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幾乎將中國汽車產業的大佬們一網打盡。
在高層論壇上,已經晉升為中國汽車老大的比亞迪,其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提出了“下半場”的概念:“從好的體驗看,如果說上半場的電動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場的智能化則是顛覆性的。”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王傳福預測,智能化的下半場變革大約在2至3年,變革速度加快。他還專門舉了個例子:如果說以前用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來衡量汽車行業的發展速度的話,從今年開始,還要用高階智駕的普及率來衡量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了。
熙熙攘攘之中,開始下半場熱身的中國汽車產業已經達成了不少的共識,同時卻也產生了更多的分歧。老冀總結,有這么五大方面。
一、全上大模型
如今,AI(人工智能)將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產業,應該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而作為AI階段性成果的大模型,自然也引發了汽車廠商的高度重視。于是,我們看到,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有了將端到端大模型搬上汽車的沖動。
問題是,端到端大模型應該用什么方式上車?大家似乎并沒有達成共識。
先說端到端大模型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發展路線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通過大量規則小模型堆疊的“大模型”,其需要大量的優秀規則工程師;一種是“車端大模型”,即直接將端到端模型部署于車輛上,雖然見效快,但受限于車端算力,且隨著后期訓練數據量的增加,容易陷入瓶頸;第三種是云端大模型(foundation model),其參數量是車端模型的幾十倍甚至數百倍,這是單純的車端大模型所不可企及的。
去年10月24日,“小鵬P7+AI智駕技術分享會暨首發AI天璣5.4.0先享會”上,小鵬汽車副總裁、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表示,小鵬堅定地走第三條路線,布局云端大模型,擁有車端大模型80倍的參數量。
小鵬汽車副總裁、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
目前,小鵬云端大模型的訓練效率已提升了2.6倍,2025年小鵬云端的算力將會達到10EFlops以上。
目前走云端,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需要部署強大的算力,
這是否意味著,有著更強算力和更多數據的汽車廠商,將穩穩地贏得大模型之戰的勝利呢?似乎也并不是如此。且不說今年DeepSeek的異軍突起,讓很多汽車廠商意識到,通過更精妙的算法,能夠在更低算力的情況下,讓大模型發揮出同樣的效果。
智駕是不是數據越多就越好?其實也有不同看法。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就認為,自動駕駛數據訓練的關鍵不僅在于規模(需千萬級Clips),更在于數據質量與覆蓋維度。特斯拉的實踐表明,有效數據需滿足多樣性,避免重復場景;高質量,剔除低價值數據;精準篩選,通過專業評分系統從100名司機中篩選1名最優駕駛者(如禮賓車司機級)進行數據對齊。這種嚴苛的數據標準——追求高質量、高覆蓋、高價值樣本,正是自動駕駛技術突破的核心方向。
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
針對那些認為車多就代表領先的看法,元戎智行CEO周光更是嗤之以鼻。他認為,目前很多汽車廠商根本就沒有采用像VLA等更先進的技術架構,也就無法享受到scaling law帶來的優勢。“如果都還沒有進入VLA,何談進入大模型時代呢?現在大家還都是專家系統,你跟我說規模效應,這不是很搞笑嗎?”
元戎智行CEO周光
未來,關于大模型如何上車,怎么上好車的問題,還會引發廠商們的不同觀點和看法的爭論。
二、全民智駕
自從今年2月比亞迪發布了全系的“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將高階智駕系統預裝到了10多萬元的新車上面,也徹底引爆了全民智駕時代。
全民智駕,就是要將高階智駕普及到10-20萬元的車輛上面。對于這個論斷,汽車行業的參與者基本上是有共識的。
里斯戰略咨詢全球CEO張云認為:技術的發展和能源形式的變化,絕對不會改變汽車本身的消費結構。“長期來看,燃油車最核心的市場是10-20萬,占50%。長期來看,當我們完全替代了,5年以后80%、90%都是新能源車,三種能源形勢的新能源車,消費者會不會因為新能源而花更多的錢來買汽車?我覺得不會,從根本上來講,長期來看10-20萬也是新能源汽車最主流的市場,今天我們只不過是探入了主流市場,而不是打價格戰。”
里斯戰略咨詢全球CEO張云
而要將高階智駕普及到這個價格區間,目前似乎還有一定的難度。首先,什么是高階智駕,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是不是能夠做到城區的輔助駕駛,就算是高階?還是達到多少公里接管一次算高階?也正因為如此,在比亞迪發布“天神之眼”之后,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在朋友圈發文表示:“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我們爭取繼續保持斷代式領先”。從華為的標準來看,要將遙遙領先的高階智駕普及下去,似乎難度不小。
而在脫胎于“壓榨硬件專家”大疆的卓馭科技看來,實現全民智駕似乎又沒有那么大的難度。卓馭科技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博士表示,使用卓馭科技的7V攝像頭,搭配32TOPS算力平臺,就能夠實現城市領航。相比常見的高成本方案更具優勢,能幫助客戶在推動智駕功能標配時更輕松。
卓馭科技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博士
對于高階智駕是否需要搭載成本較高的激光雷達,廠商們似乎也有著不同的看法。陳曉智表示;“我們認為激光雷達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冗余安全性,不同車企的配置選擇受智能駕駛需求、整車成本、車型定位和市場宣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而從特斯拉FSD在國內的應用表明,其基礎能力在常規場景下已很出色,無需激光雷達。看來,在這場全民智駕運動中,在20萬元以下的市場上,激光雷達似乎已經被拋棄。不過,在中高端市場,激光雷達仍然是高階智駕的標配。
三、全棧自研
是否需要全棧自研,將靈魂和身體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這次論壇討論的熱點話題。要知道,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似乎都篤定了要走全棧自研的道路:無論是芯片、操作系統、三電系統乃至固態電池,都想通過自研來搞定。
這里,特斯拉這個先驅起到了很重要的帶頭作用,也讓國內汽車廠商相信全棧自研的威力。
這其中,芯片應該是所有技術棧中難度最大的,但也是汽車廠商特別熱衷投入的領域。
在這次論壇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透露,蔚來第三代技術平臺首款車型ET9上搭載的蔚來自研的全球首顆5納米車規級智駕芯片。這顆芯片是蔚來在幾年前開始立項,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打造出來。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
李斌稱,此前蔚來每輛車需安裝4顆英偉達Orin芯片,如今1顆自研芯片即可替代。未來在芯片上的投入可謂巨大,李斌表示,一顆芯片可以布局1000個換電站。業界估計,搭載于ET9的全球首顆5納米車規級智駕芯片,其研發成本至少高達15億元。
這個成本無疑相當嚇人。如果搭載這顆芯片的汽車只賣出了10萬輛的話,分攤到每輛車上的成本就高達1.5萬元!這筆賬確實不太容易算過來。
芯片供應商們也對全棧自研表達了不同意見。為旌科技CEO鄭軍就旗幟鮮明地表示,“造不如買,一定是這樣子的。”除了巨額的研發成本無法攤銷之外,他還提到了另一個問題:根據行業薪資水平,芯片研發人員的工資要比汽車普通研發人員高得多,甚至要高出一倍。如果放在同一家公司里面,巨大的落差會影響芯片與其他部門的協同,況且雙方的能力需求也相差甚遠。
為旌科技CEO鄭軍
“全棧自研什么時候回歸理性?當現實證明這條路不通的時候,或者不是最優的時候才能達成共識。”鄭軍表示。
問題是,誰不想成為蘋果和特斯拉那樣的領導者,通過全棧自研,一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通過垂直整合拿到更豐厚的利潤。可是,又有幾家汽車廠商能夠做到?
四、全體出海
在這次論壇上,全行業也都在關注一件大事,那就是出海。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占到了當年汽車產銷量的四成以上,且維持著脆弱的平衡。不過,隨著更多新能源汽車產能的擴張,這個脆弱的平衡勢必會被打破。
怎么辦?一個辦法當然是在國內市場繼續搶占燃油車的固有市場。于是我們看到,過去固若金湯的BBA已經搖搖欲墜,就連法拉利、保時捷、瑪莎拉蒂等豪車市場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另一個辦法,當然就是出海。根據中國汽車協會的統計,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了128.4萬輛,已經占到了當年產量的十分之一。
不過,中國新能源汽車要想在海外繼續高歌猛進,已經有了很大的困難。此起彼伏的關稅戰,已經為出海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樣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增速僅為6.7%,已經跑輸了汽車整體的出口增速。其中,純電動汽車出口更是出現了10.7%的負增長。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通過提高關稅嚴防死守的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怎么辦?在論壇上,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提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當地生產。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
前不久,奇瑞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的合資工廠正式投產,首款EBRO S700成功下線,接下來還將啟動S800的生產。根據雙方的規劃,工廠初期生產將采用直接組裝的方式,從國內運輸零部件到西班牙進行最終組裝,未來還將在2025年把焊接、噴漆和整車裝配等工序納入生產,以進一步提升工廠產能。
有意思的是,EBRO是西班牙當地的汽車品牌,早在1987年就停產了。如今,奇瑞通過“復活”這個品牌,加上本地生產,有望繼續在歐盟市場攻城略地。
“我們與西班牙的一個合作伙伴EBRO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們希望這個案例能夠為更多中國車企‘走出去’提供一點樣板。”尹同躍表示。
當然,這也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要想進一步擴展市場,要么采用類似奇瑞的“當地品牌+當地生產”的重模式,要么只能將重點調整為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
五、全靠流量?
在這次論壇上,關于流量的問題,也成為了大家討論的一個熱點。例如,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就調侃道:“我們上一次熱搜就像過年一樣,結果小米雷軍基本天天過年,有時候一天過幾次年,對我們挑戰還是蠻大的”。
實際上,這一次雷軍也參加了高層論壇并做了主題發言,一直被全程圍觀,就連上洗手間,也被眾人在門外圍堵。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
在媒體專訪的時候,作為汽車行業為數不多的女性CTO,長城汽車CTO吳會肖主動將本來放在桌子上的好幾個麥克風別在自己的衣服上,坦言這是跟著董事長魏建軍一起直播的時候學會的。
長城汽車CTO吳會肖
吳會肖表示:“不僅是汽車企業,基本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個體,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從業者,都要適應這樣一個新時代的流量經濟營銷的時代的到來,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做產品和做技術開發的,我過去這一年也跟著公司從幕后走到臺前,也參與到整個營銷傳播,還有種草,小紅車、小黃車,慢慢理解到了,千行百業每個個體都要重新刷新自己,在這個時代下運營你的商業的邏輯。”
吳會肖也談到,今年是全民智駕年,長城同樣也做了不少的高階智駕的宣傳,很多先鋒用戶也購買了長城的高階城市NOA功能,并在網上做了大量的共創和傳播。“這些共創和傳播也促進了普通更主流的消費者對于智駕功能的向往,再疊加上整個大環境的突破,今年確實是全民智駕真正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高達78%,并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深度綁定的今天,(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當然也引起了新能源汽車廠商們的高度重視。
不過,在怎么“搞流量”的問題上,大家顯然出現了分歧:是像小米那樣把老板雷軍做成自媒體大V,直接與消費者溝通,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還是通過“產品+KOL”積少成多、層層遞進,最終影響消費者?
實際上,自從去年北京車展刮起“雷旋風”之后,各大汽車廠商的老板們一度掀起了學習雷軍的高潮,基本上都開通了各種社交媒體的賬號,拍起了短視頻,做起了直播。只不過學了一陣之后,發現“雷軍模式”根本無法復制,還是“產品+KOL模式”更為可行。
近期小米SU7在安徽銅陵高速路段發生的致命車禍,恐怕也讓行業對“雷軍模式”存在的風險有了更多的認識:在這個關系到人身安全的行業,流量固然重要,安全更加重要。單純為了流量的過度營銷,最終必將反噬自己。
老冀預測,在這個達成了基本共識,同時又生發出更多分歧的汽車下半場,還會有更多的變化出現,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最終生存下來的玩家,必然是那些一直在默默耕耘未來的長期主義者。
各位朋友,你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