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個研究課題,由3700名2023級本科生分組完成,內容從鄉村振興、養老政策到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這是復旦大學今天(4月8日)下午在“強國之路”思政大課“悟”階段——2023級本科生課題作業展示嘉年華上展示的內容,也是學生這門思政大課的學習成果。
這些成果展示吸引了全校師生,不少來參加嘉年華的學生在自己欣賞的海報上,貼上“我最喜歡”“交叉碰撞”“觸發靈感”等標記。據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林偉介紹,學校的各類本科生科研計劃也會對這些課題開放申請,“對于優秀的課題,我們將支持學生繼續研究,接下來還會為優秀學生在相輝堂開設風采分享專場。”
復旦大學從2023年底開始推出思政大課改革,由院士、知名學者和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行業專家同上一門以“強國之路”為主題的思政大課,這也是原先的形勢與政策課。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感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責任所在,讓學生從“學會學”到“學會問”,再到“學會做”。
用一堂形勢政策課讓學生思考強國之路如何走,并鼓勵他們真正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改變學校的教學模式,正是這門為期2年,2個學分的課程的價值之所在。
圍繞“強國之路”,不同領域的老師和學生同上一門思政大課
強國之路上,大學生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如何承擔責任?
思政大課按學、思、踐、悟四個階段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
首期14次大課,既有面向2023級全體學生的全員大課,也有分學科領域的專題大課,由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授課,有兩院院士,也有經濟學家、人文學者。
在去年思政大課的專題大課環節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講述自己上世紀80年代,接待訪問中國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J.Flory的經歷。當時,對方被問及對中國高分子科學的印象,他卻反問道:“中國有高分子研究嗎?”這讓當時的他百感交集,也成為激勵他潛心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動力之一。彭慧勝的經歷也引發了現場學生的深思。
除了大課,2023級3700多名學生還分為188個小班,分別由國家級人才、書院導師和思政老師組織開展3次小班討論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真問題、探索好議題、著眼大課題。
在現場教學環節同學們前往全市193個現場教學基地,由基地行業專家與學校思政老師共同設計,課前確定3-4個思考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現場教學過程中包括專家授課、互動交流、參觀實踐三個環節,讓學生理解科研之用,激發他們對“強國之路”的思考。最終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課程學習,凝練出調查研究的課題并完成。
去年底,在完成了學、思、踐三個環節之后,思政大課師生們的1146項課題開放申請。而今天展示的這些課題就是由2023級學生分組在老師指導下進入課題研究與項目學習階段,為學術創新成果涌現做好基礎性鋪墊。
不同學科的師生互相激發,打開認識世界的新視野
“過去思政課上總是老師講我們聽,但是這門特殊的思政課讓我了解到了我們年輕人有很多可為之處,也讓我們把自己所學和實際問題能夠產生連接,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感覺。”這是生命科學學院2023級本科生禹慧澤對強國之路思政大課最重要的感觸。
禹慧澤和同學的研究課題是淡水生態系統浮游動物多樣性探索,這個課題就是來源于思政大課。課上,老師的授課內容和討論課讓他們思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在實踐環節,老師帶著他們調研了上海多處濕地,這讓他們思考如何把自己所學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在嘉年華現場,可以看到,展示的課題大多數是由不同學科的學生“組團”完成。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學科的師生同上一堂課,甚至討論課上,學生也是來自不同的學科,這使得學生在初始學習中,淡化了學科的邊界。
現代物理學研究所青年教師楊洋主持的討論課上就有文理醫工不同學科的學生,“這當然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我在講授科技強國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接受能力。”不過,令他驚喜的是,學生在實踐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互相激發帶來了不少靈感。
他此次指導的一個無人機相關的課題項目由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學生和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學生組成。“理工科的學生對于技術更熟悉,而文科的學生對于應用場景更有想象力。他們在一起豐富了無人機平臺,對未來無人機在各種場景中的應用提出了修改方案。”
思政大課帶來教學變革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思政大課改革還牽引了學校的小班課教學改革:如何通過小班討論課提升學生的思辯和提問的能力。這也是很多高校一直在探索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每次思政大課,后臺都會收到聽課學生的很多提問。“這意味著授課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認真思考。”學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我們常說現在的學生不善于提問、不愛提問,但這些思政大課讓我們思考,平時教師的授課是否能激發學生思考,是否給了學生提問的空間。”
“如果說思政大課上學生的提問讓我們思考日常教學該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敢于提問,那么小班討論課則讓學校意識到提升小班討論質量迫在眉睫。”復旦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徐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第一次討論課結束后,老師們就發現了不少小班討論課存在共同的問題:老師組織討論課的經驗不足,而學生參與討論課也同樣如此。
調查顯示,有60%的老師單向輸出時間超一半,有極少數老師因為授課時間太長,導致討論時間不夠。
不少高校的教學負責人都曾談到過在高校開展討論課之難,即便開出了討論課,往往深度討論也比較少,因為老師習慣于問“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
因為,老師們習慣了在課堂上“唱主角”。長期以來,大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當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讓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至關重要。
復旦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思政大課也將作為抓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回應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有理論深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