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有一種新說法:世界的邏輯變了。
世界的什么邏輯變了?
有兩個根本性的改變:一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要改寫;二是中國廣場大媽的需求比芯片更重要,經濟的驅動力變了,發展靠創新,還是生產性?
為什么會有這么清奇的思路,而且是出自一些經濟學家?
因為這些學者對世界格局與中國經濟的未來,做了一種選擇性的思考,他們是從中美貿易關系定義全球市場的格局,進而從中美必有一戰的假設定義中國經濟的未來。
先談第一個問題。
特朗普在疫情期間受到了一個刺激,他發現口罩的供應要依賴全球貿易,而且要依賴戰略對手中國。在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疫情新聞發布會上,特朗普講了這么一段話,他說:
美國未來將獨立于全球供應鏈之外,逐步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我們永遠不應該依賴外國為我們自己的生存手段... 這場危機凸顯了強大的國家和繁榮的制造業的重要性 ... 。現在,兩黨必須團結起來,把美國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獨立的、繁榮的國家:能源獨立,制造業獨立,經濟獨立,國家主權獨立。美國將推進商務,但不會依賴任何人..."。
這段講話被認為是全球化的結束,而且也是對比較優勢原理的挑戰。
于是,美國開始回歸生產性,結論是比較優勢正在被安全邏輯所取代。
再談第二個問題。
俄烏沖突讓世界覺醒了,這說的是來自瑞士信貸分析師的三個“覺醒”時刻。
第一個覺醒時刻是,現代戰爭不僅僅打得是高科技,打的也是消耗,美國全部的產能開足馬力一年能夠生產各式炮彈,放在烏克蘭戰場只夠維持兩周的消耗。
第二個覺醒時刻是,即使是精致的裝備,生產周期也追不上戰爭周期;這說的還是生產性。
第三個覺醒時刻是,戰爭卡死物流,生產出了芯片也運不到戰場。
這三個覺醒時刻與金燦榮有一拼,金政委認為決定中美經濟格局的不是芯片,而是中國廣場大媽的需求。
這種分析其實是一種邏輯錯位。
面包很重要,但經濟學不是人類學,經濟學的原理是平衡,是比較研究;全球二百多個國家都有面包,但決定誰能遙遙領先的不是面包,是芯片,是科技創新,這是比較出來的結論;分析經濟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從絕對性走出來,要做比較,有比較才有辨別。面包和芯片都重要,人們會說,沒有面包,誰來生產芯片,對經濟學來說這都是羅素所說的廢話邏輯;經濟學的視角是,大家都能生產面包,然而得芯片者得天下,不會在創新與生產性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
其實,上面兩個問題都是在支持自給自足的戰時經濟準備,這是城堡思維,如果中國也學特朗普的孤立主義,會被布林肯說中:“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比較優勢是對分工的詮釋,現代經濟的發展如此瘋狂,全球一天創造的財富超過了過去二千年財富創造的總和,這種經濟增長的奇點,就是分工。有分工就一定會有比較優勢,所以,分工與創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雙輪驅動。
中國不應該復制美國的冷戰思維,去打造一個戰時經濟的城堡。
全球市場不僅僅是中美關系的市場,中美關系諸多的選擇中,也不僅僅是戰爭的選擇,戰爭的選擇也不僅僅是原始的城堡對抗。
創新突圍是大國的宿命;而最大的安全邏輯是科技在軍事上的應用以及強大的經濟再生力,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建立完美的供應鏈,都意味著成本要素的增加,從而失去全球市場前沿的競爭力,美國也不能例外,從這一點而言,我不看好特朗普的新權威主義。
安全邏輯一點也不安全,堅持全球化,繼續開放,是中國最安全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