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強化崗位供需對接,多地通過“線下招聘會+線上零工市場”等服務模式,通過集中發布崗位信息、提供現場洽談空間,為原本分散在“馬路市場”上的零工就業群體,提供更規范、更有保障的就業選擇。零工就業者告別“馬路蹲”,折射出優化就業服務、滿足不同群體就業需求的重要趨勢。
零工經濟既是傳統崗位的“補位”,也是新就業形態的“前鋒”。從搬運、保潔等傳統零工,到外賣配送、直播帶貨等平臺型工作,零工經濟的靈活性為許多勞動者提供了更大的轉圜空間。與此同時,零工市場往往也面臨“信息散、渠道雜、權益弱”的問題,既不便于求職者尋找合適的崗位,也容易滋生非法中介、虛假招聘等亂象。
在這一背景下,推動零工就業健康發展,不僅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破解“好不好”的難題。這需要各級人社部門、社區基層組織、平臺企業共同發力,讓信息流通更高效、服務供給更精細、權益保障更完善。
其中,信息撮合是零工就業服務的首要一環。近年來,不少省市探索“線下零工市場+線上信息平臺”的雙軌服務模式,推動“零工驛站”建設,并同步推出線上配套服務。隨著新生代勞動者求職習慣的變化,更多求職活動發生在線上。通過“附近的工作”等小程序,求職者可結合定位信息瀏覽周邊崗位,提升崗位匹配效率,實現讓技術服務于人的目的。
當然,優化零工就業不能只盯著眼前的“找活”問題,還要考慮長遠的就業質量。從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到工傷保障、社保接入,都需有相應的制度托底。在一些地方,有關部門探索為靈活就業人員建立“職業檔案”,既有利于用人單位了解求職者,也為特定群體積累就業競爭力提供了平臺。又如在社會保障層面,推動適配零工特征的“個人賬戶+平臺繳納”機制,有助于解決某些勞動者“繳不了、交不起、不愿交”的困境。
讓零工就業者離“附近的工作”更近,是就業環境與公共服務的一次升級。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還需不斷自問:我們有沒有讓零工就業者被看見?如何讓他們在工作中更安心?能不能為他們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對此,各界還需共同努力,通過提供有溫度的就業服務,讓這些勞動者有方向、有奔頭、有安全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