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草原云
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背景下,如何讓偏遠地區患者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這是興安盟許多醫療工作者長期探索的課題。如今,一場跨越1200公里的京蒙醫療協作在北京與興安盟之間展開,用創新實踐給出了有力答案。
4月3日,烏蘭浩特市人民醫院開展了一次多學科遠程會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腫瘤放療科主任王穎杰、腫瘤內科主任王宇、胸外科主任朱彥君,與烏蘭浩特市人民醫院醫療團隊共同研討了12例復雜腫瘤病例。
多學科會診。(資料圖)
會診室內,電子屏上實時切換著CT影像。從手術方案制定、放療設計到抗腫瘤藥物選擇,專家們逐項深入分析,反復推敲每個治療細節。針對一例食管癌術后復發病例,討論尤為熱烈。“需重新評估淋巴結清掃范圍,確保治療徹底性和安全性。”多學科智慧的碰撞,讓原本棘手的病例逐漸明確了治療路徑。
腫瘤放療科主任王穎杰參與患者放療計劃設計。
一位罕見肉瘤患者家屬在聽完專家制定的詳細方案后,激動得眼眶泛紅:“北京專家不僅給出了最佳治療方案,就連藥物劑量調整周期都考慮周全了,我們終于看到希望了!”
胸外科主任朱彥君查看病人影像。(資料圖)
這已是烏蘭浩特市人民醫院與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建立醫聯體后的第12次聯合診療。自2024年4月以來,“月月有專家”的常態化機制持續為當地輸送優質醫療資源。權威專家定期坐診、查房、指導手術,遠程會診已成日常。成效顯著的數據印證了合作價值:腫瘤患者外轉率同比下降42%,平均住院日從9.6天縮短至6.3天,復雜手術并發癥率降至3.2%。
腫瘤內科主任王宇查看病人身體恢復情況。(資料圖)
肺癌患者張女士的經歷是這一協作的鮮活案例。原本需赴京排隊三個月的她,通過遠程會診由當地醫療團隊在北京專家的指導下完成腔鏡手術,費用節省超50%,術后7天即出院。“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專家的治療,復查還能視頻連線,省時省力又省錢。”張女士感慨道。
“我們正探索‘基層篩查—遠程診斷—本地治療—京蒙隨訪’的全鏈條模式。”烏蘭浩特市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主任靳士強表示,這一“患者不動專家動”的新圖景,正讓優質醫療資源突破地域限制,惠及更多生命。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高敏娜
通訊員:刁博禹
新聞編輯:陳春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