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體育產業持續升溫,體育用品行業迎來了飛速發展。從繁華都市的運動專賣店,到偏遠小鎮的集市攤位,體育用品的身影無處不在,其市場規模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與體育活動的普及而不斷擴張。
國內運動服飾行業歷經四十年發展,從早期的代工生產到如今的世界級品牌矩陣,已形成千億級市場規模。在這一黃金賽道上,安踏體育作為本土品牌的典型代表,憑借獨特的發展路徑,逐漸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黃金賽道中的冰火兩重天
站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國內運動服飾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震蕩。政策紅利、消費分層與技術革命交織作用,既催生了增長新動能,也暴露出競爭格局的深層裂痕。
一方面,體育基建熱潮與教育領域對體育的重視共同塑造了新的消費場景。全民健身計劃不僅通過社區健身房覆蓋率的提升和體育場地總數的突破重構了運動消費空間,更通過教育體系對體育課程的強化,激發了青少年群體對專業運動裝備的剛性需求。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使得運動服飾逐漸脫離單純的功能性產品定位,演變為承載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符號。而這種全民參與的體育熱潮,正在推動市場從單一的功能性消費向多元化場景消費轉型。
另一方面,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的本土化困境與本土新興品牌的精準突圍形成鮮明對比。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企業試圖通過價格下探和渠道重構尋找平衡,卻面臨高端形象受損的風險;而蕉內、Keep等新勢力憑借對細分場景的深度洞察,以“運動生活”概念打破傳統競爭規則。耐克曾試圖通過推出300元以下的入門級跑鞋搶占下沉市場,但由于設計語言與本土審美脫節,反而陷入“低價不低價”的尷尬境地。
與此同時,新興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精準觸達Z世代消費者,利用虛擬偶像代言和元宇宙營銷創造現象級銷售案例。這種戰略分化標志著行業競爭焦點已從產品性能比拼轉向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捕捉,品牌需要同時在高端化與大眾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科學與智能技術的突破正在重構行業價值鏈條。從碳板跑鞋的能量回饋技術到智能穿戴設備的健康監測功能,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產品溢價空間,更催生出“運動科技生態化”的新趨勢。這種技術跨界不僅改變了產品形態,更重新定義了消費者對運動服飾的價值期待,也就是從基礎保護功能轉向數據化、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工具。
協同進化論
當行業進入“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期,安踏體育的崛起絕非偶然,其通過戰略創新與組織變革,在品牌矩陣、研發體系與供應鏈管理三個維度構筑起競爭壁壘。這些護城河既是應對當下挑戰的盾牌,也是劍指全球市場的利劍。
一來,安踏搭建了多品牌矩陣,實現了市場風險的分散與協同效應的放大。具體來看,安踏主品牌聚焦大眾市場夯實根基,FILA品牌以時尚運動定位開拓中高端客群,DESCENTE和始祖鳥則通過滑雪、戶外領域的專業形象塑造品牌高度。這種立體化布局既保證了現金流穩定,又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多場景試驗田。
二來,安踏持續增加的研發投入正在轉化為從基礎研究到商業落地的完整創新鏈條。從安踏與清華大學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到數字化仿真系統支撐的快速產品迭代,科技創新體系不僅孕育出奧運冠軍戰靴等標桿產品,更形成了技術儲備的“蓄水池效應”。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安踏集團累計申請國家專利超4600件,在專利申請量、有效專利量以及發明專利量上均位居中國體育品牌前列。
三來,安踏搭建了完整的銷售網絡,可全面觸及廣大消費者群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安踏打造了覆蓋全國的線上線下融合銷售網絡。在線上渠道方面,安踏緊跟互聯網發展潮流,大力發展電商業務,不僅入駐了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還建立了官方電商網站與移動應用程序。在線下渠道方面,安踏不斷擴大線下門店數量。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安踏集團超10000家門店采用了DTC模式運營,DTC占比超過80%,其中超6000家由品牌直營。完善的銷售網絡極大地促進了安踏銷量的增長。
暗礁潛藏
當市值站上千億關口,安踏面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增長的轉型陣痛。
一來,安踏主品牌高端化進程受阻,技術溢價認知待突破。盡管安踏通過氮科技材料等技術突破提升了產品性能,但安踏主品牌在消費者認知中仍難以擺脫“性價比”標簽,再加上一線城市核心商圈渠道效能不足,導致主品牌難以突破價格天花板。這種認知落差反映出品牌升級過程中文化表達與技術創新的節奏失衡:當技術研發聚焦于材料性能時,設計團隊卻未能同步捕捉年輕消費者對“低調奢華”的審美需求,最終導致產品定位與目標客群產生錯位。
二來,安踏在全球化拓展方面面臨諸多挑戰。盡管安踏在東南亞市場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仍相對較小。由于各地風土人情存在差異,在國際市場拓展過程中,從產品設計到渠道建設,從品牌傳播到消費者洞察,安踏在國際化過程中遭遇文化差異的隱形壁壘。對于安踏來說,如何將國內市場的成功經驗轉化為全球競爭優勢,如何平衡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積累和戰略耐心。
三來,安踏同樣面臨著多品牌管理的協同難題。頻繁的并購雖然能擴大商業版圖,也會帶來資源分散的風險。不同品牌間的定位重疊、渠道沖突、文化差異等問題開始浮現。高端品牌需要保持調性獨立,大眾品牌追求規模效益,這種矛盾對安踏集團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實現從資本整合到價值整合的跨越,是安踏必須解決的戰略課題。
國際對抗與新勢力顛覆的雙重壓力
當行業增長曲線趨于平緩,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國際巨頭的防御反擊、新銳勢力的跨界顛覆、技術革命的降維打擊,共同構成安踏未來十年的戰略坐標系。
一是,國際品牌的本土化反撲。事實上,全球巨頭正通過“中國化”創新重構競爭壁壘。比如,Nike依托數字化會員體系構建私域流量池,用戶活躍度大幅提升;Adidas借力元宇宙營銷推出數字藏品,開創運動裝備NFT交易新模式。這種反擊不僅體現在產品迭代,更在于對本土文化場景的深度嵌入。
二是,場景化創新者的跨界沖擊。新勢力以互聯網思維重塑行業規則,蕉內通過溫感材料技術重構產品價值維度,這也帶動了其單品復購率的提升;Keep依托健身數據開發AI裝備推薦系統,實現了產品毛利率的提升。這些顛覆者模糊了運動與生活的邊界,迫使傳統品牌重新定義自身價值主張。
三來,運動科技與健康管理系統的深度融合成為競爭新高地。比如,智能鞋墊通過壓力傳感器監測足部健康,數據同步至醫療系統的創新已進入測試階段。安踏雖然在材料領域保持領先,但在芯片研發、算法開發等環節仍存在明顯短板,預示著未來需要構建跨界創新生態。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安踏體育的進擊之路恰似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縮影。當多品牌矩陣遭遇全球化瓶頸,當研發投入碰撞文化差異,安踏正在用科技創新與組織變革回應時代的叩問。未來的競技場上,比拼的不僅是產品迭代速度,更是對全球體育文明的深刻理解與價值重構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