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孩子在茶園體驗采茶研學課程。 劉紀湄攝
徑山鎮徑山茶宴·茶湯會表演現場。 杭州市余杭區委宣傳部供圖
茶山上的“太空艙”民宿一景。 左德強攝
茶農在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的一處有機茶園里采茶。 張慶華攝(新華社發)
清明時節,各地采茶紛忙,茶園里人影幢幢——除了搶采好茶的茶農以外,前來茶園觀光、休閑、研學、體驗非遺的游客也多了起來。重慶、浙江、廣西的茶園里,與新茶共生的還有“茶+旅游”新業態,當地人用一片片綠葉子作“金名片”,通過茶旅融合延長茶產業鏈,過上了欣欣向榮的新生活。
重慶巴南:
“一芽一葉”有學問
本報記者 王欣悅
臨近清明,正值采茶的好時節。踏上重慶市巴南區二圣鎮的白象山巔,晨霧尚未散盡,海拔800米處的茶園里,露珠在茶樹新芽上打滾,不少茶農正在忙碌。一群舉著云臺相機的年輕游客蹲在茶樹旁,“咔嚓”幾聲,將嫩芽尖上懸垂的露珠定格在畫面中,快門聲驚起一串山雀脆鳴。
“一芽一葉初展,要像繡花般輕輕采摘!”熱心的茶農指尖翻飛,一邊教游客采茶的技巧,一邊整理著竹簍里已堆成“翡翠小山”的嫩芽。
“采茶、制茶、品茶,一套體驗下來,心情都好起來了,特別治愈,感覺很舒服。”徜徉在白象山5000余畝茶園里,游客李女士頓覺身心舒暢。像她這樣的“茶旅體驗客”,已經成為二圣鎮鄉村旅游的主力客群。
作為巴南區有名的“茶葉之鄉”,二圣鎮光照適宜,雨水充沛,土壤條件優厚。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孕育了香韻獨特、滋味醇厚的巴南銀針、巴渝紅、傲雪臘梅花茶等產品,遠銷全球數十個國家。近年來,通過“茶園景區化”改造,白象山的茶園里修建了觀光步道、觀景平臺等設施,引入“茶+攝影”“茶+研學”等業態,傳統茶園變身網紅打卡地。
多年來,這里的村民與叢叢茶樹共生于此。前些年,日子還有些清貧,如今經過多年的布局發展,二圣鎮走出了一條“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共融”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將茶葉生產、科普教育、休閑觀光有機結合,在保護中發展,滿山綠葉變“金葉”,當地村民也迎來了紅紅火火的新生活。
二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薛東濤告訴記者,結合當下旅游新模式,二圣鎮在原有的茶園基礎上,積極探索‘政府+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帶動全鎮3600戶農戶種植茶葉,推出獨具特色的全茶宴,把傳統茶山打造成一個集茶葉精深加工、休閑觀光綜合發展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
如今,每逢周末節假日,大量游客自駕前來茶園休閑觀光。二圣鎮依托茶園全產業鏈,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近8000個工作崗位,帶動茶園附近200余戶農戶開展餐飲住宿、農副產品銷售等,年營業收入達3000萬元。村民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田間種植、制茶等多種方式增收致富。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也來到二圣鎮茶園,體驗采茶、制茶研學之旅,領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來自二圣鎮中心學校的小學生戴著紅領巾、背著竹簍,像一群歡快的云雀穿梭在茶壟間。茶農示范著采摘手法,孩子們屏息凝神,輕輕采下嫩綠的“一芽一葉”,空氣中浮動著青澀的茶香。
除了茶葉采摘,研學活動還安排了豐富的茶文化課程。在制茶工坊里,孩子們圍觀師傅在鐵鍋中為鮮葉殺青、在竹匾上揉捻茶青,再親自動手體驗制茶過程。孩子們圍坐在炭火旁,大口呼吸著烘焙制茶過程中散發出的濃郁茶香。
為了增強游客體驗感,讓更多游客常來常往,二圣鎮在茶園增加了吉祥物、兒童茶服等元素,規劃設計了拍照打卡點,開設了茶藝課等,滿足打卡游、親子游等不同群體的需求。
薛東濤說:“茶旅研學的興起,不僅為游客帶來獨特的體驗,也為當地群眾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本底,二圣鎮成功打造“定心茶園”網紅景點,開辦茶藝職業培訓學校、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等,組建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巴南茶葉制作技藝”傳承教學隊伍,創新推出多種農旅融合產品,每年接待游客和中小學社會實踐團隊學生等10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1000萬元。
從“賣茶葉”到“賣體驗”,二圣鎮走出了一條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效轉化為新業態的特色發展道路。夕陽余暉中,茶農與游客相談甚歡,孩子們帶著茶香歸家,展示中心的茶藝表演仍在繼續……
浙江杭州:
“徑山茶宴”余韻長
本報記者 竇 皓
4月初,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春光明媚,連綿起伏的茶山上,嫩芽吐翠、茶香彌漫。3000多畝的茶園里,幾十名采茶工熟練采摘著鮮嫩的芽葉,臉上滿是收獲春茶的喜悅。
作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徑山茶,始于唐盛于宋,文化底蘊深厚,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徑山村推進生態種植、精深加工,以茶興業,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時值周末,在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胡鵬鵬,來到徑山村體驗當一天采茶工。“杭州的茶文化非常有名,最近春茶開采,看到這里有采茶體驗活動,就立馬報了名。”胡鵬鵬頭戴斗笠,挎著茶簍,穿梭于徑山茶海間。親手采摘茶葉后,他還能走進茶廠觀摩、體驗古法炒制,品一口新茶的鮮爽。
“我們有千年古剎徑山萬壽禪寺,又有徑山茶,依托這些文旅名片吸引游客至關重要。”徑山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說,相傳萬壽禪寺開山祖師法欽以茶供佛待客,在寺中推出“徑山茶宴”,通過多種儀式品茶鑒茶,廣受香客歡迎。2022年,“徑山茶宴”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的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農歷每月初一,萬壽禪寺照例舉行一場“徑山茶宴”體驗活動,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宋代,感受古人以茶問道的禪意。
據介紹,當地人在傳統“徑山茶宴”中創新引入花道、香道、書法、抹茶制作技藝等內容,推出一整套“徑山茶宴”民間版展演項目,帶領游客領略徑山茶的時代新韻。
“將團茶碾成細末,放入茶盞中,先注少量沸水調膏,再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筅擊拂……”走進徑山村里的“宴茶·徑山筑”非遺茶空間,主理人周穎正手把手帶領游客體驗獨特的宋代七湯點茶技法。作為國家二級茶藝技師,周穎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點茶等在古代廣受歡迎的飲茶方式,宣介給更多的游客。
周穎的店里不僅有點茶體驗,還為年輕人開設了圍爐煮茶、制茶等項目。她還將徑山特有的茶文化、茶風味融入菜式,推出徑山茶香蝦、茶香豆干、紅茶炒雞蛋等特色“茶餐”菜品,以茶入菜,健康美味。每到“飯點兒”,店內總是擠滿前來嘗鮮的食客。
漫步在徑山村中,一個頭戴斗笠、身背茶簍、機靈可愛的卡通形象隨處可見。這是返鄉青年馬寬和團隊一起打造的徑山村旅游IP形象——徑靈子。
“現在每到假期,村里的‘徑靈子樂園’開業運營,游客就可以來露營休閑。村里還開發出徑靈子文創產品,如低碳禪意茶包裝、徑靈子抱枕、點茶套裝等,讓游客把徑山茶文化帶回家。”俞榮華說。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徑山村的茶文化傳播更具創新性,主題民宿、特色莊園、劇本殺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形成了以禪茶文化為核心的茶文旅深度融合產業形態。
2024年,徑山村游客接待量超過30萬人次。徑山鎮開發出茶園生態游、茶鄉體驗游、茶事研學游等10余條主題游線,串聯起60多家茶企、民宿和農家樂。目前,徑山鎮接待游客總人次已突破600萬,旅游收入達4.5億元。
在徑山茶文化公園“夢山徑”里,游客可以身著漢服、觀看沉浸式演出,體驗茶文化主題客房;在徑山國家森林公園里,“徑山禪茶”非遺茶空間推出抹茶飲品、抹茶冰淇淋、抹茶冰沙等人氣單品;徑山書院推出徑山禪茶主題劇本殺,以數字文旅的方式,通過游戲串聯徑山鎮的旅游景點,以茶葉、茶具、茶園等道具和場景為線索,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文旅體驗……一杯徑山茶,融合當地農業、文化和旅游產業,創造出巨大的品牌價值。
“從堅持規模化發展、走好品牌化路線到聚焦文化溯源、專注品質提升,再到加快數字化轉型,我們將持續深耕徑山茶品牌,推動當地農文旅創新融合發展。”余杭區徑山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執行副主任、杭州余杭文化旅游投資集團副總經理施鴻鑫說。
廣西昭平:
茶山建起“太空艙”
本報記者 李維俊
清晨,山霧縈繞在廣西昭平26.6萬畝茶園間,露珠浸濕的新綠爭先恐后爬上茶樹枝頭。茶農們穿梭在壟間,扶、捏、掐、放,露珠和芽葉一起在指尖跳動,隨著腰間的茶簍漸漸填滿,今年的春茶便有了著落。
向另一邊看,不少游客沿著茶文化體驗路線,或認真學習采摘技法,親手摘下一片嫩綠的茶葉;或與漫山青綠合影留念,記錄這春日里的恬淡瞬間。
“昭平早春茶要比長三角地區早一個月,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春茶期間,我手工制作的綠茶每公斤最高售價可達2400元。”昭平縣麗美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震說。
8年前,在外務工的陳震回到家鄉,接管了家里的茶山。3畝茶田、兄弟2人、炒鍋2口,一年到頭只能換來2萬元的收入。從最初的家門口炒茶叫賣,到如今擁有30畝黃金茶、烏牛早等特早生品種茶園,憑借一條成熟的生產線,陳震的合作社每年實現產銷30萬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鄉親們大多以種茶、摘茶、賣茶青為生,茶產品附加值不高,收入自然上不去。”陳震介紹,“后來,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們創立了自己的茶品牌,建起了融合手工炒茶及現代機械的標準化生產線,目前合作社成員已有200人,從事手工制茶的成員每年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
茶品牌建起來后,許多游客紛紛來到茶葉原產地打卡,一探究竟。陳震抓住機會,在茶園里建起品茶茅草屋、茶園打卡區等空間,推出一條采茶、制茶、品茶的主題路線。“去年,我們合作社光是茶旅收入就有12萬元,茶旅融合讓鄉親們有了新的致富門路。”陳震說。
在昭平縣,通過種茶和茶旅致富的不止陳震一家。
“住進茶園‘太空艙’民宿,清晨可賞云霧繚繞的茶山風光;午后坐在觀景臺上,可以煮一壺茶,品茗閑聊;晚上透過民宿的全景天窗,游客可以觀賞漫天繁星。”說起茶園里的特色民宿,昭平縣鵲鳴春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述長如數家珍。
時間回到2013年,剛剛退伍返鄉的羅述長看著漫山遍野的好茶,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家鄉的好茶走出大山,廣為人知。然而,創業之路總是跌宕起伏。頭幾年,由于不懂技術也沒有人脈,即使做出了好產品也無人問津,“最困難的時候欠了300多萬元的外債。”羅述長說。
除了潛心做有機茶,羅述長一邊到全國各地推銷家鄉的產品,一邊學習其他地方的經營做法。在鄉村幫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下,茶產品銷量逐漸有了保障。如今,羅述長的公司為當地村民提供了500多個就業崗位,幫助37名貧困戶脫貧,每年向當地村民支付人工除草、茶葉采摘、茶園維護等各類勞務工資超過150萬元。
去年,羅述長將特色民宿業態引入茶園。6座極具科技感的“太空艙”懸浮于茶山之上,“遨游茶宇宙”的新奇體驗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投宿,其中不乏來自港澳地區的入境游客,松弛自由的茶文化體驗之旅讓他們贊不絕口。2024年,羅述長的茶園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
茶香土雞、茶香排骨、茶香點心、特色油茶……在昭平縣故鄉茶博園,茶宴特色美食為游客帶來奇妙的味覺體驗。一道道“嘗過就忘不了”的茶美食,讓游客在生態茶園里大飽口福。據故鄉茶博園負責人吳永英介紹,2024年,該景區接待游客達8萬人次,總收入超200萬元。
一片小小的茶葉,一頭連著鄉親們對振興發展的期待,另一頭連著茶文旅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截至目前,昭平縣茶產業全鏈條從業人員超12萬人,2.5萬脫貧人口受益。2024年,昭平縣接待游客超1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23.28億元,均實現顯著增長。
版式設計:朱金宜 徐昳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