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個滿級讀者的問題,他留言請我分析兩種說法。
一種來自國內。
國內有很多自媒體分析說特朗普是為了倒逼美聯儲降息,所以想要人為的在金融市場上踩個坑。
理由是他曾經艾特鮑威爾,說降息的最好機會留給你了,你看著辦。
另一種來自國外的機構。
國外機構建議我們頂替老美去當甲方。
什么意思呢?
就是居民,企業部門之外的第三張表,去擴張,去舉債,去發福利,去發錢。
與此同時呢,把這個賺錢的,填補需求的機會留給海外企業。
鼓勵外商掙我們的錢,把我們營造成美國之外,最大的需求方,最大的甲方。
這樣好處是很明顯的,一方面,美國不要的那部分來自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消化。
另一方面,美國不要的來自于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需求,也由我們負責消化。
這樣所有人都愛我們,都圍著我們,我們做全球甲方,買買買,大家夸夸夸。
那么我們與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之間的順差,也就降低了,關系呢,也就緊密了。
否則,你長遠看,將來掙不到錢的這些個國家,都會因為長期對我們貿易逆差,一個個忍不住學特朗普的。
咱們先看第一個話題。
特朗普艾特過的人多了去,誰知道他有啥想法,他天天都有想法。
他艾特鮑威爾也許就只是單純地想要甩個鍋:你看,是你們不肯降息救美股的。
至于倒逼降息說,你可以自行推理。
1、假如特朗普過段日子要挾了一把之后又改口,暫時不加了。
你讓鮑威爾怎么跟他打配合?
特朗普的打法就像老頑童,沒人知道他下一秒要干啥,而鮑威爾的性格就像全真七子里的馬鈺道長,非常謹慎。
你讓老頑童配合馬鈺道長去演情意綿綿劍?
2、假如特朗普堅持到最后,只對我們加,對其他國家都不加。
那結果就是落空。
別的國家的很多企業都是我們的老板開的,你會發現我們的商品繞道別國又出口到美國,就像過去那些年發生的事情。
那特朗普搞這一出,他什么也沒得到。
3、假如特朗普真的學習大明,片板不許下海,并且長期堅持,我相信他可以大幅度減少貿易逆差。
問題是,那就會出現滯漲。
物價上漲是立竿見影的,因為短時間內,美國本土的產業鏈無法彌補市場需求。
通脹的局面下你讓美聯儲怎么降息?
他不加息平抑物價,已經很配合了。
另一方面,所謂各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很多都是美國自己的財團家里的產品,無非在別國生產的。
你比如蘋果,特斯拉,這種都算到我們的頭上來了。實際上,都是美國自己的大企業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生產的。
這種大企業你讓他遷移到比我們人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印度,比如越南,或許可以想想。
你讓他們違背經濟規律,遷移回美國本土?
他們寧愿不做,或者,干脆選擇把你給做了。美國歷史上又不是沒這個傳統。
商人嘛,你打小就學過,他們為了百分之多少的利潤,會如何如何。
輕則學了不起的蓋茨比,你禁酒,他走私,你緝私,他干脆把管理員變成股東。
大明海禁的結果就是禁出個汪直來,貿易逆差沒有減少過的,無非從明面上,變成了私底下。
關稅這種東西,你慢慢提升,也許會收到更多;你急速提升,那結果就是連原來賬面上那點錢,也收不上來,都變成私底下了。
重則讓歷史重演,1865,1881,1901,1963,美國歷史上這樣送老大上路的案例多了去。
這個過程就是滯漲。收入不會漲,物價天天漲,你讓美聯儲怎么降息?
停滯的局面下降息也沒人借錢的,降息只會繼續抬高物價。
特朗普只需要討好選民就可以了,美聯儲是專業機構,要負責的呀。
就好比你們公司有個銷售跑出去瞎拍胸脯,回頭要你負責,你作為專業人士,你負不了責的時候,也只能不理不睬,聽之任之。
靜靜的做個美男子,吃著西瓜看他在那里表演。
你演,你繼續。
再看第二個話題。
當甲方有三個條件的:
1、你本國就業情況不錯,但是你缺勞動力,你想印紙換取別國勞動。別國也想要賺你的紙,以換取本國就業。
2、你負責長期對大伙保持逆差,使得別國有你的貨幣。
3、你的跨國企業遍布別國,你能夠金融立國,這樣你的跨國企業在別國加工商品,賺到錢,因為你本國回報率高,還是會選擇匯入你本國的金融市場,投資賺錢。
上述整個打法就叫做貿易逆差,金融順差,整體平衡。
咱們具備么?
我們就只看一件事,人口。
我們名義上和那堆國家都一樣,你是國,我是國,大家坐一桌。
實際上從人口規模上看,從受過教育的人口規模上看,你把所有發達國家的人捆一塊,都沒我們多。
我們哪里是一國,我們自己就是一張桌,完整的桌子。
在這么多的就業人口面前,其實不存在說我需要你幫我做什么。
長期看,別人能幫到我們的就兩件事。
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一些特別低端的,我們的人都不樂意做的。
其余的一切,我們都想做,也都需要做。
我們現在不是幾十年前,你覺得我們是差技術么?
也許在局部領域里差,但這個差,也是和美國一家比。
那就算我們想要在這些局部領域里和美國合作,美國也不樂意。
而和其余非美發達國家比,可能還是我們的技術更強些呢。
那你是覺得現在的我們,還差資金么?
你看著我們的金融市場好像不是很景氣,但問題并不在于差錢呀,問題在于差需求。
我們根本不差錢,國內的富老頭們有得是錢,問題是,我們自己都處在資產荒的狀態,我們的很多資金都在出海投資。
而且我們當下真正的問題也不是說不讓誰投資,而是投資人他覺得市場飽和了,生產過剩了,他看不到需求。
而我們向外部世界提供的全是生產型的資產,國內唯一的避險資產是三核房產,這是富老頭們的獨享,和外部世界無關的。
如果你對外不提供避險資產,或者金融資產,那即便你再去鼓勵,人家投什么呢?
而且,哪怕這兩點都不提,我給你開放市場,那些非美發達國家的企業,真的能卷贏我們本土的企業么?
他連自家市場都沒把握守住,他會有信心搶奪你家市場么?
所以國外投行的這個邏輯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擱到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人少了你還可以考慮做做甲方,玩玩金融,人多了不存在選擇題,你全都得要。
換言之,競爭是無可避免的。
海外機構只有一句話說的是對的,就是擴表。
擴表這句話我喊了一年。
擴表是為了促使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換。
后者,我喊兩年了。
我們當下只剩一個問題,分配問題。
用那天財富底層邏輯里的比例來說事兒,太少的人拿了67%,或者遠比這個多;太多的人拿了30%,或者遠比這個少。
那么辦法只有一個,就是3%向未來借錢。
把遠期想象,映射到當期,沒錢的,他就會有錢花,或者,他預期改變了,敢于借錢花了。
而有錢的,他就會繼續有錢賺,因為想象被放大了。
他覺得他自己還有錢賺,他就不會走嘛。
那么你這個結構即便拉得更開了,但是沒關系,它依然可以保持穩固。
你去看那天財富底層邏輯里面引用到的智者們,就會發現人類歷史上所有頂級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到最后都是加杠桿,無非加誰的杠桿。
當居民部門加不動杠桿的時候,就要學會加時間的杠桿,加外部的杠桿,加想象力的杠桿。
俗稱你不花錢,我幫你花。我只有幫你花錢的過程中,讓你覺得你還是賺到的,你才會愿意讓我幫你花。
這就是3%要做的事兒。
花不動的,讓他賺;花得動的,讓他花,大家才會配合。
我問你們,你們是想賺呢?還是想花呢?
如果是想賺,那不就是那天第九個話題,你要反過來想,正如芒格曾經做過的那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