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役的戰場上炮火連天,臨近火線成為第七兵團司令的黃百韜及麾下兵團已經被團團包圍。面對解放軍的包圍和攻勢,黃百韜從一開始鼓勵士兵堅持待援到如今已經是不抱有任何幻想。就在不多時時任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顧祝同乘坐飛機來到第七兵團上空和黃百韜進行了最后一次通話,顧祝同在飛機中對黃百韜說道,當前形勢不要對援軍抱有希望了,相機行事吧。
在黃百韜兵團被包圍的時候,解放軍的包圍圈已經收縮的很緊,作為參謀總長的顧祝同即使想要前往陣地面見黃百韜也無法實現,這才選擇乘坐飛機在第七兵團上空盤旋從而在空中和黃百韜進行通話。
對于黃百韜來說他是一個雜牌出身,身上沒有黃埔軍校的光環,也沒有保定軍校的資歷,只能靠著自己的摸爬滾打來博一個前程。黃百韜早年間是北洋軍閥李純的傳令兵,后來因為貼身伺候這位北洋軍閥而備受其賞識,從而有機會在江蘇再次進入軍官培訓班學習。之后在張宗昌麾下時跟隨其軍長投奔了蔣介石,這才正式成為國民黨軍隊中的一員,從歷史進程來看他已經落后太多了。
但是正所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因為投奔蔣介石而再次進入中央軍官學校進修后進入軍委會的黃百韜因為一篇論文引起了何應欽的關注,也在何應欽的推薦下來到了第三戰區顧祝同麾下任職。何應欽的推薦對于黃百韜來說幸也不幸,當時的何應欽作為軍政一把手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他的舉薦自然是夠分量的。但是何應欽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后,其權勢快速被陳誠超過,而在淮海戰場上黃百韜受到的排擠不能說沒有高層斗爭的原因。
顧祝同對于黃百韜來說是有感情的。何應欽推薦黃百韜來到第三戰區顧祝同的麾下,作為司令長官的顧祝同很快就發現黃百韜是有能力的,尤其在關鍵時期皖南事變中處事果斷,可能也正是因為皖南事變的原因,黃百韜在淮海戰役最后被包圍的時候堅持負隅頑抗,他知道自己手上沾滿新四軍的血,這種深仇大恨是他無法面對的,所以還不如直接戰死。
黃百韜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的積極表現相當于向顧祝同立下了投名狀,僅此一次他也在顧祝同的第三戰區站住了腳跟,也由此開始了他跟隨顧祝同的生涯。在淮海戰役前夕,國民黨用于大會戰的兵力其實已經有些捉襟見肘,雖然老蔣曾經號稱八十萬打六十萬,但是很明顯這樣的八十萬大軍是良莠不齊水分比較大的。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是剛成立的,其核心最有戰斗力的還是自己的老部隊二十五軍。
黃百韜的第七兵團陷入包圍其實非常正常,但是國民黨的援軍一直到不了這事就不大正常。黃百韜兵團被困,這事不僅是顧祝同著急,就連蔣介石也非常看重這位非黃埔出身的將領,于是也讓李彌兵團和邱清泉兵團前去救援。李彌兵團戰斗力一般,但是邱清泉的手中兵團可是當年精銳第五軍匯編而成的,戰斗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李彌兵團到不了就算了,也沒有指望他有太大出息,但是邱清泉兵團在距離黃百韜兵團十公里左右之后就實在沒有辦法再前進一步。面對中局面,顧祝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親自給邱清泉打電話想要用自己參謀總長的身份命令其加快挺進。然而邱清泉直接說道什么總長不總長,我是過不去!
無奈之下黃百韜最終也只能放棄等待救援的想法,他憤恨的對身邊的親信陳世章說道:反正是個完,就算突圍出去讓他邱清泉笑話嗎!馬革裹尸也對得起總長和南京了!
這位并非黃埔出身的國民黨將領最終在淮海戰場上成全了自己的愚忠,而他的最終選擇也終究在老蔣的心中留下了一份難得珍貴的香火情,幾年之后這份情義挽救了自己兒子一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