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有株老榆樹,不知何時已綴滿嫩綠的榆錢。那些榆錢在春風里搖搖擺擺,像是要搖落一地的銅錢。父親說:“采些來吃罷。”我欣然應聲。
將榆錢采下,洗凈,瀝干,摻上玉米面,打入兩個金黃的雞蛋,攪散,撒一撮鹽。油手揉面,直到綠色均勻地滲入黃色的面中。把面捏成窩頭狀,醒發,排氣,再上鍋蒸二十分鐘,廚房里便彌漫著一種特殊的香氣。那不是花香,也不是肉香,而是介于草木與糧食之間的難以名狀的氣息。
窩頭一出鍋,熱氣騰騰,咬一口,粗糙中帶著清甜,浸泡著童年的味道,也是源自土地、天然的味道。父親年紀大了,吃得慢,每一口都要咀嚼許久。我知道,他咀嚼的不只是食物,還有那些饑荒年代的記憶。兒子吃得快,又要吃出點兒味道,抹上辣椒醬大快朵頤。不一會兒,一鍋榆錢窩頭被家人一掃而光。
我幼時家貧,免不得挨餓。偏是這饑餓,教會了我如何將有限的食材變出無限的花樣。后來日子好了,做飯倒成了習慣,也成為一種愛好。我常想,人的舌頭大約是有記憶的,記得住苦難,也記得住甘甜。
《詩經》里說:“山有樞,隰有榆。”三千年前的先人,早已知道榆樹生長在低濕之地,卻安貧樂道,油然生發“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的慨嘆:衣不穿,車不乘,徒然守著財富,卻不知享用。他們用慢生活活出超然的境界。
不知從何時起,物質豐裕的現代人將冰箱里塞滿食物,卻失了品嘗的興致;衣柜里掛滿衣裳,卻少了穿衣的喜悅。我們像松鼠囤積堅果一般囤積物質,在角落里堆疊紙箱,在抽屜中塞滿零碎,在壁櫥里填塞舊物,踩著過期的票據,繞過積灰的贈品,依然停不下攫取的手。結果顯而易見。我們占有一切,卻依然覺得一無所有。
生活可以很簡單,一樹榆錢,本不值錢,親手采摘、精心烹制的過程,讓這廉價的東西變得珍貴起來。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餐桌上。這一刻,我突然明白:快樂不在遠方,而在這一飯一蔬之間。幸福不在未來,而在此時此刻的體味之中。榆錢還是那個榆錢,變的只是吃榆錢的人罷了。
《榆錢窩頭品古香》以榆錢窩頭為線索,串起三代人的記憶與生活哲思。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采榆錢、揉面、蒸窩頭的場景,草木與糧食的香氣躍然紙上,更將食物與情感交織,賦予窩頭超越飽腹的意義——父親咀嚼的是饑荒年代的苦澀,兒子吞咽的是當下的恣意,而作者在煙火氣中窺見生活的真諦。文中援引《詩經》詩句,巧妙勾連古今,既點出榆樹在農耕文明中的象征意義,又以“安貧樂道”反照現代人囤積物質的空虛。結尾的頓悟尤為動人,將幸福歸于“一飯一蔬”的體味,語言質樸卻深蘊哲理。文章結構圓融,從具體場景到抽象思考層層遞進,既有草木清香,亦有歲月厚重,在快節奏的當下,如同一劑返璞歸真的良方。(點評 阿平)
詩經女孩,本名張麗麗,河北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曾在報刊發表文章多篇。
詩經女孩
全網粉絲共超過
20
萬人。
本文首發《燕趙晚報》202504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