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終于想明白為什么很多人覺得電影比電視劇高級,電影演員比電視劇演員地位高,大導演為何是大導演了。
以前覺得,電影和電視劇能有什么區別?都只是取悅大家,消磨大家閑暇時光的娛樂項目罷了,但是現在突然覺得確實不一樣,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影視圈這么看重現實題材了,電影之所以更高級,是因為電影更有很多現實意義,而電視劇更多的是架空歷史,改編杜撰,偶像愛情,是純消磨時間和娛樂的影視作品。
電視劇演員工作量大,戲份多,可能沒多少時間揣摩角色,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演出每一場戲劇本中的內容就行,演員顏值不高可以靠后期修片,演員演得不好,也可以靠劇情糊弄過去,演員臺詞不行,可以找配音演員,除了文替,武替,甚至還可以有手替,光替。
但是電影演員幾乎都要自己完成,而且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連貫的復雜的表演,甚至為了特殊題材,還要親自去實地實景感受學習,才有可能完成一個角色,每一個動作眼神都要精準到位,所以對角色付出更多,專業上也更強一些,所以角色的成功能讓演員的表演得到更多業內專業人士的認可,咖位自然更高。
以前的經典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內容要么是揭露封建思想,要么是歌頌奮斗精神,要么是創新歷史,又或者是傳播文化,總是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和探討,或者引起大眾共鳴,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一直被觀眾所記住,那時候的電影更講究藝術性,但是最近這些年好像不太一樣了,能拍出高票房作品的幾乎都是跨界導演,似乎他們更知道觀眾喜歡看什么。
比如說徐崢的《人在囧途》系列,主打的就是一個喜劇效果,所以不管它票房多高,多年來也不會拿到任何重量級的獎項;陳思誠的《唐探》系列票房更高,主打的是懸疑和搞笑,既刺激又解壓,但是電影里也沒有傳達出任何實質性內容。
吳京的《戰狼2》可能是跨界導演執導的作品里,為數不多有教育意義的愛國電影,確實激發了很多年輕人的愛國情懷;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則是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彌補了中國市場科幻大片不足的現狀,賈玲的兩部電影,一部是愛媽媽,一部是愛自己,她的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很強的共鳴性。
餃子的《哪吒》系列則是集大成者,有大制作特效場景,有對封建思想的揭露,有對人物精神的歌頌,有對命運不公的反抗,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既融合了神話故事,還還融合了現代科技,所以這部電影才會吸引那么多觀眾喜歡喜歡,才會有這么高票房。
這些高票房電影的出現,開始讓觀眾去審判之前的那些大導,為什么大導們很難拍出這么高票房的電影?是題材不行,還是他們名副其實?但是大導之所以被成為大導,他們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去敬佩的。
同樣是拍電影,這些大導在選擇作品的時候,除了考慮票房因素,他們還會盡量去選擇一些有社會意義的作品,張藝謀拍《第二十條》,難道只是為了票房嗎?他肯定也想普法,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他希望自己創作的作品,除了帶來收益,還要有現實價值,以此來體現它的個人價值,幸運的是這部電影票房很高,而且還拿了很多獎,一切都是應得的。
馮小剛拍《向陽花》,肯定也不單純是為了賺錢,為了票房,他也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想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出獄女子這個群體,關注這個群體,甚至是讓大家理解這個群體,高票房他們不想要嗎?肯定也想要,他們明明有這么多題材可以選擇,但是他們去選擇小眾題材,肯定也是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他們沒有丟棄一個大導該有的責任和使命。
人去選擇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讓人覺得更加高尚,更加高級,去做一些困難的,大部分不愿意做得,也會被認為很有付出精神,作為大導,就該有這樣的付出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