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好的婚姻治愈一生,壞的婚姻致郁一生。
“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錢鐘書先生的話放在今天,或許要改成:“城外的人懶得進,城里的人拼命逃”......
社交媒體上,“我不羨慕任何走入婚姻的人”成為熱梗,年輕人一邊在相親角被催婚,一邊在深夜刷著“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視頻。
可以說,如今婚姻的光環正逐漸褪去,而有趣的是,科學界也正在上演一場"五年反轉劇"——兩篇相差五年、研究方法相似的論文,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一篇說婚姻能顯著保護腦力,而另一篇卻聲稱一個人的時候腦子更清楚!
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或許科學家的數據也不相通。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兩篇“神仙打架”的研究,看看婚姻與大腦健康的真相到底有多復雜!
五年前:
所有未婚群體,
癡呆風險都比已婚者高!
2020年,密歇根州立大學團隊利用健康與退休研究(HRS)數據,深入探討了婚姻狀況與癡呆癥風險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包括15,379名52歲及以上的參與者(男性6,650人,女性8,729人),他們在2000年的基線調查中沒有癡呆癥的跡象。參與者來自美國各地,涵蓋多種族和多民族背景。研究跟蹤調查了14年(從2000年到2014年),每兩年對參與者進行一次詳細的認知、身體、經濟、工作和家庭狀況以及健康行為的調查。
研究通過認知測試(如記憶力測試、連續減7運算)評估參與者腦力,得分≤6分者診斷為癡呆。
表1:按婚姻狀況分列的加權描述性統計,HRS 2000(受訪者人數= 15,379)
研究發現,所有未婚群體的癡呆風險均顯著高于已婚者,且風險等級呈現鮮明梯隊:離婚者以105%的超高風險(OR=2.052,p < 0.001)穩居榜首,其次是喪偶者(OR = 1.519,p < 0.001)、從未結婚者(OR = 1.595,p < 0.005)和同居者(OR = 1.548,p < 0.05),而已婚群體則安全墊底。
表2:按經濟資源和健康相關因素劃分的KHB中介分析結果
進一步分析發現,經濟資源是重要的“背鍋俠”:收入與財富差異能解釋離婚者13%(總效應0.641中的0.082)、喪偶者16%(總效應0.374中的0.059)和從未結婚者18%(總效應0.467中的0.083)的額外癡呆風險。更扎心的是性別差異:離婚男性的癡呆風險飆升至已婚男性的2.6倍(OR=2.601),而離婚女性風險僅升高30.6%(OR=1.306)。
圖1:調整后的癡呆癥比值比按婚姻狀況和性別分類
綜上,這項研究的結論直截了當:所有未婚群體(包括同居、離婚、喪偶、從未結婚)的癡呆風險都比已婚者高,尤其是離婚男性,風險是已婚男性的2.6倍!
以上的結論是不是很熟悉?確實,這也符合我們過去對于婚姻的印象——有人提醒吃藥,有人督促體檢,甚至吵架都能算“腦力鍛煉”。但2025年發布的最新研究卻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
五年后:未婚反而更安全?
近日,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研究者發布了最新研究,他們發現:已婚人士的癡呆風險反而更高,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路易體癡呆!
研究基于美國國家阿爾茨海默病協調中心(NACC)的數據,涵蓋了 24,107名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為71.79歲,其中59.6%為女性。研究從2005年開始,最長隨訪時間達到 18年,累計觀察時間為 122,478人/年。參與者覆蓋多種族和多民族背景。
研究中關注的關鍵指標包括:1. 婚姻狀態:分為已婚、喪偶、離婚和從未結婚(包括婚姻被宣布無效)。2. 癡呆癥診斷:通過每年的臨床評估確定,包括神經心理測試和臨床檢查。
研究采用了考克斯比例風險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來分析基線婚姻狀態與癡呆癥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模型調整了多種混雜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獨居狀態、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抑郁癥狀等等,甚至,還“貼心地”考慮了死亡競爭風險(即人可能還沒癡呆就先去世了,可以說是非常嚴謹了)。
圖2:研究參與者的選擇流程圖
研究結果顯示,與已婚人群相比,未婚群體的癡呆癥風險顯著更低:
● 從未結婚者:癡呆癥風險低 40%(風險比HR=0.60,95%置信區間CI=0.52–0.71)。
● 離婚者:癡呆癥風險低 34%(HR=0.66,95% CI=0.59–0.73)。
● 喪偶者:癡呆癥風險低 27%(HR=0.73,95% CI=0.67–0.79)。
在細分癡呆癥類型時,未婚群體在阿爾茨海默病(AD)和路易體癡呆(LBD)中的優勢尤為明顯:
● 阿爾茨海默病:從未結婚者風險低 47%(HR=0.53),離婚者低 32%(HR=0.68),喪偶者低 31%(HR=0.69)。
● 路易體癡呆:從未結婚者風險低 74%(HR=0.26),離婚者低 79%(HR=0.21),喪偶者低 53%(HR=0.47)。
而在血管性癡呆(VD)中,各婚姻狀態組與已婚組之間未發現顯著差異。
表3:使用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未婚人群(包括離婚、喪偶、單身等)的婚姻狀況與患癡呆癥風險的關系
表4:婚姻狀況對阿爾茨海默病(AD)、路易體癡呆(LBD)、血管性癡呆(VD)和額顳葉變性(FTLD)預測的考克斯比例風險回歸結果
對于上述反轉的結果,研究者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
? 已婚人士傾向于“早診斷”:
已婚者可能因為配偶的“監工”,稍有健忘癥狀出現,就會被拉去檢查,而單身者可能直到癥狀嚴重時才會就醫。這種“診斷延遲”現象可能導致未婚群體的癡呆癥風險被低估。(未婚群體確診癡呆癥時的年齡更大、癥狀更嚴重。例如,喪偶組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 85.6歲,而已婚組為 77.4歲)
? 婚姻質量才是關鍵:
婚姻并非總是保護傘,低質量的婚姻(如長期不幸福或充滿壓力的婚姻)可能帶來慢性壓力,反而損害認知健康。離婚或喪偶后,部分人可能因擺脫壓力源而受益。
小結
綜上這兩篇相差五年的研究,一個說“已婚人士腦力強”,一個說“單身貴族更清醒”,看似矛盾,實則也揭示了科學研究的復雜性:
1. 樣本差異:2025年研究中的NACC樣本多為主動就診人群,因此統計結果可能高估已婚者的診斷率;而2020年研究中的HRS隊列則覆蓋更多普通人群,或更可能反映真實風險。
2. 時代變遷:2025年研究包含更多晚婚不婚的千禧一代,婚姻的社會意義可能已悄然改變。
3. 相關變量:婚姻質量、社會支持、個人選擇等等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過,這兩個矛盾的結論也進一步證實:婚姻與健康的關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或許正如網友所言:“好的婚姻治愈一生,壞的婚姻致郁一生。”科學家爭論不休的,或許正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在孤獨與羈絆之間,尋找屬于自己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Liu H, Zhang Z, Choi SW, Langa KM. Marital Statu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2020;75(8):1783-1795. doi:10.1093/geronb/gbz087
2. Karakose S, Luchetti M, Stephan Y, Sutin AR, Terracciano A. Marital status and risk of dementia over 18 years: Surprising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lzheimer's Coordinating Center. Alzheimers Dement. 2025;21(3):e70072. doi:10.1002/alz.70072
來 源 / 生物谷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點擊“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