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救急不救窮”,為什么呢?因為救助他人的一時之急,這是一種莫大的恩德;但如果盲目去救濟他人的窮困,很多時候反而會激發和助長他人的劣根性。
窮是一種很難治愈的病,這種病叫管窺。啥意思呢?貧是物質上的,窮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一般的,窮人身上都有很明顯的自私和短見,一葉障目、因噎廢食、好逸惡勞、見利忘義這些特征往往在他們身上極其明顯。他們會很容易在自我偏見中走不出來。沒翻身,就怨恨他人;翻身了,卻覺得理所當然甚至忘恩負義。
所以,當我在閱讀史書的時候,發現項梁在薛地會議上采納了范增的建議,從民間找來已經落魄到給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來當楚王的時候,咱就感覺要壞事。因為熊心只要完成了從一個放羊娃到一國之君的蛻變,他的心態環境和行為邏輯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不可能把項梁叔侄當成恩人去看待,而是會視為必須要打壓下去的權臣。即便熊心是個生性厚道的好孩子,像范增那些參與擁立他的楚國舊臣也會教唆他變成那樣的人的。這是人性和政治決定了事情,誰也難以更改。
果不其然,項梁在薛縣擁立熊心上位幾個月后,就戰死在了定陶,然后項羽和項家軍便開始受盡各種排擠和打壓了。
項梁戰死時,項羽正和劉邦領兵在外準備攻打外黃。聽說叔叔項梁戰死后,只得無奈撤軍。
項羽回到楚國之后,便把楚懷王熊心遷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
而大獲全勝的章邯也以為群龍無首的楚軍再也難成氣候了,便心無旁騖地繼續揮師北上,打算和王離前后夾擊,一舉滅掉趙國這個世仇天敵。
其實按道理,章邯同志是宜將剩勇追殘寇的,因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就是要趁著楚軍群龍無首之際,把楚國勢力徹底打殘。但是,可能是章邯忽視了項羽的存在,覺得楚軍暫時難以翻身了,所以便舍棄楚軍去剿滅趙軍的。但考慮到章邯之前已經跟項羽交手過了,不應該會不知道項羽的存在,所以只能說章邯也犯了“輕視敵人”這個極其不應該的錯誤。
但同時我們也要理解章邯,因為在秦并天下的過程中,跟秦國打得最慘烈的國家其實就是趙國。在秦人的心目之中,傳統的反秦斗士是趙國而不是楚國,所以章邯是按照秦人的慣性思想,要優先打垮趙國。
可是,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動態變化的社會,時過境遷之后,當下是一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時代,反秦主力是楚國而不是趙國了。而且楚軍接二連三地戰勝了秦軍,這么危險的信號,章邯作為一代名將,其實是不應該忽視的。
項梁戰死之后,項家軍遭受重挫,一是死傷大半,二是很多兵士潰散到了民間,一時難以聚集。相當于項梁留給項羽的軍事遺產其實并不多。
但項梁之死給項羽帶來的政治傷害卻立馬洶涌而至了。新上位的楚懷王熊心感覺自己翻身做主的機會來了,開始緊鑼密鼓地奪權了,逐漸架空了項羽。
熊心是怎么奪取項羽兵權的呢?就是借著項梁戰死的名義,對軍隊進行整編。他把各路義軍都召集到了彭城,然后合并所有能夠合并的軍隊,重新進行了分配。比如他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合并,指揮權就交給了自己人。
項羽能坦然接受這種赤裸裸的奪權嗎?不能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楚懷王這一招基本上就是陽謀。你們項家軍的話事人都死了,各路義軍的軍事首領也沒了,原有的軍權秩序已經完全亂套了,人家楚懷王以最高領導的身份來整頓一下秩序,你項羽沒法抗拒。以前你們項家軍一家獨大的時候,自然是你們項羽叔侄說了算,現在你們項家軍死傷慘重,還想繼續當軍事領袖?而且項羽還不能因為這事翻臉,否則政治臟水都得淹死你。
項羽是怎么應對的呢?主動申請帶兵給叔叔項梁去報仇,這樣至少還能保留一部分兵權。但是楚懷王不同意,說報仇這事要從長計議,要以大局為重。然后,安慰性地給項羽封了一個魯公,讓他在家好好悼念叔叔項梁,相當于徹底把項羽閑置了。
但就在楚國內部權力重組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又頻繁地表示:“你快回來,我已快承受不住。”他們在秦軍兩大兵團的夾擊之下,接連不斷地派人到楚國求救了。
其實楚國也可以像之前趙國和齊國拒絕項梁一樣拒絕出兵,什么趕緊來救你,我自家還有一大堆事沒捋清呢。但是,楚懷王這個天下共主也不是那么好當的,你要真見死不救了,就沒有人承認你的最高國際地位了。所以,楚懷王趕緊派兵遣將北上救趙。
楚懷王這種戰略決策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唇亡齒寒嘛!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戰術安排,怎么個有意思法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北上救趙的軍隊并不是由最能打的項羽指揮,而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要知道楚軍雖然剛剛經歷了整編,但主體骨架還是以項家軍為主,項羽一直是項家軍的少帥,個人的戰場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這么安排確實有點解釋不通。
第二,當初項羽提議要向西直擊關中,但是楚懷王拒絕了,這次卻以西拓土地、牽制秦軍主力為由,派劉邦單獨領一支部隊往西打。項羽要往西打,你說不行;這才過了幾天,你就主動安排劉邦往西進軍了,這可真是會玩變臉呀!
第三,為了鼓舞士氣、振奮軍心,楚懷王還給出了“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承諾,也就是歷史上的“懷王之約”。項羽這支部隊可是北上救趙的,能不能打贏大幾十萬秦軍主力都不好說,怎么入關去爭奪關中王之位?就算項羽天人下凡地打贏了秦軍,無論是從路程還是通關難度上講,他都是不可能有劉邦快的。
大家是不是在看完之后覺得楚懷王這種安排很荒謬?但是咱們前后貫穿來梳理和分析一下,就不覺得荒謬。這三點里里外外全是在故意針對、打壓項羽的,擺明就是不想讓你項羽再冒頭了。
先解釋第一點。
這很明顯,就是讓宋義和范增前后夾擊去限制項羽掌控兵權。
宋義本也是項梁的部將,定陶之戰前他還提醒過項梁不要輕敵。但估計不是項梁從江東帶出來的嫡系,所以在項梁死后,就被熊心給拉攏了。這貨與其說是一個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政客。他后面率軍北上救趙,在離戰場500里的安陽(非今日之河南安陽)就不動了,擺明就是要拖著項羽置身事外。因為你即便是想坐山觀虎斗、讓子彈先飛一會,也不可能隔這么大老遠,因為反應速度跟不上嘛。軍事上跟不上,但為家人謀前途的事他可是一點也不耽誤。他居然在這樣的緊要關頭跟齊國田榮擁立的新政府暗中聯系,要讓他兒子到齊國去當國相。所以,項羽兵變殺了他,真就算他活該。
范增這個人是安徽居巢人,之前沒啥記載,是在項梁舉行薛地會議時,以70歲的高齡出山去給項梁指點江山的。擁立熊心的主意也正是出自他之口。結合楚國當時亡了也就20多年和他70歲的高齡,他大概率就是楚國的舊臣。這種人遺老遺少的思想一般是很嚴重的。但咱們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說他是完全背叛了項家,但至少政治立場是很模糊的。這次讓他擔任末將軍也說明楚懷王也不一定是完全信任他,而且從項羽兵變殺害宋義時,他能夠全身而退,也能夠說明他尚在項羽可以爭取的范圍內。
所以,這次讓宋義擔任上將軍、范增擔任末將,把項羽這個次將夾在中間的真實意圖是,以徹底與項家決裂的宋義為首,以模棱兩可的范增為末,把項家軍的新核心人物項羽夾在中間,給個次將的身份讓他當個高級觀眾。
借用一下彭城之戰的地圖,讓大家看定陶和彭城的地理關系
再來解釋第二點。
之前項羽申請以替叔叔項梁向西進攻直擊咸陽,楚懷王為什么死活不同意呢?兩個方面的考量:第一是不愿意項羽有單獨領兵的機會;第二是項梁兵敗的定陶也在彭城西邊,項梁的潰軍基本上也散落在了西線的各個角落,項羽把戰線拓展到西路,立馬又能重新召集舊部。
現在楚懷王提出讓劉邦往西打開辟第二戰場以牽制秦軍兵力,這個其實在戰術解釋上是說不過去的。因為秦軍當時的國防主力就王離的長城兵團和章邯的混編兵團,王離是被擋在在黃河以北,章邯是北上去圍剿趙國了,西線的廣大土地上,基本上就是軍事真空。除了一些維護治安的縣大隊、區小隊外,基本上是非大城市不設防,你讓劉邦去牽制誰的兵力呢?
所以當時很多楚國大臣都不同意楚懷王這個戰術安排,因為太假了,所以都說要集中優勢兵力北上增加救趙的可靠性。最后還是項羽表示支持這一策略,才勉強通過的。
項羽為什么會支持這個對自己相當不友好的決策呢?因為他想借此機會解套,想跟劉邦一起西進。他覺得劉邦是自己的結拜兄弟,自己兄弟聯手,又將龍歸大海了。
但是項羽顯然低估了楚懷王那幫人牽制他的決心了,他們以項羽嗜殺為由拒絕了項羽,說項羽西征殺伐太重,容易失去民心。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理由很合理?其實很荒謬!第一如果你們擔心項羽殺伐太重,就不要讓他上戰場,項羽往西打會殺人,難道往北打就不會殺人了,你們總不能說項羽只有到了西方才會瘋狂殺人吧?第二劉邦西征就不會殺人嗎?他在西征的過程中因為沒打什么硬仗,最后遇到了唯一的一個釘子戶潁川城(張良帶領韓國勢力久攻不下的),因為潁川抵抗意志頑強,逼著劉邦也小小地血戰了一下,這家伙進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屠城。還有他兵進咸陽受降秦王子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咸陽城變成了秦民的人間天堂和兄弟們的狂歡天堂。
楚懷王為什么要安排劉邦單獨領兵西進呢?其是對劉邦政治投誠的一種回報。西邊沒啥硬仗可打,容易出成績嘛!更主要的是便于去吸收項梁舊部壯大隊伍呀。劉邦從彭城出發的時候才幾千人,到了咸陽的時候已經兵馬十萬了,這一路可算是吃飽喝足了。雖然一部分是劉邦刮彩票賺來的,但大部分還是親楚勢力就勢回歸組織嘛!
所以講白了,楚懷王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把項羽當成部下了,而是當成了仇人,出彩的活是不可能讓項羽沾邊的。
最后解釋一下第三點。
楚懷王在展開這么大的行動之前搞點彩頭,讓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們有點念想,這事有毛病沒?當然沒有!
但是,大家只是去想一想,“懷王之約”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是沒有最起碼的表面公平嘛!具體原因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就不說了。一句話,你這不相當于保送劉邦為關中王嗎?
而且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就這,劉邦在西進的途中,還擔心趙將司馬乂搶了自己首功,掘了黃河渡口以阻止司馬乂的進度。
大家都說項羽后面在劉邦先入關中的情況下,特別的憤怒,沒有愿賭服輸的氣度和胸懷……咱就說一句,別站著說話不腰疼,換你攤上這種惡心的事情,你會是什么反應?
若論因果,世上無一可憐之人;若論慈悲,世上皆是可憐之人。
很多人不理解項羽后來在推翻秦朝然后在關中分封諸侯之后為什么那么著急趕回彭城?為什么一回去就把熊心給那啥了?說句實在話,就熊心干的這點恩將仇報的事情,真不是一個普通人可以接受得了的。白眼狼有很多,但你好歹等自己吃飽了再咬人呀,剛吃上一口飽飯就對自己的恩人下手,你讓人怎么說你呢?
更為可怕的是,時至今日依然還有很多人在夸熊心精通權謀之術。這是什么樣的三觀才會得出這樣的認知呀?難怪某著名高校校長會說,中國教育之痛是在于培養出了一大批極端而又愚昧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熊心后來被項羽安排人在流放途中弄死了,這就是現世報呀!難道還不能讓大家產生一點敬畏之心嗎?
咱們在解說楚漢相爭的歷史時,很多時候是感覺心塞的。現在幾乎所有的輿論都說“項羽命好”、“項羽起點比劉邦高”、“項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識人不明、殘暴不仁”……這些或許都有一定道理,因為項羽確實或多或少有這些毛病。但是咱們捫心自問一下,這些人真的客觀公正地去理解和尊重過項羽嗎?
項羽這孩子,其實命并不比劉邦好,甚至遠不如劉邦。要是劉邦遇到了類似的待遇,他還不一定會如此體面呢。韓信算是他的恩人了吧?他對韓信怎么樣呢?咱們對待歷史人物,確實不應過于明顯地雙標。
未經人苦,莫勸人善。有很多時候,咱們只有真正了解項羽、劉邦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才能讀懂他們的行為合理性。如果光是站在一個自以為是的制高點去張口就來地指摘這個、指摘那個,并以此為樂,那讀史真的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
最后,咱們要回到咱們開篇的那個話題上來,為什么農夫不應該救毒蛇?
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它的本性的,農夫生性善良,看到了凍僵了的毒蛇便想塞入懷抱之中溫暖一下;可毒蛇生性是敏感而又狠毒的,它是要咬人的。當它恢復元氣之后,會本能地敵視它所處的一切環境,認為它所見到的一切都是會傷害它的,所以先下手為強,咬一口再說……農夫救毒蛇,這是違背自然之道、人性之道的。
咱不多說了,免得又觸動某些人那敏感的神經了。就舉一個例子,你以為你給那些網紅小姐姐刷個嘉年華,她們就真的把你當大哥了嗎?
人性的底層邏輯永遠是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