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核多元共治”織就平安網大連西崗區綜治中心揭牌見聞
□ 本報記者 張國強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進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叫號機的清脆聲與鍵盤的敲擊聲交織成“服務交響曲”,在這里,“跨域聯辦”打破部門壁壘,群眾心頭事變成政府案頭事。
據了解,4月2日新掛牌的西崗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采用“1+6+N+X”運行模式,推動多部門依法履職、形成解紛合力,真正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形成“一核多元共治”。
全鏈條服務
曾經,西崗區群眾反映問題需要跑多個部門,費時費力。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西崗區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打破部門壁壘,由區委政法委統籌協調,整合訴訟服務大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勞動保障維權中心、住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6個中心的部分職能,法院、公安、司法、信訪等N個單位常駐,民政、婦聯、社會調解組織以及心理服務等力量輪駐,構建起“窗口式接待+組團式化解”的全鏈條服務平臺。同時,通過綜治信息化平臺,實現對社會治安、矛盾風險、社情民意的全方位動態監測。
掛牌當日,市民張某與劉某來到西崗區綜治中心咨詢財產分割事宜。原來,張某與前夫劉某離婚后,對婚內財產分割無法達成一致,綜治中心邀請常駐法官、民警、律師、調解員現場調解。在家事調解室,工作人員一方面向雙方普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釋法說理;另一方面從家庭倫理道德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勸導雙方以情誼為重。通過法、理、情三方面勸解,雙方轉變了態度,在律師的幫助下,當場達成和解協議,對調解結果均表示滿意。
“我以為綜治中心管不了這么具體的事,沒想到工作人員這么貼心。”拿著和解協議,張某由衷地發出感慨。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有人管管到底
西崗區綜治中心通過“吹響集結號、部門來報到”聯動機制,實現矛盾糾紛聯合接訪、協同處置,讓群眾訴求“只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矛盾糾紛“有人管、管到底”。
西崗區一家企業拖欠43名員工工資34.7萬元,員工代表找到西崗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將大家領進多元調解室,區人社局、區勞動保障維權中心常駐工作人員通過“一杯熱茶、一份傾聽、一份承諾”的溫情接待,迅速穩定員工情緒。
為防止矛盾升級,工作人員迅速將相關材料上報給有關部門,區人社局負責人緊急部署,聯合屬地派出所、街道成立專項工作組,立即進駐企業展開調查,僅用數小時便鎖定欠薪事實。
“既要守住法律底線,也要保住企業發展希望。”在西崗區綜治中心,一場“圓桌對話”開始了。綜治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解讀相應法律法規,明晰企業法律責任,運用“換位思考工作法”,引導雙方從對立面走向合作面。歷經數小時的多輪協商,最終促成達成工資支付協議,明確了工資支付期限。
“原以為這筆工錢要打水漂,沒想到政府真幫我們追回來了,謝謝!”員工代表握著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的手連聲道謝。
變被動為主動
記者發現,西崗區綜治中心工作臺賬中,每起糾紛都標注著“紅黃藍”三色預警。
前不久,西崗區綜治中心接到社區上報的“日報”,社區工作者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居民李阿姨一直悶悶不樂,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鄰居吵架。“事情雖小,但我們研判后認為有潛在隱患,標注為黃色預警,并且第一時間到居民家中走訪。”西崗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說,“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中心工作人員的服務準則。
經走訪了解,李阿姨一直一個人生活,幾年前和兒女大吵一架就再也沒了聯系。去年底,李阿姨突患重病,無法繼續打工,失去生活來源。了解到李阿姨的情況后,西崗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將李阿姨請到中心心理疏導室,由專業心理專家進行開導。中心工作人員還主動做李阿姨兒女的工作,督促他們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
在各類矛盾糾紛面前,西崗區綜治中心變被動為主動,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真正將“最后一公里”變為“服務零距離”。(張國強)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