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黃河口,萬物競芳華。在黃河三角洲廣袤濕地間,新生濕地植被正悄然萌動,吐露新芽;東方白鸛舒展雙翅掠過水面,捕獲魚類,哺育幼鳥。這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畫卷,正是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生動見證。在我市“抓項目擴投資穩增長”的攻堅熱潮中,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統籌推進總投資超4.5億元的11個生態項目,在生態修復、智慧管理、標識系統等領域持續發力,走出一條陸海統籌、科技賦能、生態惠民的新路徑。
在大汶流管理站大門施工現場,標識體系項目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目前外部標識系統已完成77%,游客中心廣場入口標識已安裝完成。”項目負責人周立城介紹,待整個外部識別體系建成后,4處重點標識、4個園碑和智能路牌,將為游客提供清晰準確的指引。
內部標識系統的建設規劃同樣十分完善,涵蓋建設宣教系統、生物標識系統、交通導向標識系統、警示警告標識系統以及管理設施標識系統等。公園內部,計劃完成1109組用于完成內部指示和導覽的標識,以及15組特色標識,總計約1124組。目前,內部標識系統設計工作已提交初版設計方案,后續將組織開展施工招標工作,預計年內全部完成建設任務。“黃河口國家公園標識體系的建成,不僅能顯著提高景區的管理效率,還將全方位提升公園的整體形象,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讓游客擁有更美好的游覽體驗。”周立城表示。
走進黃河口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輕點屏幕,無人機航拍畫面與衛星遙感數據實時疊加,一幅全方位的生態監測圖景躍然眼前。“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全天候守護生態安全。
“智慧平臺已開發完成并接入300多路油田監控,遙感調查服務項目已連續8個月開展遙感監測,復合翼無人機本月也已執行6次巡航任務。”技術工程師周宏偉展示平臺功能。據介紹,一期項目,通過建設入海排口、卡口、鳥類監控建設及防火提升工程,實現對重點區域的全面實時監測管理。同時,對所有濕地生態補水展開跟蹤監測評估。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構建物聯網監測系統,為保護政策制定及修復項目執行提供數據支撐。
二期項目也已規劃就緒。該項目將構建海洋資源環境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對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管控海域的海洋水質、水文、海洋災害、海洋生態系統的全天時、全天候監視監測。“我們還將開展國家公園范圍內10條入海河流的實時水質監測,95處監測點的定期監測,確保對國家公園范圍內水質的全面掌握。”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表示。
灘涂之上,曾經肆虐的互花米草已難覓蹤跡。“我們采用刈割、翻耕、圍淹‘三位一體’治理模式,互花米草清除率達99%以上。”保護區科研中心負責人周立城指著修復后的鹽地堿蓬濕地介紹。歷時三年的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工程即將收官。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實施內容主要包括治理互花米草6161公頃,恢復鹽地堿蓬1000公頃,恢復海草床50公頃,增殖底棲生物10公頃。當前鹽地堿蓬修復已經完成撒種,海草床修復維護將于4月份啟動,生態自愈能力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從投資3億元的濕地修復工程,到即將啟動的生態補水項目;從8公里生態堤壩建設,到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一個個項目穩步推進。監測數據顯示,保護區鳥類種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7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5種增加到2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由27種增加到66種,數量增加至數百萬只,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站在黃河入海口觀景平臺眺望,但見黃河水裹挾泥沙向碧藍奔涌。這片“共和國最年輕土地”上,當科技突破傳統保護邊界,當工程順應自然修復規律,當生態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愈發明晰,一幅生態與發展相互促進的壯美畫卷,正在大河息壤間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