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骨科大會將于4月24日在北京召開大會聚焦醫工交叉與骨科創新,關注新技術在臨床中的落地路徑。“骨未來”特別在會前采訪了大會主持人蘇楠大夫。蘇大夫工作于北京友誼醫院,在骨科臨床一線多年、長期關注技術演進與實際應用差異,分析背后的現象,也給思宇矩陣多次供稿。蘇大夫聊了很多,骨未來將會形成系列文章刊登,也歡迎大家到大會現場認識蘇大夫。(大會議程和報名方式附后)
本文將骨科技術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并由此剖析當前骨科面臨的技術挑戰與醫生成長瓶頸。
# 三十年,骨科技術的“三個時代”
“你看骨科從2000年前后到現在,差不多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蘇楠說。
第一階段:生物力學時代(~2010年)
20多年前,骨科的發展關鍵詞是穩定性。如何讓內固定把持力更高?如何提升術后骨的結構強度?如何更好的重建術后骨的力學強度?那是一個以“釘子”和“力學結構”為主角的年代。各種螺釘系統、內固定器材不斷迭代,國產螺釘廠商也在這一時期迅速成長。
“當時我們做的手術都很‘硬核’,切口大、釘得穩,術后恢復雖慢,但目標清晰:內固定提供足夠的穩定性讓骨頭長上。”
第二階段:微創與精準時代(2010現在)
近十年,骨科進入微創+個體化治療時代。
人們越來越關注“術后恢復”“軟組織保護”“患者體驗”,傳統的大切口手術被逐漸替代,內鏡、通道、導航等技術進入臨床。
“創口變小了,患者恢復快了。但微創和傳統生物力學的理念,并不是完全兼容。”蘇楠提到,“有時候短期效果很好,但長期穩定性還沒被充分驗證。”
第三階段:微創生物力學融合時代(即將到來)
未來十年,蘇楠預測將是融合之路——既要精準微創,也要結構穩定。這意味著:醫生既要理解術式的操作,也要理解材料、結構、甚至算法背后的邏輯。
“我們要做的是:在最小的創傷下,實現最大的穩定。”
# 技術在變,醫生也要變
但問題也來了:今天的臨床醫生,有足夠的工程知識儲備去理解這些新材料、新術式嗎?
蘇楠坦言,中國臨床醫生的培養模式和大學教育與國外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國外醫生是在本科階段先進行理工類教育,再就讀于醫科院校,進行醫學培養,而國內醫生大部分本科階段都是以醫學教育為主,理工類教育只是輔助,這就造成了國內醫生大部分數理化基礎知識薄弱的弊端,而在日后的工作中,醫生也往往更重視診療技術的學習,而缺乏工程技術相關學習。
這就造成很多醫生手術做到很好,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螺釘、假體設計理解不夠深刻,也缺乏對現有術式、器械創新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技術的“設計端”與“使用端”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明明是為了醫生設計的技術,醫生卻越來越“用不起來”——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生態系統的問題。
要解決“好技術落不地”的問題,醫生需要什么?
蘇楠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跨界。
“醫生不能只等公司講解,也不能只靠自己摸索。要成長,就得走進工程師的世界,了解他們是怎么思考手術、思考結構、思考數據的。”
過去,醫生是“使用者”,工程師是“開發者”,二者之間靠廠商、教材、會議來連接。但現在,技術變化太快、結構太復雜、路徑太多元,僅靠“說明書”或者“觀摩學習”,已經遠遠不夠了。
蘇楠直言:“醫生不懂工程,就很容易高估技術的能力,也容易誤判它的邊界。”比如某些材料看起來很先進,但對手術過程并沒有實質優化;某些器械設計巧妙,但一推廣到臨床就卡在了“術中無法精準操作”這個細節里。
這時候,醫生不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明白“為什么這么做”。理解材料、掌握力學、認識設計思路,將成為骨科醫生成長的新基礎能力。
而工程師也需要理解醫生的真實語境:
一個術式多增加三分鐘,可能就會被一線醫生放棄;
一個釘子的角度稍有不便,可能術中就難以精準下手;
一個材料再先進,如果與現有術式不兼容,就不會被采用。
醫工交叉,不是“工程師懂點醫學”,也不是“醫生拿起CAD”,而是讓雙方真正參與到彼此的語言體系中,在產品還沒成型前、術式還沒固化前,就開始深度協作。
這也正是“全球骨科大會”設立醫工交叉主題的初衷。“骨未來”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醫生、工程師、企業與高校,有機會面對面把問題講清楚,把需求說出來,把技術真正“落地”成臨床可用的方案。
在蘇楠看來,這不是一種“趨勢”,而是下一代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 讓交流發生
蘇楠提到,他近年來更愿意參加醫工交叉的會議,“我不是去社交,我是想聽點新的、學點真的。”他對這次擔任主持人也充滿期待:
“我希望能借這個會,把真正愿意思考、愿意交流、愿意推動技術落地的醫生聚在一起,重新把學習和成長的氛圍找回來。”
骨未來也相信,這樣的會場,值得你來一趟。
附上會議主要內容和報名方式
首屆全球骨科大會
Global Orthopedics Conference2025
一、活動時間: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二、活動地點:北京市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海淀橋西北角)
三、舉辦單位:骨未來|智匯骨 | 思宇MedTech;中關村聯新生物醫藥產業聯盟、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啟迪之星
四、會議規模:現場參會嘉賓500人
五、大會議程
9:00 - 9:10 致辭環節
9:10 - 9:15 2025全球骨科創新年度白皮書發布
9:15 - 9:20 全球骨科器械創新大獎頒布
(9:20-9:25,待定環節:骨科器械數據發布)
9:25 - 9:40 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環境與政策介紹
9:40 - 9:55 北京市醫保局分享
9:55 - 10:10 海淀區生物醫藥產業環境與政策介紹
主題分享(順序可能會調整)
《機器人給骨折治療帶來的改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 副院長
吳新寶
《植入方式與植入物的互動:解析型關節置換術的建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 矯形骨科(骨與關節疾病診療中心)主任
周一新
《3D打印技術與骨科應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創傷骨科主任醫師、醫學工程處處長
田耘
《基于磁力驅動技術的三類有源骨科植入器械的研發及應用展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 小兒骨科副主任醫師
魯明
《題目待定》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主任醫師
趙宇
《醫工交叉創新實踐經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羅森博特CEO
王豫
題目待定
芮碧宇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
題目待定
劉濤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
《創新引領 · 智啟未來:大模型深度賦能的新一代智能診療機器人技術》
歌銳科技 高級副總裁兼產品創新總經理
劉建勛
《揭秘首款可降解鎂合金接骨螺釘的創新故事》
英諾科 CEO
時晨
《題目待定》
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逸凌
《從鑄模到智造:機器人驅動3D打印假體精準生長》
史賽克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市場經理姜升立
《題目待定》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趙旻暐
《脊柱外科手術機器人未來發展之我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主任醫師
蘇楠
《骨科醫療器械創新性研究的總體思路》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學動物實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通和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英俊
《專利視角下的醫療器械企業知識產權保護》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張金芝
《個性化口腔植入物的應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王超
更多嘉賓邀約中
尚有少量展位,歡迎聯系微信號:suribot22
https://hdxu.cn/125no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填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