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4月9日。 美東時間凌晨0時01分。 北京時間正午12點01分。
還有4小時。關稅大棒。就要正式揮下。
4月2日宣布,4月9日實施。給外貿人們,留了整整一周時間。
這一周,他們過的還好嗎?
我撥通好朋友A總的電話。他經營著一家船代公司。正在外貿一線。想問問他的情況。
打之前,我很猶豫。他會不會幾天幾夜沒合眼了?這時候叨擾,合適嗎?
結果,他的回復,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怎么說呢,我們這行啊,想動,但都不知道該怎么動。
于是,暴風雨前,一片“寧靜”。
我們聊了很久。掛了電話。背脊發涼。
關稅這件事,你可能不能再當作新聞來看了。
4小時后的這場劇變,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到你。
“貨,基本上都停了”
4月7日,距離關稅實施,還有48小時。
A總一早就來了公司。
這時,本該是催艙位、問船期、加急訂柜的高峰。那部本該被打爆的電話,這時,卻安靜地躺在桌上。
調出系統數據。訂艙量居然也沒什么變化。
太奇怪了。
他抄起手機,先給船公司打電話:市場怎樣了?有沒有人退船?
只聽對方焦急地回復。開會呢。我們正開會呢。等會兒。
過了一個小時,再打過去。對方說。有人退。也有人不退。哎呀,太亂了。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
他只好寫郵件給同事。郵件說,讓客服一個一個打電話。至少打20個。問清楚,他們還出不出貨?打算怎么辦?
出貨,是行業術語,就是這批貨到底還運不運的意思。
到了下午,消息都回過來了。大部分都是“不出”。
很多工廠明確回復:Hold單。暫緩出貨。
奇怪。
按常理說,不是應該趁著最后這幾天,趕緊再出一批嗎?
難道外貿從業者們,對這次可能超過70%的關稅,真就無動于衷?
“工廠不扛了”
顯然不是。
關鍵在于,這次風暴,玩法變了。
過去,中美貿易常用的是FOB(Free on Board),離岸價。
也就是說,貨從中國港口上船后。運費、保險和關稅,主要是美國買家承擔。
加關稅?沒事嘛。那就基于買賣雙方的實力,商量各自能承受多少。你出一部分,我出一部分。
10%關稅?各退一步,分一分。
關稅再加,10%、35%、45%?咬咬牙,再分一分。
所以,之前的態度往往是:消化。
加征關稅,是變難了。但,我們可以談。可以攤。
但這次,玩法變成了另外3個字母:DDP。
很多美國買家,特別是手握訂單的大客戶,直接要求必須簽DDP條款(Delivered Duty Paid,完稅后交貨)。
這意味著什么?
從中國工廠的倉庫,到美國買家的倉庫期間,除了海上船費,還得加上上岸后長途卡車運輸、燃油附加費等等運輸成本。
其實早在23年,就開始有一部分貨物,變成DDP條款了。但那時還有利潤空間,還能消化。
這次呢?利潤本就薄如蟬翼,再改成DDP,就太嚇人了。
運輸成本、保險費用。還有今天早上剛宣布的,104%的關稅。???
這一切,都可能要由中國的賣家,一力承擔。
絕不可能啊。這誰出得起?殺了我也掏不出來。
對于一些出口工廠來說,別說賺錢了,光是墊付關稅,就能把褲子賠掉。
于是,原計劃3號的船,先推遲到11號再說吧。緩一緩。緩一緩。老祖宗說了,事緩則圓。
這生意,寧愿不做,也不接受成本轉嫁到自己身上。
工廠不扛了。
“我報價都報不出來”
工廠難,夾在中間的物流服務商,也難。
A總告訴我,這幾天最頭疼的,就是報價。
一聽客戶按慣例來問15號去洛杉磯的船價,他就腦袋疼。我怎么報?我報價都報不出來。
船公司自己都兩手一攤,說后面的市場看不清。成本都算不準,價格出不來,誰敢亂報?
雖然大部分是停止出運。都在觀望。但也有一些采購量大的買家,依然鬧著要DDP、DDP。
DDP個大頭鬼。
萬一貨好不容易到了美國,千山萬水跨越半個美國送去倉庫。結果,啪,客戶棄貨。爛攤子誰來收拾呢?
棄貨,就只能拍賣了。拍賣公司,大部分會給你打個六折,甚至打個五折。
拍賣之前,貨還要在碼頭里,呆個兩三個月。
天吶。成本高得嚇人。沒人敢賭。
電腦屏幕上閃爍的詢價郵件。后臺系統里待處理的報價請求。一封封,一條條,都像是無聲的拷問。
下一步怎么走?一片茫然。這種彌漫在整個鏈條上的“懵”,是真實而普遍的。
但是。但是。不能懵。
在外貿這一行,還有朋友一聽消息,馬上就計劃親自沖去印尼、柬埔寨。
去干嗎?答。招人。
啊?為什么要去那里招人?
“客戶都在打聽馬來西亞、柬埔寨的費用”
因為,要去開公司。
哎。原本覺得去開公司挺麻煩的,現在也不得不這么做了。
之前18、19年貿易戰的時候,還有一波出貨風。直到去年,甚至今年年初,那些中小公司不語,只是加速把貨物轉到東南亞。
所以,之前,還是在出貨的。
但現在這么一弄,從國內走的,除了奢侈品成衣、電子產品等價值高的商品,大部分都不出貨了。
怎么辦?只能從東南亞走。
“是轉口貿易嗎?”我小心翼翼猜測。
曾經,越南轉口,是個公開的秘密。畢竟,只需“換身衣服”,就能規避高額關稅。
他們貨物在中國生產,運到越南,通過換箱、買產地證,再以“越南制造”的名義出口美國。
不太合規。但這條路線一度繁忙異常。
總是有人存在僥幸心理,還是想往那邊跑。
但沒想到,越南這次也這么狠。以前走越南能繞過去,現在,也繞不過去了。
有消息稱,美國這次可能連越南等主要轉口國也不會放過,同樣會施加高額關稅。這條最成熟的“密道”,眼看也要被封堵。
(來源:財聯社)
所以,越南,也不出了。
但是,不能停。新的遷徙路線,開始被探索。
有做外貿的朋友告訴我說,最近咨詢他去馬來西亞、柬埔寨的明顯多了。這些國家體量小,或許能暫時躲過風頭。
更有甚者,已經在規劃一條更迂回的路徑:
先把貨發到柬埔寨。然后,不直接去美國,而是轉運到墨西哥。再利用美墨之間相對寬松的貿易規則,進入美國市場。
這操作,堪比諜戰片。
但為了合規。為了更遠的未來,不再這么被動。
他們去招人,已經不是為了轉口貿易。還有外貿工廠,會去本地建立生產線。
但這不能太快。一般會等待政策更明朗,再買地建廠。
70%多的關稅,像巨大的水壓,把正常的貿易硬生生逼進了這些曲折隱秘、充滿風險的角落。
但除了高關稅,更讓人動彈不得的,是規則本身。
太模糊了。
到底從什么時間開始算?
這4月9日0點01分生效,到底是以什么時間點為準?
按離岸算,還是到港算。結果天差地別。
好。到港算。
那我是不是得在4月9日0時01分前,船隊瘋狂出港。在海上飄它個兩三年,陸陸續續到美國。
這樣做,是不是就也能給我加征前的稅率呢?
好。離岸算。
那要是一批貨從中國天津出發,用支線小船運到釜山,換上遠洋大船,再開往美國。
到底是以小船離開天津的時間算,還是大船離開釜山的時間算?
這兩種算法,成本完全不同。
我去求證,得到的信息是:連美國海關內部,對此似乎都沒有完全統一、明確的執行口徑。
甚至還有說法,可能要看貨物最終到港清關的時間。
當然,水面之下,并非完全靜止。
掌握著運力的船公司,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
船公司的“搶跑”與“后手”
國際貨運,船艙位通常要提前兩周預定。
可是,這段時間無論你哪天預定,這段時間都一定會橫跨“4月9日”這個加稅時間點。
于是,就變得很混亂。
怎么辦呢?搶跑。或者,留個后手。
比如,緊急提前。
一些船公司發布了通知,把原定9號或之后開航的部分美線船舶,提前到8號晚上開船。
賭一把,萬一按離港時間算呢?
但這“搶”來的幾個小時,能否真正奏效?
這個時間到底算不算從中國出貨,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
規則模糊。事情模糊。沒人能保證。
這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我們盡力了”的悲壯表達。
又比如,削減運力。
停航。并班。
可惡啊。4月。偏偏要在4月。真是一個尷尬的時候。
往往是4月,是要和美國大客戶簽訂年度運輸合同的關鍵時期。這一來,就得影響一整年的成本。
怎么穩住運價?又是一場大考。
變貴,會傳導。一公里一公里地,最終都會來到你我面前,摸到我們的錢袋子。
船公司的這些動作,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讓這“安靜”的市場,更添了幾分詭譎和不確定。
那,空運呢?
空運,異常火爆
船運。到美西要2周。到美東要4周。太久了。
空運呢?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
于是,海運靜悄悄,空運,異常火爆。
但這“火”,并非屬于所有人。
據了解,這波空運高峰,主要是由蘋果等少數幾家巨頭企業驅動的。
他們不惜成本,直接包機。包下好多飛機,裝滿iPhone等高價值電子產品。
不僅是從中國飛,還有其他加征關稅的國家,瘋狂搶運。
根據《印度時報》,蘋果之前為了維持當前定價,三天從印度包機5架,緊急發貨。
(截自《印度時報》)
慢一點。損失的,是上百萬美金。
結果就是,市場上的散貨艙位被嚴重擠壓,小散戶想臨時搭上這班“末班車”,幾乎不可能。
更別說,哪怕現在還能緊急動用空運,也抵不住政策實在太混亂了。
昨晚,特朗普又發文,嗷嗷喊著50%。
我又問A總,這事兒對你們有影響嗎?
A總說,不知道,消息太多,就這么著吧。
還有的媒體說,加州州長要自己和各國談判。從洛杉磯卸貨,不加收稅,他們搶其它洲的稅收。大流氓帶小流氓。
我和業內人士詢問。他們回答說,海關并沒確認這個消息。
還有的又說,要赦免多少種商品。加征25%,是對鋼鐵、鋁以及衍生品等商品。34%,是對所有的進口商品,征收的額外關稅。
跟不過來。跟不過來。
政策的模糊性,像一層濃霧,籠罩在所有決策者心頭。一步踏錯,就可能付出慘重代價。
這種情況下,“等一等,看清楚再說”,成了最普遍的選擇。
政策混亂,怎么辦?
A總和我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辦法:從微觀數據,去推測。
總之,不能就此停下
早上一來。詢問工廠。問船公司。聯系招人。牽起去東南亞建立服務站點的計劃。聯系當地工廠。
一眨眼,就到了下午兩三點。
大部分收到的回復,都是“不清楚”,“不知道”。
訂倉的數量雖然沒有減少,但客戶是否真的去提箱,真的去兌現。他心里有個大大的問號。
畢竟,貨量大的人,貿然兌現,損失也很大。
怎么辦呢?
總之,不能就此停下。
于是,他開始挨個整理數據。
中美貨代數據,是真實且無法欺騙的。
就像是生產要用電,動工先動土。工廠用電量,能反映多少工廠開工。挖掘機數據,反映多少地方在進行建設。
了解有多少貨物,通過貨輪運往美國。這微觀數據,才是真實的市場反應,甚至比電商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出去的數據看不到。但是進美國的數據,能付費查。
但朋友跟我說,數據是到手了,就是有些奇怪。
比起2019年,2024年柬埔寨的出口量增加了114.9%,菲律賓卻減少了27.3%。
船代朋友分析,這大概是母子船的問題。菲律賓大船少,而反恐艙單統計的可能都是大船。所以這個數據只能供參考。但越南、中國、泰國是比較準的,因為這幾個國家,都有大船。
恍然大悟。
這太有意思了。
這份“安靜”,可能比當年的喧囂更值得警惕
距離關稅大棒落下,還有4個小時01分。
風暴即將登陸。
它會帶來什么?沒人能完全預知。
有人想抓緊時間窗口,奮力一搏。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放的是煙霧彈,到時具體真的會不會征收這么多,還得看。
此刻,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也許,就是那些身處風暴眼中心的朋友們,不約而同做出的選擇:
“先別動。”
等明天政策真正落地,靴子砸下來,看看清楚再說。
這份看似被動的“安靜”,也許恰恰是此刻最需要的“主動防御”。
它讓你保持冷靜,迫使你睜大眼睛觀察,豎起耳朵傾聽,調動所有感官去捕捉風向的變化。
當大海在退潮前異常平靜時,往往意味著更大的力量正在積蓄。
看清楚。想明白。
別輕舉妄動。
中國企業家的韌性,是角落里的微光
的確。關稅數字嚇人。新的玩法嚇人。足以壓垮很多很多,利潤微薄的企業。
即便是到今天這樣,即便大多處于近乎“休克”的狀態,仍然有我們的中國企業家,想盡各種辦法,努力應對。
生命的韌性,在閃光。
有工廠老板,已經不再糾結于眼前的訂單,而是開始認真研究在越南、印尼設廠的細節,為更長遠的布局做準備。
他們在打聽當地的土地、人工、稅收。仿佛要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
也有那些手握高附加值產品、擁有品牌議價能力的企業,還在努力尋找與買家達成新平衡的可能性,哪怕需要在終端提價。
這些努力,就像寒風中微弱的火星,未必能照亮整個黑夜,卻傳遞著一種不滅的希望。
中國的生意人,或許最擅長的,就是在絕境中尋找生機。
只要還有一絲縫隙,他們就不會真正停止思考和行動。
因為,“終歸是要做生意的”。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劉潤主筆/ 木言聲/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64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