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發和粟裕將軍倆人當年是戰友,后來陳興發在戰斗中受傷,大家都以為他死了,粟裕也特別難過。
結果過了42年,陳興發居然活得好好的,還跑去北京找粟裕敘舊。
先說說陳興發是誰。他是江西貴溪人,家里特別窮,1929年才17歲的時候,跟著方志敏的紅軍隊伍干起了革命。
那時候方志敏在江西這邊搞得風生水起,帶著紅軍到處宣傳,號召大家起來反抗。陳興發聽著聽著就心動了,覺得自己得干點啥,于是就加入了江西獨立第一團。
從這兒開始,他算是正式踏上了革命的路。別看他年紀小,膽子可不小,打起仗來特別猛,加上腦子活,很快就從普通戰士混到了排長。
后來到了1933年,紅七軍團成立了,他又被提拔成特務連連長,專門負責保護方志敏和肖勁光這些大領導。這活兒可不輕松,得隨時準備拼命。
說到這兒,得提提黎川之戰的事兒。那次戰斗打得不好,肖勁光被上面誤會成“逃跑主義”,差點就被處理了。
陳興發一看這不行啊,豁出去跑去找毛澤東,把情況說清楚,最后硬是把肖勁光保了下來。這事兒傳開后,戰友們都挺佩服他,覺得這小伙子有種又有義氣。
到了1934年,紅七軍團被編進北上抗日先遣隊,陳興發調到機槍連當連長,跟參謀長粟裕一起干。
機槍連在紅軍里挺重要,粟裕能把這任務交給他,說明對他特別信任。倆人一塊兒打了好幾場硬仗,關系也越來越鐵。
不過,接下來就到了標題里說的那事兒。有一回突圍的時候,敵人火力太猛,陳興發帶著機槍連掩護大部隊撤退,結果自己左眼挨了一槍,血流了一地。
戰友們趕緊把他抬下去搶救,可那時候條件太差,消息也不通,送到后方沒多久就沒音兒了。粟裕這邊忙著轉移,以為陳興發沒挺過去,心里難受得不行。
其實呢,陳興發命硬得很,醫生給他做了手術,把子彈取出來,雖然左眼瞎了,但人活下來了。
養好傷后,他還想回部隊,可找了半天沒找著粟裕那支隊伍,沒辦法只好先加入了陳毅的贛粵邊游擊隊,繼續跟敵人干。
1937年,南方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陳興發跟著陳毅干起了警衛員的工作。抗戰那幾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幫著聯系游擊隊,搞抗日宣傳,忙得腳不沾地。
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他被調到華東軍區交際處當副處長。這官兒聽著挺不錯,可陳興發不稀罕大城市的生活,跟陳毅說想回老家。
陳毅覺得有點意外,但也沒攔著,就同意了。他回了貴溪,當上了縣人民武裝部副部長。這時候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沖鋒陷陣的小伙子了,但革命那股勁兒一點沒減。
回貴溪后,陳興發主要抓民兵的工作,自己帶頭制定訓練計劃,還親自下場教大家怎么打槍、怎么行軍。
1951年夏天,貴溪那邊發了大洪水,好多村子路都斷了。他二話不說,帶著民兵扛著工具就去救災,把路修好,讓物資能運進去。
這次行動讓老百姓特別感動,覺得民兵這幫人真靠得住。1952年,他又去江西省干部學校學了點理論和政策,回來后主動申請調到寧岡縣當供銷社主任。
寧岡是老革命根據地,條件苦得很,可他一點不嫌棄,到那兒就忙著管物資、搞農村經濟。
1954年推行農業互助組,他挨家挨戶給人講政策,幫著把互助組建起來。那年糧食產量漲了不少,有些村子甚至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1955年,寧岡又碰上大洪水,田淹了,房子也塌了。陳興發帶著供銷社的人冒雨跑去救災,調糧食、發衣服,還從外縣弄來木頭和磚,幫著村民把家重建起來。
災后大家對他評價特別高,說他干實事,真心為老百姓著想。后來到了1960年,他身體不太行了,提前退休回了貴溪老家。
退休后他也沒閑著,經常在村里講講過去的事兒,鼓勵年輕人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重點來了,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建好,陳興發特意去北京瞻仰。完事兒后,他想著順道看看老戰友粟裕。
那時候粟裕住北京西山,陳興發穿著件舊軍裝,硬是走著去的。到了門口,哨兵一通報,粟裕趕緊把他請進去。
42年沒見,粟裕一眼就認出他來,兩人聊了好久。陳興發說自己當年被救回來后一直在南方打游擊,后來又干了不少事兒。
粟裕聽著特別感慨,說沒想到他還能活著,真是個奇跡。這次重逢,倆人聊得特別開心,把當年的事兒一件件翻出來講,感覺時間都沒過去似的。
聊著聊著,粟裕問起陳興發的家里情況。他說了自己有個兒子在部隊當兵,女兒在供銷社上班,日子過得挺踏實。
粟裕聽了挺高興,覺得革命精神有傳承,國家有希望。在北京待了幾天,陳興發還去看望了肖勁光。
肖勁光一直記著他當年的救命之恩,非要給他點生活補助,可陳興發不要,說自己過得挺好,還建議把錢捐給山區的孩子。后來這錢真捐了出去,修了間教室,還買了點課本。
在北京的最后幾天,陳興發去了天安門廣場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站在那兒看了好久,估計心里挺感慨。
1977年10月,他回了貴溪,把在北京的事兒跟家里人講了講,還叮囑孩子要好好干,別辜負這來之不易的日子。
可惜沒過幾年,他身體就不行了,頭上那槍傷的后遺癥越來越嚴重。1980年病情突然加重,送到醫院沒搶救過來,就這么走了,68歲。
家里人特別難過,粟裕知道后還托人送了悼信,說對這個老戰友特別懷念。
陳興發這輩子真挺不容易,從一個窮小子到紅軍營長,再到后來默默干了一堆實事,最后還能跟粟裕重逢,挺傳奇的。
他跟粟裕那42年后的見面,不光是兩人之間的情誼,更讓人想到革命那會兒多少人豁出命去,才有了今天。
他這一生沒啥大名氣,可干的事兒一點不少,特別實在。我覺得他這種人就是革命里最普通又最了不起的那種,沒他們打底子,哪有后來的新中國啊。
再說點自己的想法,陳興發這人挺值得敬佩的,不是因為他干了啥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他一直沒變過初心。
打仗的時候拼命,干工作的時候踏實,哪怕退休了還想著多做點啥。
這種精神現在看也不過時,咱們這會兒條件好了,更得學學他那股勁兒,別光顧著自己舒服,多想想能為別人、為國家干點啥。
他的故事跟粟裕的重逢聽著暖心,可背后是多少年的苦和累堆出來的,挺讓人感慨的。
這故事放到現在也有意思,1977年那會兒剛改革開放沒多久,陳興發跑北京去看粟裕,其實也挺符合那時候老一輩人開始回看過去、想著未來的心情。
回頭看他們那代人,感覺真是了不起。他們那時候沒啥高科技,也沒啥好條件,全憑著一股信念干下去,換成今天好多人可能都堅持不了。
所以我覺得,陳興發的經歷不光是段歷史,還挺能激勵人的,尤其是年輕人,別老想著躺平,多學學這種精神,日子肯定能過得更有勁兒。
總的來說,陳興發跟粟裕的故事挺值得一說。他從紅軍營長到普通干部,再到跟老戰友重逢,走了一條不花哨但特別扎實的路。他這輩子沒啥虛的,全是真干出來的貢獻。
42年后那次拜訪,不光感動了粟裕,也讓咱們這些后人能多想想,當年的苦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來的。
希望這故事能讓更多人知道,別忘了這些默默付出的老革命,他們真挺牛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