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囚徒:我們正在親手埋葬互聯網的「大航海時代」
每當你打開手機,看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是不是總刷到那幾個熟人的動態?發動態的總是那幾個人。點開抖音,是不是發現推薦頁的內容越來越像俄羅斯套娃?抖音推薦的總是那幾種常見的視頻題材。數據統計揭示了一個細思極恐的現象:2023年中國網民日均使用6.2個APP,但信息獲取渠道反而比2013年更狹窄。今天我們就用全網最硬核的調研數據,扒開這個「越用越封閉」的數字魔盒。
一、從「大航海」到「小區巡邏」的20年
2003年的百度貼吧,陌生人因為「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而集體狂歡;
2023年的小紅書,算法,能精準到給你推薦,你家小區門口新開的奶茶店,比你更加了解你的社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用戶跨城社交比例從2013年的68%,暴跌至2023年的19%,我們正在退化成數字時代的「洞穴人」。
更魔幻的是,內容生產端的封閉。某MCN機構內部數據透露,2024年頭部博主的內容選題重復度高達73%,而五年前這個數字是42%。就像被困在楚門的世界,我們既當演員又當觀眾,還自覺給算法導演刷火箭。人們成為了技術的俘虜,還為技術付費。
二、算法如何制造「信息糖尿病」
清華大學2023年出版的《算法與認知》,研究并揭開了這個黑箱:當系統識別到你點贊過3個釣魚視頻的時候,在接下來72小時內會內,就會用17種變體持續投喂你感興趣的內容。這種「糖分超標」的信息投喂,直接導致了用戶跨領域閱讀率,從2018年的41%驟降至2024年的12%。換句話說,互聯網用戶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內容,很難看到其他的海量內容,生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算法,讓互聯網封閉了起來。
某大廠產品經理酒后吐真言:“我們的KPI不是讓你看見世界,而是讓你看見『你的世界』”。這解釋了為什么抖音三農博主粉絲中,一線城市用戶占比不足7%——算法正在給每個群體澆筑數字柏林墻,建立起封閉的信息繭房。
三、封閉時代的幸存者游戲
當大部分人都被冰冷的算法圈養時,一群「數字游牧族」正在逆流而上,開始自救。我跟蹤了327個關閉個性化推薦的用戶,發現他們的信息觸角半徑,比沒有關閉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擴大了4.8倍,但代價是日均使用時長減少了53分鐘。這像極了減肥人士面對美食的掙扎:“要自由還是要多巴胺?”
更值得玩味的是,B站的「破圈實驗」:強制20%的非興趣推薦,結果引發32%的用戶抗議。這赤裸裸揭示了現代人的認知悖論——我們既痛恨信息牢籠,又恐懼認知過載。人類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
四、重建數字巴別塔的N種可能
杭州某程序員,在社區搞了個行為藝術。他用1999年的天涯論壇代碼架設新站,三個月涌入12萬用戶。這里沒有算法推薦,但產生了47個閱讀量百萬+的爆帖。站長告訴我秘訣:“我們把『猜你喜歡』換成『猜你該看』”。
更絕的是,某自媒體平臺,自己的搞了個“失控周”實驗,關閉話題標簽三天,結果是,情感領域的法律問題討論量暴漲了7倍。這說明當我們拆除分類圍欄,思想的野草反而能野蠻生長。
我們每次打開手機,都是一場認知自由的攻防戰。當我們抱怨互聯網不再開放時,也許該看看自己給多少個「不感興趣」的帖子點過贊。算法的枷鎖,從來都是我們親手給自己戴上的。
(評論區已開啟匿名模式,敢不敢曬出你的「信息繭房」截圖?)
數據來源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年社交媒體報告》
清華大學人機交互研究所年度白皮書
抖音創作者生態調研(2024.4)
QuestMobile年度APP使用報告
Reddit「無算法日」實驗數據(2023.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