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學子間有流傳這么一句話,叫“無歐不點元”,也就是說歐體楷書如若是寫不好的話,很難會高中,因為在明清兩朝時期對科舉考試的字體要求極為之高。也正是因此,在那個時代涌現出了像黃自元、成親王、林則徐等歐楷高手。
但如若說當中誰的歐楷寫得最好,臨得又是最像的話,那此人必是姚孟起莫屬了,時人還稱之他為“清朝歐楷第一人”,他所臨寫的歐陽詢楷書《九成宮》 幾乎可做到了亂真的地步。
歐楷因其法度森嚴、結構精準,成為館閣體的重要源頭,也成為清代士子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在當代以歐出名的田家兄弟還有盧中南無不是從中受益者,他們寫的楷書也成了當代之主流。
姚孟起出生于蘇州,其字鳳生,他的特別之處在于,當大多數書家將歐楷作為科舉敲門磚時,他卻將臨摹本身變成了一種藝術修行。
蘇州作為江南文化重鎮,其深厚的書畫收藏傳統為姚孟起提供了接觸歐陽詢原拓的便利,這種地緣優勢成為他深入歐楷堂奧的重要條件。
姚孟起生活的時代,正是清代書法從帖學向碑學轉型的時期,而他卻選擇了一條看似"保守"的道路——對傳統的極致忠實。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在晚年時所作,這部經典書作更是被后人評為天下第一楷書,其用筆方圓兼備,結體險中求穩,章法疏密有致,呈現出一種理性控制下的美學張力。
而姚孟起臨本最令人驚嘆之處在于,他不僅捕捉到了歐體表面的形態特征,更透過刀刻的痕跡還原了毛筆書寫的韻律。
我們觀其點畫,瘦硬而不失溫潤;察其結構,嚴謹而暗藏機巧;味其氣韻,端莊而內含靈動。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評價歷代臨摹時曾言:"臨古不可有我,又不可無我"。可見他在當時以寫歐而揚其名。
在清代金石學興起的背景下,書家們對古代碑刻的臨摹往往帶有"透過刀鋒看筆鋒"的學術意識。姚孟起對《九成宮》的臨寫,本質上是一種對書寫本真狀態的追尋。
當代書法家白謙慎曾指出:"清代碑學的意義不在于創造了多少新風格,而在于重新發現了書法傳統的多元可能。"從這個角度看,姚孟起的價值不僅在于他臨得像,更在于他通過臨摹揭示出歐楷背后被忽視的書寫本質。
欣賞完姚孟起的臨本《九成宮》之后,您覺得他這帖能得幾成功力,恐不是歐陽詢本人來了都得贊嘆一聲吧!
于此,您怎么看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