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過視頻講話向世界拋出一枚重磅炸彈——他首次公開承認,烏軍已在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并強調這是“完全正當的”,因為“戰爭必須回到它發起的地方”。這一表態瞬間點燃國際輿論,也標志著俄烏沖突在持續三年后,首次以烏克蘭主動攻入俄羅斯本土的方式,將戰火反向延燒至“侵略者”的領土。
俄烏沖突的劇本似乎正在被改寫。自2022年俄羅斯發動全面進攻以來,烏克蘭的抵抗始終在國境線內展開,但這一次,烏軍不僅跨越了邊境線,還在庫爾斯克和別爾哥羅德兩州形成“雙線牽制”。澤連斯基直言,行動的核心目標是保護哈爾科夫與蘇梅地區的平民,同時將俄軍主力從頓涅茨克主戰場“調虎離山”。烏軍第225突擊團在別爾哥羅德的戰斗畫面,以及俄軍事博主曝光的無人機轟炸烏軍裝甲車的視頻,共同勾勒出一幅血腥而復雜的戰場圖景。
然而,這場“反攻俄羅斯”的戲碼并非突然上演。回溯至3月18日,烏克蘭曾兩次試圖突襲別爾哥羅德的德米多夫卡村,但均以失敗告終,甚至損失了“冰雹”火箭炮和裝甲車。彼時,俄國防部將烏軍的行動歸咎于“試圖破壞普京與特朗普的會談”。一個月后,烏軍卷土重來,俄方聲稱一天內擊退4支烏軍部隊、擊落兩架無人機,但澤連斯基的公開承認無疑表明,烏方此次在別爾哥羅德取得了某種實質性的突破。
烏克蘭為何選擇此時“反攻”?表面上看,這是對俄羅斯近期在蘇梅州攻勢的回應——俄軍宣稱已控制巴西夫卡村,烏方雖否認卻難掩東部防線的吃緊。更深層的戰略意圖,或許藏在澤連斯基的“戰爭回歸論”中。將戰火燒向俄羅斯邊境,既能以“攻其所必救”緩解頓涅茨克壓力,又能向國際社會傳遞“烏克蘭仍有反擊能力”的信號,為西方軍援續命。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ISW)指出,烏軍在別爾哥羅德的推進雖未獲地理定位證實,但其象征意義已足夠撼動莫斯科的神經。
俄羅斯的反應則耐人尋味。一方面,普京在3月19日高調宣稱“徹底擊潰庫爾斯克烏軍”,另一方面,別爾哥羅德州長格拉德科夫坦承“局勢困難”,前線軍事博主更頻繁抱怨烏軍襲擊的強度。這種矛盾暴露出俄軍的尷尬:若全力回防本土,頓涅茨克的攻勢必然受挫;若置之不理,則可能讓烏克蘭在俄境內建立“緩沖區”,甚至復制庫爾斯克模式,以占領區作為未來談判籌碼。
值得警惕的是,戰爭的“胃口”正在雙向膨脹。烏克蘭的跨境行動雖以防御為名,卻打破了“不攻擊俄本土”的隱形紅線;俄羅斯則借機加大對蘇梅州的進攻,并揚言“擴大特別軍事行動目標”。這種螺旋式升級的背后,是美西方軍援的推波助瀾——美國恢復情報共享與武器輸送后,烏軍顯然獲得了更精準的戰術支持。而俄方將烏軍行動與“破壞俄美和談”掛鉤,亦暗示著大國博弈的陰影從未遠離這場沖突。
然而,戰爭的邏輯從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烏軍進入別爾哥羅德的“勝利”,或許只是新一輪血腥消耗的開始。俄軍事博主披露,烏軍在德米多夫卡地區一度推進數公里,但隨即遭遇俄軍航空炸彈與無人機的密集打擊。雙方公布的戰損數據大相徑庭,卻共同印證了同一個事實:每一寸土地的爭奪,都在用士兵的血肉填平。
對于中國而言,俄烏局勢的復雜化再次凸顯了和平倡議的緊迫性。我國始終主張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反對任何激化矛盾的行為。當澤連斯基強調“保護民眾”時,當普京誓言“捍衛邊境”時,真正需要守護的,是無數平民免于恐懼的權利。歷史無數次證明,以戰止戰只會滋生更大的仇恨,唯有對話與協商,才能打破“復仇-反擊”的死循環。
此刻的別爾哥羅德,硝煙仍未散去。烏軍的突擊或許為烏克蘭贏得了戰術喘息,卻也埋下了戰略風險——若俄羅斯以“本土遇襲”為由升級戰爭,甚至動員更多兵力,整個東歐的地緣平衡或將進一步崩塌。而對于隔著屏幕圍觀戰爭的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槍炮聲每響一次,和平的曙光就黯淡一分。當務之急,是推動沖突各方回到談判桌前,因為再精妙的戰術勝利,也抵不過一個孩童在廢墟中的哭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