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宿州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持續強化文化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在“打造‘一城兩區三基地’,奮力沖刺全國百強市,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宿州”上譜寫新的篇章。
擁抱前沿科技,構建AI普惠新生態
宿州市積極擁抱前沿科技,緊抓創新創造不放松,全面推廣DeepSeek大模型,為政企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全力構建AI普惠生態。
前不久,廣云智算中心自主部署的DeepSeek模型正式接入國家級平臺——中國算力網OpenI啟智社區,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僅是對淮海人工智能中心技術的認可,更意味著宿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通過中國算力網的“算力云際池化”模式,將更高效地利用硬件資源,實現計算效率的大幅提升,為更多場景下的AI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API接口成功在企事業單位及高等院校試用。對于這些單位而言,DeepSeek大模型的意義已超越工具屬性,它猶如一把鑰匙,解鎖了數字化轉型的六大維度:效率提升、決策優化、模式創新、安全保障、人才升級及生態協同。從重塑內部運營邏輯,到助力行政事業單位融入智能化產業生態,DeepSeek大模型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管理服務。
聚焦種業創新,加速邁向農業強市
如何加快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宿州市通過接續實施“六大行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在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核心區,以種業為依托,構建起集產業融合、產學研、育繁推、種管收銷系統化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運營體系。走進研發區,這里匯聚了南京農業大學大豆育種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工作站、農業部土壤微生物實驗室等10余家科研院及種業相關企業,猶如一座種業科研的“智慧堡壘”,源源不斷地為種業發展輸送創新成果。
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上,龐大的數據匯聚于此。華升公司董事長劉強介紹:“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為整個科研提供數據存儲記錄,并為未來大數據模型建立提供分析的依據。”該平臺宛如一個“超級大腦”,將分布在田間地頭的各物聯網設備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匯總與分析,構建數據庫和分析模型,為農業生產作業提供精準指導,輔助科學決策,并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干預與控制,讓農業生產更加智能、高效、綠色。
深耕書畫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美譽的蕭縣,書畫文化源遠流長。自上世紀20年代起,便涌現出一批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師。如今,全縣各類書畫研究組織近100家,書畫之風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代代相傳,蔚然成風。
4月初,為期三天的第33屆桃花筆會在“畫鄉之鄉”劉套鎮舉行,90年歷史的桃花筆會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每年桃花盛開之際,書畫愛好者們便以文會友、以畫會友,用書畫描繪家鄉風物,歌頌家鄉風情。依托黃河故道的歷史文化基礎,發展出了黃河故道文化節、書畫創作風景區、萬畝水晶梨基地等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節慶和休閑旅游基地。
借助“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優勢,劉套鎮的書畫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在劉套鎮,從書畫材料經銷、書畫作品裝裱到書畫藝術創作、書畫作品經銷、書畫作品推介,一體化的書畫產業鏈條已然成形。劉套鎮以藝術創新為引領,聯合各類優勢資源,打造一批書畫主產業及附屬產業的知名品牌,助推鄉村振興。
科技賦能、農業固本、文化鑄魂,宿州市在科技、農業與文化的協同推動下,正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向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穩步前行,駛向更美好的未來。(趙天祥 王菲 潘軼 視頻/劉鵬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