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每周一下午,是陜西西安周至縣上三清小學的音樂課時間。老師名叫朱超敬,給孩子們上課已經六年時間了。不過,她并不是這所學校的專職教師,而是以支教的形式,每周來給孩子們上課。
六年時間里,朱老師的課堂是很多孩子的期待,她也在這段經歷中,收獲了滿滿的幸福。一起走進朱超敬的音樂課↓↓↓
支教六年
上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課
每周一,是朱超敬到周至縣上三清小學給孩子們上音樂課的日子。
朱超敬的本職工作是西安一家培訓機構的音樂老師,周一是一周中為數不多的休息時間,過去幾年里,她都把這一天留給了上三清小學的孩子們。
朱超敬:培訓機構一般是周六周日比較忙,我們周一是公休,孩子去上學,老公去上班,我在家也沒事。我就可期盼每個星期一,去上三清小學上課了,感覺是一次小小的旅行,最起碼出去放松了一下。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朱超敬已經跑了幾百趟,午飯后,她的音樂課開始了。
朱超敬和上三清小學結緣,是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校的音樂老師梁彥鵬購買了一架電子琴需要調試,輾轉找到了朱超敬。
朱超敬:他說他在周至,有時間就到西安來,把東西拿過來,調一下。我一想,西安這么遠,他年齡也大,可能過來也不方便。我說,我有時間回去的話,過去給你調下。
朱超敬的老家就在周至縣,這次上門調琴,也是她第一次來到上三清小學。很快,電子琴就調試好了,當天,梁彥鵬正好有一節音樂課,朱超敬心血來潮,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請求。
朱超敬:調完琴之后,他正在教室上課,我一下就萌發了那種小時候上課的狀態,孩子們特別可愛。他正在上課,我就跟梁老師說,我能不能給大家教個歌,或者上一節課。
周至縣上三清小學老師 梁彥鵬:我也特別高興,我就把朱老師領到三樓的音樂教室,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朱老師。那節課是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課,上得特別好。從朱老師進課堂,到最后結束,整個課堂朱老師和大家互動特別多。
就是這樣一節臨時起意的音樂課,讓朱超敬和上三清小學的孩子們,開啟了一段長達六年的音樂旅程。
周至縣上三清小學老師 梁彥鵬:我是一個老教師,以前也沒受過專業訓練,音樂課雖然能上,但是和朱老師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她的樂理知識、發聲、技巧,咱達不到。
朱超敬:小朋友問我“老師,你能不能當我們音樂老師”“老師,你什么時候還會再來”。我當時說,我可能當不了你們音樂老師,我有時間就會再來看你們的。
捐贈樂器
讓孩子們享受音樂的樂趣
朱超敬從小就有一個音樂夢想,20世紀90年代,周至縣東歡樂村的村民們,都認識一個背著電子琴去學習的女孩,那就是朱超敬。當時,她帶著家里賣了三頭豬給她買的琴,每周輾轉一個多小時,去琴行學習,雖然又苦又累,卻總是滿心歡喜。
后來,朱超敬成了音樂培訓老師,她清楚地知道,很多孩子都像年少的自己一樣,喜歡音樂。第一次給上三清小學的孩子們上完課后,朱超敬的腦海里總會浮現當時的情景,她便和家人商量,決定要定期給孩子們上課。2019年5月,在征得學校同意后,朱超敬開始了自己的支教之路。
周至縣上三清小學老師 梁彥鵬:朱老師只有周一下午有時間,學校專門把課重新安排了,一、二年級調到一塊,三、四年級調到一塊,五、六年級調到一塊,音樂課全部合堂。全校的所有學生都非常開心,覺得學校來了一個優秀的音樂老師。
起初,朱超敬主要教孩子們識譜唱歌,慢慢地,她覺得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加入課堂。
朱超敬:我覺得每個星期來就教一首歌,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我想能不能給孩子們捐一點樂器。二十個非洲鼓,一架鋼琴,剛開始就是非洲鼓和鋼琴,我們就開始上課了。
后來,朱超敬又陸續帶來了更多的樂器,根據孩子們的喜好,分門別類授課。
周至縣上三清小學校長 王金鋒:之前他們不可能接觸這些,農村學校沒有這個條件,培訓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家長也沒有時間陪孩子。朱老師來了之后,對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補充。
朱超敬并不是很在意學生們進步有多大,有多快。在她看來,孩子們能在每周一的下午,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歡樂,才是最重要的。
朱超敬:我覺得我可以滿足他們童年對音樂的向往。我是這樣想的,最起碼能認識一些譜子,比如彈琴,簡單的歌都能彈。我是專業的老師,但是你不一定能走專業的路,但是最起碼農村的孩子在童年,能接觸到這些事情,我覺得就挺好的。
雙向奔赴
一段彼此成就的音樂奇緣
六年時間里,朱超敬不只給孩子們帶來了音樂知識,課堂內外,她和小朋友們無話不談,盡力去解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小煩惱。
因為這堂音樂課,很多孩子都從內向敏感,變得自信活潑,而朱超敬,也在這段旅程中收獲著感動和溫暖。
朱超敬每次來上課,都會帶一些糖果分給孩子們,大家親切地稱她糖果老師。慢慢地,朱超敬成了孩子們無話不談的大朋友。
朱超敬:我肉眼可見,有很多孩子剛開始比較內向,接觸了音樂之后,我覺得蠻有效果的,能提高他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改變一下他的性格。
除了上課,朱超敬還和學校配合,積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舞臺,每次準備演出,她都忙前忙后,樂此不疲。
周至縣上三清小學校長 王金鋒:農村學校大多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爺爺奶奶在家里看護這些孩子,隔代教育。音樂就能給他極大的想象空間還有發展空間。孩子們首先對自我有一個認知、提升,他覺得自己可以很自然地站到大家面前去展示自己的才藝。
六年間,朱超敬風雨無阻,很少缺席,校長和梁彥鵬老師也曾勸過她,實在忙不過來就少來幾次,但朱超敬一直堅持了下來,對她來說,上三清小學也有一份特別的吸引力。
朱超敬:我每次回到上三清學校,走到門口,看到上三清那個牌子,我就感覺有一種回娘家的感覺。保安大叔說,你回來了,你來了。然后到學校后,孩子們說,老師你來了。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就像回到我娘家一樣。
2024年10月,朱超敬因為生病住院,兩周沒去上課,再見到大家時,很多孩子都掉了眼淚。這份被需要、被珍惜的感覺,正是她一直堅持的最大動力。
朱超敬:他們其實觀察很仔細的,你覺得你在愛他們的同時,其實他們真的是很愛你。有時候我換個水杯,或者戴了個首飾,這些細節,其實我都不太注意,但是每次來了之后,他們一下就能看到。我感覺他們對我的觀察,特別仔細,其實他并不是在觀察你,而是他在用心愛你。
現在,每周一次的音樂課,成了朱老師和孩子們的雙向奔赴。朱超敬說,這段美妙的音樂旅程,不會畫上休止符。
朱超敬:有時候我車剛停,他們就“嘩”一下,從教室跑出來,糖果老師你來了,我們好想你啊。他們對你的那種期盼和他很真誠的言語,讓你瞬間就覺得好有價值,所有不開心的事情,你可能都會拋之腦后。不是我有多偉大,是他們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我們是彼此成就的。
鄉村學校扎根
音樂課堂筑夢
朱超敬老師的到來,讓上三清小學原本較為薄弱的音樂教育得到了有力補充,一次臨時起意的音樂課,讓她在家鄉小學扎下了根,也種下了夢。每周往返一百六十多公里,堅持六年不容易,但為了孩子們一周的盼望,朱老師一直在路上。
而對朱超敬來說,這一路上是工作之余的小小放松,是回娘家的點點溫暖。歌聲里,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課堂外,大家的一次次關心,也成了她每周一次的期待。小時候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朱超敬不嫌苦累,背著琴往城里去,如今,為了點亮更多孩子們的音樂夢,她又不辭辛苦,帶著樂器往鄉下跑。就像她說的那樣,這段雙向奔赴的音樂奇緣,本身就是一部彼此成就的動人樂章。
(總臺記者 吳成軒 阮超 趙振凱 趙亮 馬榮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