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一則"夫妻吃皮蛋進ICU"的新聞刷屏了。我正捧著一碗皮蛋豆腐,筷子懸在半空,猶豫要不要送進嘴里。
四川成都的田先生和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樣,享用了一盤普通的涼拌皮蛋。誰知當晚,兩人卻上吐下瀉,高燒39℃,腹痛到暈厥,最終雙雙被送進急診。醫(yī)生診斷:皮蛋引起的沙門氏菌感染。
看到這則新聞,我不禁回想起上周末在家做的那盤皮蛋豆腐。那晶瑩的蛋白,如同墨玉般的蛋黃,配上嫩滑的豆腐,撒上蔥花和香菜,淋上香醋和香油,那香氣能勾起多少人的食欲啊!難道,這樣的美味真的要和我們說再見了嗎?
皮蛋與沙門氏菌
原來,皮蛋本身并不"邪惡",問題出在了沙門氏菌這個"不速之客"身上。
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像個隱形殺手,悄悄潛伏在肉類、蛋類和奶類等食品中。這家伙生命力極其頑強,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蛋及蛋制品中甚至可以存活數月!不過,它有個致命弱點——怕熱。在70℃的高溫下加熱5分鐘,它就會乖乖"投降"。
去年夏天,我在一家老字號嘗到一道"松花蛋拌豆腐",老板娘特意提醒我:"我們的皮蛋都是先用開水燙過的,安全放心。"當時我還納悶,皮蛋不就是直接拌著吃嗎?現(xiàn)在想來,那位老板娘的做法確實專業(yè)。
皮蛋中毒的"前世今生"
皮蛋,這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美食,為何會成為沙門氏菌的"溫床"?
據傳,皮蛋起源于明朝,一位農民偶然將鴨蛋埋在石灰中,數月后挖出時發(fā)現(xiàn)蛋已變成了黑色,卻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嘗一口,竟然別有風味!從此,皮蛋就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顆明珠。
然而,在皮蛋的制作、運輸和保存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被沙門氏菌污染。特別是我們習慣將皮蛋涼拌后直接食用,沒有經過加熱處理,這就給了沙門氏菌可乘之機。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是將皮蛋放在鍋里蒸一蒸再做皮蛋瘦肉粥。當時我以為這只是為了讓皮蛋更入味,現(xiàn)在看來,外婆的這個小動作,可能是傳統(tǒng)智慧對食品安全的本能防護。
如何安全享用皮蛋的美味?
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和心愛的皮蛋豆腐、皮蛋瘦肉粥說再見了呢?當然不是!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安全地享用這道美食。
1. 選購有道
挑選皮蛋時,我有一個"三看法":
看外觀:包裝完好,無破損,無霉斑。剝開后,蛋白應透明光亮,呈棕褐色或茶色,蛋黃呈墨綠色且中心漿糊狀。
搖一搖:好皮蛋搖晃時無響聲,如有聲音則說明內部已經松動變質。
聞一聞:優(yōu)質皮蛋有淡淡的堿香,而不是刺鼻的氨味或霉味。
2. 烹飪有方
皮蛋并非一定要生吃。其實,經過加熱處理的皮蛋同樣美味。比如:
皮蛋瘦肉粥:將皮蛋切小塊,隨粥一起煮,香氣四溢。
皮蛋炒青椒:這是湖南的一道家常菜,辣椒的辣味和皮蛋的咸香完美融合。
皮蛋豆腐熱拌版:將皮蛋用沸水燙5-10分鐘后再與豆腐拌勻,安全又美味。
一旦中招,這樣自救
萬一不幸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皮蛋,出現(xiàn)了頭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該怎么辦?
首先,保持冷靜。如果是在食用后1-2小時內發(fā)現(xiàn)不適,可以嘗試催吐:用20克食鹽溶于200毫升溫水中飲用,或用筷子、手指刺激咽喉引發(fā)嘔吐。
如果已經過去2小時以上,且精神狀態(tài)尚可,可以適量服用瀉藥,幫助毒素排出體外。
同時,可以喝稀釋后的食醋(100毫升食醋加200毫升水)或牛奶等含蛋白質的飲料,有一定解毒作用。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只是臨時措施,一定要盡快就醫(yī)!生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皮蛋,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美食,承載了太多中國人的味蕾記憶。從粵式早茶中的皮蛋瘦肉粥,到四川家常的皮蛋豆腐,再到湖南的皮蛋炒辣椒,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在各地的餐桌上。
我始終相信,傳統(tǒng)美食之所以能流傳千年,必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皮蛋也不例外。它不僅味道獨特,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適量食用對健康有益。
所以,我們不必因為一則新聞就對皮蛋"談蛋色變",而是應該學會正確地選擇、烹飪和享用它。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用智慧與美食和諧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