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正如鐘薛高的隕落一般,昔日的新消費網紅企業“文和友”,如今早已不在消費行業的熱點關注企業名單了,但沒想到這兩天靠著“甲亢哥”又出名了一把。
事情大致是這樣,這兩天美國博主"甲亢哥"中國行直播經過長沙期間,自稱文和友老板的綠衣男子為搶占甲亢哥身旁座位,要求一直跟隨甲亢哥直播的"榮昌鹵鵝叔"讓位,引發了不少網友吐槽。
天眼查信息顯示,該男子為文和友聯合創始人翁東華,在湖南文和友小龍蝦有限公司擔任董事職務。
事件發生后,文和友各社交平臺迅速涌入大量負面評論。據網友反映,4月8日大眾點評平臺長沙文和友海信廣場店新增大量低分評價;同日,文和友客服向媒體透露已接到多個人身攻擊電話。
文和友以另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破圈”了一把,#文和友創始人威脅商戶#登上熱搜。
文和友創業于2011年,當時23歲的文賓在長沙擺攤賣炸串,僅3個月日均營業額就超過3000元,隨后他開設了10平方米的"文和友老長沙油炸社",逐步發展出"文和友龍蝦館"、"文和友老長沙大香腸"等多個子品牌。
2018年在獲得投資后,文和友投入近億元在長沙海信廣場開設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型店鋪,次年擴建至20000平方米,內設60多家長沙小吃店鋪。據當時媒體報道,該店年接待顧客約1000萬人次,日均翻臺率達8次,成為長沙地標性餐飲場景。
文和友頗具賽博朋克風格的未來復古主義設計,疊加當時新消費的資本浪潮,文和友一度成為新消費行業的標桿案例。
不過,在《》中我們就提到過,文和友模式的可復制性存疑,文和友本質上是“商業地產+文旅地產”模式,而非消費行業邏輯。而文和友本來想打造的所謂的“地方文化+美食廣場”業態,更是難以捕捉,無法標準化輸出。
根據界面新聞報道,2020年7月開業的廣州文和友已于今年1月底提前結束租約,悄然暫停營業;
2021年4月開業的深圳文和友同樣"高開低走",據南都灣財社記者走訪發現,對比開業時超60家商戶入駐,目前深圳文和友正常營業的店鋪僅剩22家,大片商鋪空置,連同名品牌"文和友龍蝦館"也已歇業關閉。
作為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和友,此前甚至被一部分投資者與泡泡瑪特“潮玩文化”進行類比,但從商業模式上看,文和友的問題其實非常明顯。 一方面,其大店模式過于笨重,導致選址困難且租金成本高企;另一方面,文和友賴以成功的長沙社區懷舊記憶無法在廣深等地引起文化共鳴。事實上,大量游客也只是把文和友當做一個網紅打卡點而已,就算流量大,也未必有很高的消費轉化。 顯然,如今頗為沉寂的文和友,多少也有些流量焦慮癥,這也就導致了上述綠衣男子需要借助“甲亢哥”直播的流量嘗試翻紅。 在看完綠衣男子在“甲亢哥”直播中的表現后,我們認為,雖然綠衣男子引發了不少網友反感,但只能說是為了蹭熱度言行失當,似乎也并沒有太大必要上綱上線,更沒有太大必要跟什么企業價值觀聯系在一起。 對于文和友來說,甲亢哥在長沙的流量當然應該利用好,只是綠衣男子的用力過猛,反而讓文和友陷入了一場危機公關。這其實有點像之前百度的璩靜事件,坦率說,璩靜的言論雖然有些不近人情,但總體上也并不算特別過分,但最后依舊給百度帶來了巨大爭議,并上升到企業文化質疑層面。
當然了,常規來看,危機公關如果不繼續發酵,都只是具有短期影響,對企業的商業根基影響不大。但對于文和友來說,更關鍵的是其商業模式的轉型和探索,畢竟廣州文和友、深圳文和友這兩個昔日的項目標桿,如今都幾乎被市場證偽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