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控股蔚來能源這件事大概率能成。
近期,“寧王”與蔚來就收購其旗下充換電業務“蔚來能源”控股權展開談判成行業熱議的焦點。盡管寧德時代僅以“目前沒有更多公開信息”回應傳聞,但結合雙方3月已簽署的25億元戰略投資協議及換電網絡共建計劃,這一潛在交易的戰略意圖已呼之欲出。
對蔚來而言,若交易落地,將緩解其高負債壓力;對寧德時代而講,則意味著通過整合蔚來超3000座換電站資源,寧德的介入讓標準化換電體系成為可能。
大膽一點假設,經過這一輪的洗禮,極有可能催生“電池銀行”新業態!寧德時代可通過控股蔚來能源,聯合金融機構發行電池資產證券化產品(如REITs),將重資產換電站轉化為輕資本運營,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形成良性循環。
蔚來的“斷臂求生”與“生態躍遷”
蔚來能源作為蔚來“車電分離”模式的核心載體,截止今年3月,蔚來已建成超3170座換電站,覆蓋全國700多個城市,占據國內換電市場近七成份額。然而,這一重資產模式也讓蔚來深陷財務泥潭——2024年凈虧損擴大至180億元,亟需外部資本注入。
有一點不可忽視,蔚來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于換電站數量,而在于其積累的用戶換電行為數據。寧德時代控股后,若能將數據與電池研發結合,可精準優化電池壽命、充電效率等參數,從而反向提升電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寧德時代的“生態霸權”與產業話語權爭奪
事實上,寧德時代的野心早已超越“電池供應商”的定位。
自2022年布局換電業務以來,其目標直指構建“電池研發-換電服務-梯次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閉環。收購蔚來能源,無疑是其整合行業資源的關鍵一步。
蔚來的3000余座換電站可補足寧德自建網絡的短板(目前其換電站規模遠低于蔚來),助其實現“10分鐘車程內可達換電站”的目標;通過統一換電技術標準(如推動巧克力換電成為行業通用方案),寧德時代可事實主導國家標準的制定,形成以自身為核心的換電生態圈;換電模式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優化梯次利用效率,進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鞏固其在動力電池市場的定價權。
寧德時代的終極目標或是將電池變為“能源貨幣”。通過控股換電網絡,未來車主可能不再購買電池,而是按需租用,寧德時代則通過動態調配電池資源,實現供需平衡與利潤最大化。這種模式若成功,將徹底顛覆現有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分配邏輯。
換電模式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機會
此次合作若落地,或許是不被外界看好的換電模式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機會。
蔚來向第三方開放換電網絡(已與長安、吉利等車企合作),疊加寧德時代的標準化技術,將加速“車電分離”普及,降低消費者購車門檻(電池成本占比約40%)。
如果這個模式得到幾家頭部車企的認同,其它車企若拒絕接入寧德換電網絡,可能面臨“孤立風險”;而選擇合作則需讓渡部分技術主導權。這種“兩難”或將迫使更多車企加入寧德生態,形成“以換電標準為紐帶的產業聯盟”。
再大膽一點想象,換電網絡若被納入新基建范疇,雙方合作可能吸引更多政策支持(如土地審批優先、稅收優惠)與資本涌入,推動行業從“補貼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真的很骨感
即便是寧王親自下場,換電模式的風險依然很大。
首先擺在面前的就是接口問題。蔚來換電站主要適配自家車型,若要兼容特斯拉、比亞迪等品牌,需突破電池包尺寸、接口協議等技術壁壘。
再就是錢的問題。當前換電行業整體虧損,如何通過規模效應與增值服務(如電池健康監測、儲能調峰)實現盈利仍是未知數。
寧德時代若控股蔚來能源,可能引發其他車企對“數據壟斷”或“技術依賴”的擔憂,需設計開放機制(如成立獨立運營公司)以消除疑慮。
換電網絡的終極競爭力在于用戶密度與使用頻次。若寧德時代未能有效提升單站日均服務量,其重資產投入可能淪為“面子工程”。
寧德時代與蔚來的潛在合作,本質是雙方在產業變革十字路口的戰略押注。對蔚來,這是從“燒錢換規模”轉向“技術+服務”盈利的關鍵跳板;對寧德時代,則是從單一供應商轉型為能源服務巨頭的必由之路。若成功,這場合作將不僅改寫兩家企業的命運,更可能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游戲規則——電池成為流動的“能源單元”,車企聚焦產品創新,用戶享受無縫補能體驗。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雙方能否在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