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唱前朝并古事,唱之唱——金陵寶塔一層又一層……”2024年以來,每月第三個周四下午,上海說唱獨有的歡快旋律總會從南京東路街道“蘇河之眸”零距離家園服務綜合體飄出。在這里學習上海說唱的,是一支由社區自治志愿者組成的表演隊。雖然課程下午兩點才開始,但每一次集體學習,他們都會早早來到蘇河之眸,午間在位于二樓的社區食堂享用實惠、營養的午餐,餐后沿著蘇州河畔散步,隨后回到位于五樓的“星薈”廳,在街道為他們特別邀請的錢笑天老師帶領下,學習新的曲目。
“一站式幸福”拉近“我與南東零距離”
蘇河之眸毗鄰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匯處。這里是“一江一河”沿線承載“零距離黨建”功能的重要場所,也是南京東路街道踐行“零距離服務”理念、深化“零距離家園”工程、構筑“10分鐘優質社區生活圈”的重要載體,是黃浦區15處示范型“零距離家園”實體陣地之一。
覆蓋“全區域”、服務“全人群”、完善“全功能”。蘇河之眸作為“一站式服務”綜合體,以“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為目標,內設有黨群服務站、衛生服務站、市民健康驛站、咖啡店、社區食堂、圖書館、日托所、長者照護之家、認知癥照護專區、長者運動之家、零距離家園-星薈廳等功能區域,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休閑、閱讀、助餐、長照、日托、醫療、健身、文娛活動等20多項服務,受到廣大居民、企業白領以及市民游客的熱烈歡迎。
自2023年3月啟用以來,蘇河之眸依托街道黨建資源,引入專業第三方資源,強化專業化、品牌化運營,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多功能的社區公共服務,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一站式幸福”與“我與南東零距離”。
食:從“一頓飯”到“家的味道”
“我從開張就來了,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中午吃飯問題。”表演隊隊員毛阿姨笑著回憶。食,是生活的基礎。啟用之初,蘇河之眸最受矚目的便是社區長者食堂。根據居民和周邊白領的需求,社區食堂從最初僅供應午餐,逐漸發展到每個工作日供應中、晚兩餐,餐品從最初的大鍋菜,到逐漸把南東私房菜、冬季瓦罐湯端上桌,目前日均用餐量保持在500份以上。除此之外,食堂還與一樓的南京東路社區衛生服務站合作,研發了“一眸四季”養生茶飲及養生餐,助力居民吃出健康和營養。2024年,這里榮獲“全市優秀社區食堂”稱號。
“以前自己吃飯總是湊合,有了食堂之后,不僅菜品種類多、價格實惠,暖胃又暖心,很有家的味道。”毛阿姨還說,“尤其還有鄰居和表演隊做飯搭子,天天開心得不得了!”
醫:健康守護“零距離”
“配藥、問診不用再跑遠路,從家里過來,走幾步就到!”隊員王阿姨對這里的醫療服務贊不絕口。醫,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蘇河之眸”定期開展義診活動和健康講座,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兩年來,“蘇河之眸”共組織了8場義診活動、9場健康講座,瑞金醫院、長征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等醫院的專家們先后來到這里,為居民們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設在一樓的南京東路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僅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便捷就診、配藥,更通過家庭醫生、家床照護等服務,讓在日托所和居住在長者照護中心的老人們,以及周邊居民、企業白領等,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零距離的貼心醫療服務。日托所每周都會安排上門巡診、認知癥康復訓練等特色服務,讓老人和家屬倍感安心。運營至今,日托所已經收獲12面錦旗。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住:溫馨港灣呵護夕陽紅
截至發稿,位于蘇河之眸三樓和四樓的長者照護之家,居住著41位社區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為87歲,其中,90歲以上老人有18位,最高齡的一位已經虛歲100歲。
住,是生活的港灣。為了讓爺爺奶奶們在蘇河之眸安享晚年,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攜手多家企事業單位、幼兒園及小中大學校攜手共同打造“陪伴爺爺奶奶一小時”活動,并且每天下午在日托所內組織“歡樂下午茶”活動,讓老人們被歡聲笑語所圍繞。老人們紛紛表示:“以前在家悶得慌,現在有人聊天、有活動參加,日子有滋有味!”
在陪伴爺爺奶奶的過程中,蘇河之眸還成為了很多孩子和年輕人的快樂據點。“我們每個月都來,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為他們表演歌曲和舞蹈,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自己和孩子們都學到了很多。”在今年3月開展的“陪伴爺爺奶奶一小時”活動中,來自黃浦區星光幼兒園的老師這樣說。
娛:非遺與潮流的碰撞
娛,是生活的調味劑。讓老人們感受到生活有滋有味的,還有蘇河之眸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到傳承金箔畫、木偶戲等非遺技藝,每一項活動都給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添彩。
兩年來,舉辦了黃浦區“五邊形”養老服務體系項目發布會、零距離家園開放麥、音樂午茶走進社區、海派木偶展演、重陽節推出的“舌尖上的南東”“熱鬧的南東”“久久貼心 樂享銀齡”重陽節三重奏活動、為迎接2025年新年組織開展的系列迎新活動等,共計活動359場,以蘇河之眸為中心,覆蓋了整個南東社區,社區氛圍熱烈而溫馨,被居民們交口稱贊“既有傳統韻味,又接時代地氣”。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行:細節之處見真情
修鞋、縫補、圖書漂流、親子閱讀角、養生課堂……行,是生活的延伸,蘇河之眸用一項項貼心、細致的服務,為周邊居民、白領排憂解難。
“每月一次在一樓大廳開展的便民服務集市就很貼心,配鑰匙、洗眼鏡、修雨傘、修箱子,還有紅十字提供的救護培訓,方便還免費!”在附近上班的白領黃女士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中午來蘇河之眸吃飯,關注、參與這里開展的各類便民活動。與上海博物館一起開展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圖文展、社區健身房與咖啡店聯辦的輕養生課堂等,都讓和黃女士一樣的上班族在這里、在忙碌中“偷得半日閑”。
打造IP,“零距離”精神沁潤社區
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蘇河之眸不僅不斷擦亮金字招牌,還孕育出了特色滬語課程、自治志愿者表演隊等特色品牌,打造了屬于蘇河之眸的文創IP。
2024年,經常來蘇河之眸參加活動的社區自治志愿者們,在街道的支持下組建起一支表演隊,通過演出上海說唱、上海滑稽等經典、自編劇目,既為自己的生活添了彩,助力了社區文明的建設,還在“上海市第十八屆老年文化藝術節‘展國粹風采 譜時代華章’老年人戲曲大賽”等各類比賽中收獲好成績。
福海居民區居民、退休教師馮阿姨就是被表演隊的精彩演出吸引后加入表演隊。“一開始覺得退休后沒事干來玩玩,沒想到大家都很重視,課前提醒、課后復習,要是學得不好,還沒機會上臺表演呢。”馮阿姨笑著說,“作為生活在南東社區的老人,忙并快樂著,很幸福。”
在包括志愿者表演隊在內的品牌創新工作上,蘇河之眸的特色已經形成,并且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轉換成有形的文化產品。通過“一眸四季”紙杯,定制帆布包、雨傘、筆記本、卡套等文創產品,南東文化和“零距離服務”精神沁潤社區。在蘇河之眸,居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創造者。
兩周年之際,“蘇河之眸”宣布新計劃:豐富社區食堂菜品品類、覆蓋全年齡段服務活動、拓展智慧養老功能。“把最好的風景留給人民,讓服務始終‘零距離’!”街道負責人表示。正如志愿者表演隊通過合唱吐露心聲:“蘇州河水波連波,南東人家暖心窩”——這里的故事,未完待續。
記者 / 宋梅
編輯 / 陳露露
圖片 / 宋梅 南京東路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