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一位姓賀的老人卻在晚年對兒女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把姓氏改回“毛”。
這個老人名叫賀麓成,他的身份并不簡單——他是毛主席最小的弟弟毛澤覃的兒子。
賀麓成出生在1935年,那時候正值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他出生沒多久,父母就因為各種原因沒辦法親自撫養他。
他父親毛澤覃是毛主席的弟弟,早早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在井岡山時期跟著毛主席打天下。
毛澤覃是個硬漢子,作戰勇猛,腦子也靈活,曾經在紅軍里擔任過重要職務。可惜,1935年在江西瑞金的一次戰斗中,他被敵人圍困,最終犧牲了,當時才29歲。
毛澤覃去世的時候,賀麓成剛出生幾個月,根本沒機會見父親一面。
賀麓成的母親叫賀怡,是毛澤覃的妻子,也是個革命者。賀怡出身書香門第,性格堅韌,她和毛澤覃是在革命工作中認識的。
1931年兩人結婚,感情很好,但那時候戰亂頻繁,夫妻倆聚少離多。
賀怡生下賀麓成后,國民黨對革命者家屬的追捕越來越嚴,她沒辦法帶著孩子到處跑,只能把他托付給親戚,自己繼續做地下工作。
為了安全起見,她給孩子改了姓,取名叫賀麓成,從此這個孩子就跟“毛”這個姓氏暫時斷了聯系。賀怡后來輾轉各地,始終沒能安定下來,直到1949年解放后才有機會去找兒子。
賀麓成小時候在江西永新縣的一個小村莊長大,跟著爺爺奶奶過日子。那時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爺爺從不提父母的事,村里人也不知道真相。
他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長到了十幾歲。1949年,全國解放,賀怡終于回到村里找到了他。那一刻,賀麓成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毛澤覃的兒子,本名叫毛岸成。
母子團聚本來是件高興事,可惜好景不長。同年11月,賀怡帶著賀麓成去找另一個失散的孩子,路上出了車禍。
賀怡當場去世,賀麓成也受了重傷,腿落下了殘疾。這場意外讓賀麓成再次失去親人,人生變得更加坎坷。
母親去世后,賀麓成被姨媽賀子珍接到上海。賀子珍是毛主席的前妻,也是賀怡的姐姐。她在上海生活得比較低調,把賀麓成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
賀子珍對他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不要靠父輩的名聲活著,要靠自己的本事。這句話對賀麓成影響很大,他后來的人生確實沒打過家族的牌,全憑自己努力闖出一片天。
在上海,賀麓成發奮讀書,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電力系,后來又考上了留蘇研究生。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急需人才,他本來有機會去蘇聯深造,但因為中蘇關系變糟,計劃泡湯了。
結果,他被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后來的航天部門,開始搞導彈技術研究。這可是個硬核領域,當時中國在這方面幾乎是零基礎,賀麓成卻一頭扎了進去。
他在研究院的表現很出色,跟著錢學森干了不少大事。他翻譯了海量的俄文資料,還參與了第一代中近程導彈的設計研發。
這些成果直接推動了中國國防科技的起步,1964年還得到了毛主席的表彰。不過,毛主席并不知道,這個項目背后有個默默干活的人是他的親侄子。
賀麓成從沒對外說過自己的身份,同時也不知道他跟毛家有關系。他就這么低調地干了幾十年,住單位的小房子,生活簡單得像個普通人。
到了1980年,賀麓成在研究院的職稱評定中拿了個很高的榮譽,算是對他多年付出的認可。1983年,民政部給他發了父親毛澤覃的烈士證書,他的身份才公開。
同事們聽說后都很驚訝,但賀麓成沒啥反應,依然過自己的日子。說實話,這種低調的性格挺讓人佩服的,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很多人要是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背景,可能早就拿出來說了。
晚年的時候,賀麓成身體不太好了,他開始琢磨家族的事。有一天,他把兒女叫過來,說:“你們改回毛姓吧。”
兒女有點懵,覺得自己一直姓賀挺好的,為什么要改。賀麓成就拿出一張老照片,上面是年輕時的毛澤覃,長得跟毛主席有點像。
他跟兒女講了家族的歷史,說自己當年改姓賀是為了躲避追捕,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你們得記住自己的根是誰。
他還提到,毛澤覃和賀怡為革命付出了生命,這個姓氏背后有他們的犧牲和信念。兒女聽完后想了好久,最后同意了。
賀麓成這個決定其實挺有意思的。他自己一輩子沒靠過毛家的名頭,甚至刻意避開了這個身份,但到最后卻讓兒女把姓改回去。
我覺得這不是他想炫耀什么,而是想讓下一代記住歷史,記住那些為國家流過血的人。畢竟,毛澤覃29歲就沒了,賀怡40多歲也走了,他們那一代人用命換來的東西,不能就這么忘了。
從更大的角度看,賀麓成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它反映了那個年代無數人的命運——戰亂、離散、犧牲,再到后來的重建。
賀麓成能從一個農村小子走到導彈技術專家的位置,靠的是自己的本事,但也離不開時代給他的機會。
他沒選擇躺在父輩的光環下,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這種精神放到今天也值得琢磨。
說到這里,我多說兩句個人看法。賀麓成讓兒女改姓這件事,有人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姓什么不就是個符號嗎?
但我覺得這不只是符號的問題,而是種情感的延續。他不是要兒女去沾光,而是希望他們知道自己的來路,知道家族的責任。
這種想法在現在這個講究個人奮斗的社會里,可能顯得有點老派,但也挺真誠的。反過來想,如果他當年高調宣揚自己的身份,可能早就過上另一種生活了,但他沒這么干,這點挺難得。
再往深里說,賀麓成這一生其實是個縮影。那時候的革命后代,有的光鮮亮麗,有的默默無聞,像他這樣既低調又有實績的并不多。
他的經歷讓我想到,現在我們回看歷史,常常只記得大人物,卻容易忽略那些在角落里出力的人。
賀麓成搞導彈技術那會兒,中國連像樣的工業基礎都沒有,他能干出成績,背后得有多大的毅力?這種人不是靠背景上位的,而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另外,他的故事還有個現實意義。現在是2023年,毛主席去世47年了,賀麓成也早就退休,他的決定放在今天看,多少有點追憶過去的味道。
但這也提醒我們,歷史不是遙遠的東西,它跟現在的聯系比我們想的要近。
賀麓成參與的導彈技術,后來發展成了今天的航天事業,我們能有現在的國防實力,跟那一代人的努力分不開。所以,他讓兒女改姓毛,不光是家族的事,也是對那段歷史的尊重。
當然,這事也有另一面。改姓這種決定畢竟是私人的,有人可能會問:這跟普通人有什么關系呢?
確實,賀麓成的背景太特殊了,一般人很難感同身受。但我覺得,他的核心想法——記住根、不忘來路——是通用的。
不管姓什么,了解自己的歷史,明白自己站的位置是怎么來的,這種意識對誰都適用。
總的來說,賀麓成的故事是個真實又復雜的人生。他從農村走到上海,從無名小子變成國防專家,最后還讓兒女改回毛姓,每一步都跟時代緊緊綁在一起。
他的經歷讓人感慨,也讓人思考:一個人能走多遠,既看自己的選擇,也看歷史的推動。
他沒把身份當資本,卻在晚年用改姓的方式致敬先輩,這種做法既有溫度,也有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