐岐山的藝術實踐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脫穎而出。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表達,更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探索了藝術的本質與可能性。此次,我們特別呈現了學術專家對唐岐山藝術創作的深入評論,以及唐岐山本人的藝術隨筆。
評論文章從不同的理論維度和文化背景出發,對唐岐山的作品進行了細致的剖析,探討了其在綜合材料繪畫領域的創新實踐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與哲學思考。與此同時,唐岐山的藝術隨筆則記錄了他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與感悟,展現了他對藝術本質的追問與反思。
01
藝術評論
ART CRITIQUE
唐岐山:中西交融的藝術之夢
文 |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當代湖南畫家唐岐山是中國國家畫院“王鏞導師工作室”訪問學者,跟隨我學習東西方現代藝術理論。他一邊學習,一邊創作,為節約時間,常在夜晚乘坐火車往返于長沙與北京,以便第二天一早趕到國家畫院或者我的家里學習,其勤勉精神令人感動。唐岐山常就藝術理論問題向我咨詢,他的藝術新作出爐也會即刻發來向我征求意見。欣悉唐岐山即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特此祝賀。
▲唐岐山在盧浮宮
唐岐山是一位在藝術之路上執著前行、不斷探索、追求卓越的藝術家。他自幼練習書法,酷愛中國傳統藝術。初中二年級參加衡陽師院美術專業教師開設的暑期培訓班,系統學習西畫素描、色彩和速寫。高中時期于湖南祁東舉辦“唐岐山個人書畫作品展”。大學畢業后,他曾進入澳優乳業從事銷售工作,但他內心的藝術火苗從未熄滅。2018年底毅然投身文化藝術行業。2023年成為廣州藝博會推薦的藝術家。他還是瑞士商學院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碩士,希望今后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盡力。
▲唐岐山在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訪問
唐岐山的當代藝術創作,既有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唐岐山曾去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士、荷蘭、比利時等歐洲諸國和東南亞諸國游學,開闊了國際藝術視野。他從小練習中國書法,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他創作的時候中西藝術的元素自然地匯聚到一起,不是生硬拼湊,而是真正地融合。西方藝術那種簡潔崇高的審美結構和中國藝術含蓄深遠的詩的意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在他的作品里編織著中西交融的藝術之夢。
▲唐岐山在馬來西亞美術館
唐岐山即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有《森林記憶》系列、《睡蓮》系列和《甲骨文·符號》系列。
《森林記憶》系列:歲月枯榮的生命禮贊
《森林記憶》系列創作的靈感,源自唐岐山的故鄉那片無垠的山野,漫山遍野的無名小樹。這些無名小樹經冬復歷春,一歲一枯榮,頑強的生命在時光流轉中循環不已。正如唐岐山所說:“它們扎根大地,守著悠悠時光。哪怕寒冬為其披上冰雪的外衣,在蒼茫表象之下生命的火種從未熄滅,只待春風輕拂,便又會綻露新綠。”他在這些無名小樹的生命輪回不息的律動中獲得了《森林記憶》系列創作的靈感。而他的《森林記憶》系列的筆觸與線條,據說源自他兒時記憶與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唐岐山Forest Memory N.192024年
綜合材料 100×100cm
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還是一名木工師傅,父親當年做木工時所用的“墨斗線”給了他啟發,他將這種“墨斗線”變成了他畫中的長線條,而在短線條上,他又運用了練習書法時臨摹”甲骨文”中的線條。同時,為了表現出線條的力度與韌勁,他選擇用油畫刀來畫線條;在欣賞《森林記憶》系列時,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油畫刀繪出的線條將力度與韌勁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岐山Forest Memory N.222024年
綜合材料 100×100cm
他自述:“在布面上運刀的時候,我意識不到自己在畫畫,我處在在一種純粹、空靈的狀態中,就如同一個木工師傅在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彈‘墨斗線’,又好似石器時代我們的遠古先祖,用尖硬的石子在龜甲或獸骨上一筆一畫地用力記錄下一個個重大的事件。”
▲唐岐山Forest Memory N.262024年
綜合材料100×100cm
他的《森林記憶》系列作品的線條剛直有力,得益于他練習了20多年的書法基礎。在當代藝術的繽紛世界里,“滴畫法”、“點畫法”、“弧線畫法”花樣繁多。而他則獨辟蹊徑,選擇了直線畫法。雖說看似簡約直白,少了幾分曲徑通幽的委婉,但大道至簡,每一條硬朗的直線里,都藏著他對世界的別樣洞察、對情感的冷峻表達。他不愿隨波逐流,而要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上開拓出一方屬于他自己的天地。
▲唐岐山Forest Memory N.332024年
綜合材料 100×100cm
《睡蓮》系列:中西合璧的空靈詩韻
睡蓮這一題材被印象派畫家莫奈畫過以后,已經鮮有藝術家嘗試,他人很難畫出新意。唐岐山的《睡蓮》系列作品,大膽追求對傳統創作范式的突破。創作初始,他秉持極簡主義理念,力求以簡潔的線條和筆觸勾勒形象,摒棄繁雜的元素,使畫面呈現清新單純的視覺效果。繼而,他巧妙地引入中國畫的留白技法,使作品瞬間增添了靈動、悠遠的氣韻。蓮葉、水草與浮萍的布局疏密有致,錯落得當,留白之處恰似開啟了一扇通往無限遐想的窗扉,整幅畫作由此彌漫著空靈靜謐的詩意氛圍。
▲唐岐山Lotus N.102024年 綜合材料 50×70cm
畫面的核心元素——蓮葉,被簡化為具有獨特表意功能的符號,具有強烈的視覺辨識度。畫家還融入了西方構成理念,打破了傳統二維畫面的扁平局限,通過巧妙的布局與設計,賦予畫面以豐富的立體感與層次感,拓展了畫面的空間維度與視覺張力。為了避免極簡風格陷入單調與平庸的泥沼,他特意選用麻布與石英砂作為畫面的創作材質,通過摩挲與處理,營造出細膩而獨特的肌理質感。
▲唐岐山Lotus N.62024年 綜合材料 50×70cm
這一系列作品盡管融合了西方藝術元素,但作品深處依然流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血脈,中西兩種藝術元素非但未產生沖突,反而相互交融、彼此輝映,實現了和諧共生的藝術境界。中國傳統藝術的空靈意境與西方藝術的結構張力相得益彰,兼顧了簡約與豐盈的雙重審美特質。
▲唐岐山Lotus N.112024年 綜合材料 50×70cm
《甲骨文·符號》系列:古老傳承的當代新生
《甲骨文·符號》系列作品,是唐岐山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強烈使命感,所展開的一場關于中國古老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在歷史長河中沉睡已久的古老甲骨文以及八卦中的陰爻、陽爻等文化符號,被唐岐山賦予了鮮活靈動的生命力。
▲唐岐山Oracle N.9布面丙烯 2024年 120×150cm
他冥思苦索如何使歷經歲月塵封的甲骨文轉化為充滿朝氣活力的新符號形式。通過巧妙的變形手法,甲骨文字被重塑為畫作中的核心視覺標識,再融入八卦中的陰爻、陽爻元素,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文化底蘊與內涵。當下古老文字與圖案雖然是文明傳承的瑰寶,卻面臨著大眾認知疏離的困境。
▲唐岐山Oracle N.16布面丙烯 2024年 50×70cm
唐岐山獨具匠心,運用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為古老文化內核裹上時尚的“外衣”,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更契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視覺呈現方式,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令傳統文化瑰寶再度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唐岐山《龠》布面丙烯 2024年 40x50cm
唐岐山的當代藝術創作,力圖融合中西藝術的精髓,編織中西交融的藝術之夢,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形態,在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互鑒的風云際會中,猶如金蛇狂舞,獨領風騷。
02
藝術隨筆
ART ESSAY
跨越經緯的藝術尋夢之旅
多年來,我如逐夢的飛鳥,跨越廣袤的歐亞大陸,于俄羅斯、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等歐洲藝術圣地留下探尋的足跡,也在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泰國、越南、緬甸等亞洲國度,開啟別樣的藝術奇遇。
在盧浮宮,我駐足于一幅幅承載歷史重量的傳統繪畫與雕塑前,沉醉于古典藝術的雄渾氣魄;穿梭于當地畫廊時,各國本土的當代藝術作品又為我打開一扇扇創意新窗,讓我感知前沿藝術的靈動脈搏,同時也不斷拓寬我對藝術邊界的想象。自幼,我便鐘情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書法藝術,那墨香古韻早已沁入心田。
創作之際,東西方藝術的靈韻總會不自覺地交織碰撞。西方現代構成的簡約利落、新奇架構,悄然融入東方美學的含蓄雋永、意境深邃之中,像是一場跨越經緯的對話,不經意間,一種獨屬于我的、別具一格的藝術美感,就在畫布上、在作品里緩緩暈染開來。
——唐岐山
藝術殿堂的三塊基石:見識、體悟與哲思
藝術創作,恰似構筑一座宏偉且精妙的精神殿堂,這座殿堂要拔地而起、傲立于世,三塊穩固且厚重的基石缺一不可。見識,是首當其沖的第一塊基石,它需如鯤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將山川湖海的萬千氣象盡收眼底,如此,創作者的腦海才能匯聚起浩渺的世間萬象,讓創作素材似汩汩清泉,永不干涸。就像梵高,倘若未走出荷蘭鄉村,沒見識到法國南部熱烈明艷的陽光與絢爛多姿的向日葵,他筆下或許就不會誕生那些燃燒著生命激情的金黃畫作;高更遠離繁華都市,奔赴塔希提島,當地未經雕琢的原始風貌、質樸純粹的民俗,極大拓寬了他的創作邊界,使其作品洋溢著別樣的野性魅力。
對生活深刻的體悟,是藝術殿堂的第二塊基石。需扎根于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沉浸在悲歡離合的情感漩渦,深挖潛藏在平淡日子下的洶涌暗流與幽微人性。老舍茶館里飄蕩的聲聲嘆息,不正是舊時代小人物命運的無奈回響?祥子在烈日炙烤、暴雨傾盆下的奮力掙扎,更是無數底層人民為生存拼搏的生動寫照。這份源自生活的粗糲質感,提煉出世間百態的鮮活樣本。托爾斯泰親身參與俄國農奴制改革,近距離目睹無數底層人民的苦難,這份刻骨銘心的生活觸感,化作滾燙的筆墨,注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中,讓書中人物的愛恨情仇有了直擊靈魂的溫度與深度,跨越時空,依舊能引發無數共鳴。
第三塊基石,是對生命哲學般的深度思考。創作者要宛如在暗夜獨行的思想者,懷揣著對生命抽絲剝繭般的洞察,于靈魂深處反復叩問,從生存的本質、意義與價值中萃取靈感的火種。猶如尼采在孤獨中高呼“超人哲學”,穿透表象,探尋生存的終極意義。
貝多芬被命運扼住雙耳,卻在寂靜里叩問命運,用激昂的音符奏響生命不屈的強音,賦予作品超脫肉體苦難的精神高度;八大山人歷經明朝覆滅,從王孫貴族淪為前朝遺孤,于書畫中寄寓對家國、生命的深邃哲思,極簡筆墨勾勒出遺世獨立的清冷意境,讓觀者在留白處體悟到生命的空寂與頑強,引人無盡遐思。唯有這三塊基石緊密相依、深度交融、渾然天成,創作者才有可能雕琢出獨樹一幟、底蘊深沉、直抵人心的藝術珍品。
——唐岐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