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這一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的傳統(tǒng)美食,長久以來都被賦予了諸多標簽。其中,“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黑暗料理’”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的確,在國外社交平臺上,不乏有人挑戰(zhàn)試吃皮蛋的視頻,他們或驚訝、或困惑、甚至略帶恐懼的表情,成為了許多觀眾茶余飯后的談資。然而,當我們剝去這層“獵奇”的外衣,深入探究皮蛋的本質時,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一種既安全又美味的食品,尤其適合減脂期食用。
長久以來,皮蛋“鉛超標”的問題一直是消費者心中的一根刺。的確,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中,黃丹粉(氧化鉛化合物)被用作腌制皮蛋的原料之一,這導致了皮蛋中鉛含量的超標。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藝的發(fā)展,這一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有效解決。現(xiàn)代生產的皮蛋不再添加含鉛物質,而是使用硫酸銅、硫酸鋅等替代品。同時,我國GB 2762-202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也明確規(guī)定,皮蛋的鉛含量不得超過0.2毫克/千克。
那么,現(xiàn)代工藝生產的皮蛋是否真的做到了“無鉛”呢?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顯示,對某地區(qū)隨機抽取的200批次地產皮蛋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只有極少數(shù)批次含有重金屬鉛,且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這一結果不僅打破了人們對皮蛋“鉛超標”的固有印象,也讓我們對現(xiàn)代工藝生產的皮蛋有了更加科學的認識。
除了鉛含量問題外,皮蛋蛋殼上的黑斑也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人認為,蛋殼上的黑斑越多,就代表這顆皮蛋越不安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皮蛋蛋殼上的黑斑其實是食品加工助劑(現(xiàn)代工藝一般為硫酸銅)與蛋內硫化物發(fā)生化學反應后形成的黑色沉淀物。這些黑斑不僅不會影響皮蛋的安全性,反而能夠堵塞蛋殼的氣孔、蛋膜的網(wǎng)孔及腐蝕孔,從而調節(jié)皮蛋內堿的滲透及含量,阻擋微生物的進入。
在挑選皮蛋時,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有的皮蛋蛋殼上只有少量黑色小斑點,而有的則布滿了黑色大斑點。那么,哪種皮蛋更值得我們購買呢?研究表明,有少量黑斑點皮蛋的蛋殼容易剝離,蛋白呈現(xiàn)半透明的茶棕褐色、彈性較好;蛋黃外層茶綠色,內層深綠色,色層明顯;口感上具有皮蛋特有的味道,有清涼感,幾乎沒有堿味。而有較多黑色大斑點的皮蛋則大多有堿味。因此,在挑選皮蛋時,我們的最佳選擇是帶有少量黑色小斑點的皮蛋。
除了安全性問題外,皮蛋的營養(yǎng)價值也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之一。皮蛋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與平時吃的鴨蛋、雞蛋差不多,不僅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在堿性條件下降解為小分子肽和游離氨基酸,更利于吸收),還富含鈣、磷、鎂、鋅、硒等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成分對于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促進生長發(fā)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吃膩了雞蛋的減脂人士,真的可以試試皮蛋這一高蛋白、低脂肪的替代品。
當然,美味的皮蛋并非適合所有人。由于制作工藝中加入了堿,皮蛋中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會被破壞,且鈉含量會偏高。因此,像兒童、孕婦、哺乳期媽媽等特殊人群應謹慎食用。此外,生皮蛋可能攜帶沙門氏菌,食用后有誘發(fā)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皮蛋不建議扒皮后直接生吃,即便是涼拌皮蛋也要先把蛋煮/蒸熟。這一建議雖然可能讓一些習慣于生吃皮蛋的消費者感到“超出自己的理解范疇”,但為了確保食品安全,我們還是應該遵循科學的建議。
總的來說,皮蛋是一種既安全又美味的食品。當我們剝去它身上的種種標簽和誤解后,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一種非常適合減脂期食用的高蛋白、低脂肪美食。當然,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