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2日,貝克辛斯基即將迎來76歲生日,結果在華沙的公寓被人殺害,死前身中十幾刀。
兇手是個十多歲的少年,也是他好友的兒子,一時間事情撲朔迷離。
貝克辛斯基雖死,但世人對他的討論卻從沒停止過,只因他是“地獄的創造者”、“守墓人”。
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因為他早些年就“死過一次”,醒來后聲稱看到了“地獄”,還畫出一幅幅地獄主題的畫。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01
1929年,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出生在波蘭一個村莊里。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到來,生活貧窮卻也安定。
幸福美好的生活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10那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火藥桶被引爆。
戰爭影響了他的學業,一直到16歲烽火才慢慢熄滅,生活逐漸歸于平靜,像之前一樣回到學校讀書。
貝克辛斯基選擇的是建筑學,喜歡嗎?或許喜歡,或許也不喜歡。
戰后波蘭百廢待興,學習建筑學更容易找到工作,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
二戰那幾年父親犧牲在戰場上,是母親和外祖母把他養大,這些因素必須要考慮到。
大學期間他努力學習建筑學,畢業后卻發現自己對相關的工作并無興趣,提不起一點心情。
貝克辛斯基也找過建筑工地助理的工作,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內心無比厭煩。
下班后自學攝影、雕刻、繪畫,唯有這段時間才是最快樂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3年后,貝克辛斯想放棄建筑工作,想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
我厭倦了建筑工作,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母親不斷勸說,卻沒有絲毫的用處,他辭職了,隨后滿心歡喜投入藝術的懷抱并以此為生。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貝克辛斯基屬于半路出家的“半吊子”水平,思慮良久都不知如何下手,后來決定從生活中挖掘靈感。
二戰期間,貝克辛斯基的家鄉被戰火侵襲,德軍的到來打破寧靜的生活。
他們在村莊里橫行無忌,許多親戚、朋友被抓走,或是充當勞動力,或是被迫參軍,幾乎沒有活著回來的。
正因如此,他早早接觸到死亡,也感受到死亡的殘酷無情。
有時候還會聽到許多駭人聽聞的事情,毒氣室、萬人坑、吃著腐尸的蒼蠅......腦海中營造出各種死狀。
童年的遭遇讓貝克辛斯基早早感受到生與死的界限,工作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畫出的一幅幅作品天馬行空,灰暗土壤、冷色金屬、奇怪電線、荒涼風景、粗糙物體、失真面龐......
靈感不錯,也很新穎,只可惜不被市場認可無人問津。
二戰之后,沒有人喜歡戰火,藝術家更是如此,他們更傾向于溫暖美好的作品。
反觀貝克辛斯基的畫,每一幅都渲染一種憂傷悲涼的感覺,個人一種壓抑之感。
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執著,哪怕作品不被認可也不回頭,貝克辛斯基也是如此。
一直到那件事情的發生,一直到他第一次經歷死亡,局面才開始改變。
02
有一天貝克辛斯基乘坐汽車回家,路上突然遭遇嚴重的車禍,身體受到猛烈撞擊,心臟也停止跳動。
目擊人員急忙撥打急救電話,醫生很快來到現場,對他進行將近10分鐘的搶救。
所幸有驚無險,最終恢復正常的心跳,撿回來一條命。
不過,就在這10分鐘的時間里,貝克辛斯基經歷了一場終身難忘的靈魂出竅。
肉體與意識分離,隨后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具體是哪里不清楚。
舉目望去只有無盡的黑暗、模糊的景象、漂浮的身影,以及無處不在的低語......
周圍的事物也與平時見到的不同,不規則感、扭曲感十足,如同被撕裂的空間一樣。
他自己好似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動,慢慢向某個地方飄去,周邊還有無數的身影,只是看不清面容。
行為沒有有目的性、沒有欲望,在灰色的霧靄的世界中,身上布滿灰塵,靜止在時間里,變得同這個世界一樣久……
短短的十分鐘,仿佛感覺過了無盡歲月,那種感覺只可意會,而無法用具體的語言描。
像是一場夢,卻又無比真實,哪怕是意識清醒過來,依然感覺真實存在。
貝克辛斯基認為這就是死后的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地域,決定用筆把它畫出來。
他多次以“地獄”為繪畫的題,將腦海中的記憶體現在筆下,將看到的一幕幕描繪在紙上。
有時候貝克辛斯基還會小憩一會,去捕捉那些不屬于這個世界的碎片,然后用畫筆重新死亡中的景象。
如果你對貝克辛斯基有了解就會發現,車禍之后的他,繪畫風格完全改變,仿佛像是變了一個人。
以往他的畫多建立在戰爭的基礎上,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現在則更恐怖。
作品大量使用冷色顏料,比如藍灰色、黑色和棕色,給人一種深沉之感。
更讓人害怕的是作品中的形象,扭曲的生物、無臉的人、怪異的建筑物......
有時候還會有破碎的墓碑,周邊都是骨骸,以及不明所以的黑暗物質。
線條粗獷且不拘一格,色彩模糊又扭曲,撕裂感很強,冰冷感很真實。
“地獄”真實存在嗎?我們不知道,但貝克辛斯基將自己的這些作品稱之為“死后的世界”。
舉辦畫展時,還把它們放在展會會展覽,每一幅畫都很扭曲、都很模糊,體現著另一個世界的荒涼、恐怖、毛骨悚然。
據說,畫展上有些人都不敢長時間直視這些畫,無法承受畫中的腐敗與黑暗。
事情的真實性暫且不論,貝克辛斯基對觀眾是這樣解釋的:
我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畫得像在夢中攝影的一樣。
他的經歷、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很多的討論,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作品狀況,尤其是經濟狀況。
喜歡貝克辛斯基畫的人,一如既往地喜歡,不喜歡他畫的人,或許欣賞那種新穎的風格,但卻不為之所動。
03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貝克辛斯基的傳聞,亦或者他“是否見過地域”的傳聞越來越多。
網絡上,曾有一則熱帖題名為《垂危畫家蘇醒后畫出彌留所見世界》,圍繞的主題也是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
有的人認為,他的畫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故事性,被用作文章配圖再好不過,但也有反對意見。
一種主流說法,這不過是一種宣傳手段罷了,目的就博取關注、多賣錢。
所謂的意識模糊,所謂的看到地獄、所謂的作品恐怖,不過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已,是藝術家慣用的營銷手段。
仔細看它的那些作品,其實并不是孤立的想象,有很多生活中熟悉的符合,比如:
被束縛的異性的人體、被突出的性器官、與肉體交纏在一起的機器和線路、長著人臉的墳墓、天體異象、廢墟中依稀可辨的巨大建筑、十字架或十字架的變形“T字架......
貝克辛斯基只是將這些元素拼湊到一起而已,再利用大家對死亡的好奇,營造出一種新型的藝術風格。
至于為何看到這些畫會感到恐怖,也不難理解,因為畫中的很多元素,都是扎根于我們意識深處的恐怖。
數量驚人的肋骨、不自然的手臂、被封住的嘴唇、遍布于臉上的令人發麻的彎曲密集的血管......
即便這些符合不在畫中,我們看到也會不舒服,亦或者說是一種本能上的不適。
所謂的“看到地獄”,根本就不存在,人死了就是死了,怎么可能還會活過來。
面對眾人的爭論,貝克辛斯基不置可否。
他的作品本身就富含大量的“空想元素”,即便別人不認可自己的幻想又如何。
綜合貝克辛斯基的人生經歷,他的作品更多是表達一絲慰藉,刻畫內心深處難以忘懷的景象。
把那些黑暗、最腐爛的東西畫出來,才能夠讓自己釋懷,讓自己不再畏懼噩夢。
2005年,貝克辛斯基剛完成最后一幅作品,就被好友的兒子謀殺。
至于其中的真相如何,至今都是個謎團,只能在少之又少的資料里得知,貝克辛斯基在被謀殺前不久,拒絕借錢給那位少年......
對于此事,你有什么不的看法呢?歡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