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34%的新關稅后,疊加此前20%的稅率,部分進口商品總稅率飆升至54%。
但這還沒完,因為特朗普現在又做出了威脅中國的決定,將進一步對中國加征50%關稅,如此算下來相當于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總關稅稅率將飆升至104%。
這一調整,必將直接沖擊全球科技產業鏈,尤其是依賴中國制造的蘋果公司,可以說蘋果已經成為了特朗普發起關稅戰后的最大“犧牲品”。
現在蘋果的總市值已跌回2.7萬億美元,短短幾個交易日,總市值蒸發了6380億美元,因為對于蘋果來說,接下來的路確實太難走了。
根據拆解成本分析顯示,以256GB版iPhone 16 Pro為例,官方售價為1099美元,所有硬件、組裝和測試成本加起來,大約是580美元。
一旦關稅飆升至104%,那么一臺iPhone的總成本將超過當前在美國的官方零售價。
目前580美元生產成本的iPhone 16 Pro,僅關稅一項可能就要增加603.2美元。
如此計算下來,銷售往美國的iPhone 16 Pro,總成本就達到了驚人的1183.2美元,成本價已經超過了美國官方零售價。
所以擺在蘋果面前的路會很難走,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可能面臨三個選擇,要么將iPhone現有零售價提高一倍保證利潤,要么考慮退出美國市場,要么直接宣布破產。
但無論是哪項選擇,對于蘋果而言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提高價格后將嚴重拖累銷量。若蘋果自行承擔這部分關稅,則相當于賠本做買賣。
要知道目前有90%的iPhone在中國組裝,可能有人會說蘋果可以將產能轉移到其他國家,但這樣并不會降低成本。
因為除了中國以外,蘋果產品的另外兩個主要產地,印度被加征了26%關稅,越南被加征了46%關稅。
而且中國作為蘋果主要的供應鏈國家,即使只算一些重要零部件,也會讓蘋果為進口的零部件支付高額關稅。
所以假如蘋果把工廠搬回美國,不光要為更高的人工成本買單,還要為進口零部件支付高額的進口關稅。
面對這種蘋果漲價的不確定性,美國民眾產生了心理性恐慌。
過去幾天,蘋果美國門店人潮爆滿,因為美國民眾都擔心iPhone即將漲價,因此出現了恐慌性搶購潮。
那么問題來了,美國iPhone的售價既然有可能翻倍,中國本土銷售的iPhone接下來會不會漲價呢?其實對中國市場的這部分影響不會很大。
首先,蘋果在中國是保稅區生產模式,能夠規避大部分關稅沖擊。
中國銷售的iPhone主要在中國保稅區內完成組裝,并直接面向國內銷售,美國零部件在進入保稅區時暫免關稅,組裝后的整機原產地為中國,用戶無需為這些零部件單獨補繳34%的關稅。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我們設立這種保稅生產模式,本身就是為鼓勵出口加工貿易,現在反而成了規避進口關稅的天然屏障,最終清關時,蘋果僅需基于整機價值繳納相應的增值稅等常規稅費。
其次,即便不考慮保稅區優勢,新關稅對中國的影響也很有限。
因為根據關稅征收規則,中國此次針對的是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
而蘋果手機物料成本中,價值最高的幾大核心部件包括顯示屏、后攝模組、A18芯片等,分別來自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
而實際上受影響的元器件,只有博通的FBAR濾波器、康寧玻璃等少數產自美國的零部件,即使對這些零部件加征34%的關稅,對iPhone總生產成本可能也只有7%-10%。
因此這一漲幅對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定價相對有限,iPhone 16物料成本僅占售價的40%左右,假設物料成本上漲10%,平攤到終端的售價漲幅最多也只有4%左右。
最后,蘋果在中國的定價還要考慮市場競爭,而非單純的成本。
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華為、小米等本土品牌強勢崛起,蘋果維持價格穩定對市場份額至關重要。
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iPhone在中國市場會漲價,反而在電商渠道,iPhone 16系列降價了不少。
綜合來看,這次中美之間互加關稅,雖然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對中國銷售的iPhone價格基本沒有影響,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按需購買,不必因為擔憂漲價而提前消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