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洋湖鄉生機盎然,千羽生態鵝在林間悠閑踱步,工人們俯身藥田細心除草,一幅林下經濟蓬勃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洋湖鄉以創新驅動生態農業轉型,通過“立體開發+循環利用”模式,構建起林藥共生、鵝林互惠、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洋湖鄉突破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創新垂直空間分層開發:林藥共生實現林冠層種植90余畝耐陰藥材射干,“林下種藥既節約土地,又提升藥材品質?!绷謽I技術員介紹,射干喜陰特性與林間微環境高度契合,藥材畝產較常規種植提升15%。
鵝林互惠在地表散養2000羽生態鵝群。鵝群的活動有效抑制雜草生長,其天然食性減少60%蟲害防控成本;鵝糞轉化為有機肥反哺林木,降低20%化肥使用量。據測算,林木遮蔭減少高溫應激,鵝群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70-90天出欄即可達3.5-4.5公斤,單只凈利潤約50元,每畝林地綜合收益增加2000-4000元。
在山東佰菜翁家庭農場,“地下養金蟬—地表種野菜—樹上采柳芽”的立體模式同樣成效顯著。合作社通過“賣樹苗—采柳芽—收蘆筍—捉金蟬—售野菜—制保健茶”的多元創收鏈,打造出”苗木合作社+林下經濟+冷鏈物流+電商平臺”的全產業鏈閉環。據了解,單畝林地年產金蟬100公斤、野菜800公斤、柳芽茶50公斤,蘆筍500公斤,經冷藏儲運和電商銷售后,畝均收益可達6000元,其中金蟬創收占比50%,成為增收主力。
“過去林地閑置,現在成了聚寶盆!”合作社負責人算起生態賬:金蟬養殖無需飼料投入,野菜與柳茶共享管護資源,冷鏈物流將保鮮期延長3倍,電商平臺則讓產品直達全國。這種“空間集約+產業協同”的模式,使管護成本降低30%,土地利用率提升60%。
以垂直空間復合種養為基礎、以生態養殖為紐帶、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延伸形成種養循環、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電商營銷的全產業鏈條,洋湖鄉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森林糧庫”戰略,為鄉村生態價值轉化開辟新路徑,以立體種養的創新之筆,書寫著生態富民與鄉村振興的雙贏篇章。
記者 姚行彬 通訊員 張瑩瑩王志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