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公布202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并宣布該版藥典將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值得關注的是,新版《中國藥典》中有19種中成藥被剔除,其中包括龜齡集。
龜齡集在1957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中藥一級保密處方,與云南白藥等配方一起列為國家中藥四大秘方。龜齡集配方涉及穿山甲、海馬等動物藥材,它此次被移出《中國藥典》,意味著國家法定藥品標準不再收錄含有穿山甲成分的藥物。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博士對此表示:“本次《中國藥典》的修訂積極貫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充分展現了傳統醫學綠色發展的方向。”他指出,龜齡集移出藥典有助于減少中藥行業對穿山甲制品的需求,進一步加強穿山甲的保護,是推動傳統醫藥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積極舉措。
(圖片來源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穿山甲的生存危機是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困境的一個縮影。隨著國際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如何在瀕危藥材資源日益枯竭的形勢下尋求有效替代方案,也成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鍵課題。支持珍稀瀕危藥材替代品的研發和應用,有助于保障相關藥品原料的供應,保護珍稀瀕危藥用物種,是傳統醫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圖片來源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近年來,在科技部、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甲片、熊膽、羚羊角等珍稀瀕危藥材的人工替代品研發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相關替代品的化學成分、有效性和安全性與天然藥材相當,質量和性狀更加穩定,成本也更經濟。未來應繼續加大宣傳和推廣,引導醫生和患者支持珍稀瀕危藥材替代品,推動傳統醫藥朝著動物友好的方向轉型,實現瀕危物種保護與醫療需求保障的雙贏局面。
(圖片來源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事實上,野生動物藥自古以來就并非不可替代。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里就提出:“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基于這種理念,孫思邈行醫時已經采用植物和礦物藥配方替代野生動物藥來治病救人。這表明,一千多年以前,中醫便已初步探索出野生動物藥的替代方案。如今,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更為研制野生動物藥替代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2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