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包括臺州府城墻、紫陽古街、東湖、巾山等景點,是浙江省保存較為完好的文化古城之一。入夜后,眾多市民游客前往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感受古城文化韻味與人間煙火味的交融。
4月8日,人們在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的一家茶館欣賞“變臉”表演。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4月8日,人們在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欣賞一場露天音樂會。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4月8日,人們在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的紫陽街游覽。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4月8日,人們在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的紫陽街游覽。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4月8日,人們在浙江省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游覽。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浙江臨海古城:江南山海間的千年文化瑰寶
在浙江東南沿海的括蒼山脈與東海交會處,有一座始于東晉、興于唐宋的古城——臨海。這座歷經1600余年風雨洗禮的江南名城,既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第五大古城”的有力競爭者。其獨特的地理格局、深厚的歷史積淀與鮮活的市井煙火,共同織就了一幅山水人文交融的壯美畫卷。
臨海古城選址獨具匠心,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繞靈江,東濱東湖,形成“城繞山、水抱城”的秀美風光。這座周長6000余米的古城墻,始建于東晉,擴建于隋唐,現存5000余米,兼具軍事防御與防洪雙重功能。城墻依山就勢,逶迤曲折,尤以北部險峻山勢最顯雄渾,被譽為“江南八達嶺”。其獨特的甕城、敵臺、烽火臺設計,以及鎮寧門、朝天門等歷史城門,不僅承載著戚繼光抗倭的輝煌記憶,更在2012年作為“中國明清城墻”組成部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城內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以紫陽街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堪稱活態博物館。這條全長1080米的古街,至今保持著北宋時期的里坊制格局,青石板路兩側,明清古建筑群與百年老店鱗次櫛比。張伯端故居、中國人民銀行舊址、臺州酒坊等600余處歷史建筑,在“修舊如舊”原則下重現生機。街區現存20余項非遺項目,剪紙、草編等傳統技藝與概念書店、文創中心等新業態和諧共生,讓“左手書卷氣,右手煙火味”的理想生活模式成為現實。
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在此交相輝映。東湖被譽為“小西湖”,亭臺樓閣倒映湖面;巾山群塔直插云霄,與靈江帆影構成“山水窟”的絕美意境。向西,括蒼山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4米,是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向東,桃渚國家地質公園的珊瑚巖奇觀與桃江十三渚田園風光相映成趣。四季更迭中,春賞桃李芳菲,夏觀激情漂流,秋品甜柿蜜橘,冬覽梅雪霧凇,自然饋贈與人文積淀渾然天成。
作為臺州府治所在地,臨海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市井煙火。臨海麥蝦、蛋清羊尾、海苔餅等特色美食,既承載著千年飲食智慧,又融入現代創新元素。紫陽街上的“18R”咖啡推出蛋清羊尾拿鐵,文創品牌“江南贊”以戚繼光抗倭故事為靈感設計“得勝酒”,讓傳統文化以全新姿態回歸生活。每逢傳統節日,烏飯麻糍節、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等活動輪番上演,2.8萬原住民與游客共同編織著古城的生活圖景。
這座“活著的古城”在保護與開發中探索出獨特路徑。自1995年啟動“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保護工程以來,臨海累計投資5億元,修復32處重點文物單位,整修600余處明清民國建筑,復建中津浮橋連通靈江南北。通過“微改造、精提升”,既保留宋代街巷格局與原住民生活場景,又打造出梅浦窯宋韻生活藝術館、宋韻市集等文旅新地標。2022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后,日均游客量超6.4萬人次,2024年客流量達2345萬人次,在古城古鎮類景區中名列前茅。
站在北固山上遠眺,靈江如練,古城如畫。這座兼具“硬氣”與“靈氣”的江南名城,正以“景城一體、主客共享”的理念,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新篇章。當數字科技賦能千年文脈,當青磚黛瓦擁抱創新活力,臨海古城不僅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古城保護開發的“臨海樣本”。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