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日,一本名為《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英文著作在美國出版。這本書以震撼人心的史實和充滿力量的文字,首次讓西方世界全面了解到1937年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反人類罪行。該書的作者,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以一人之力打破了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的沉默,卻在36歲時因抑郁癥和外界壓力選擇結束生命。她的故事,是一部關于勇氣、責任與救贖的史詩。
一、歷史的召喚:從童年記憶到學術使命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一個華裔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張紹進是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母親張盈盈是生物化學博士。盡管生長在異國他鄉,張純如的童年卻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外祖父張鐵君曾是民國報界聞人,抗日戰爭期間目睹日軍暴行的經歷,常被家人當作“睡前故事”講述。這些故事在張純如心中埋下了對歷史真相的執著追求。
1994年12月,張純如參加了一場由美國華人組織舉辦的南京大屠殺圖片展。展廳里懸掛的黑白照片令她震驚:被砍下的頭顱、被刺刀剖開的孕婦、堆積如山的尸體……這些畫面與她兒時聽到的故事相互印證,卻又遠超她的想象。“為什么這樣的人間慘劇在西方歷史教科書中幾乎被完全抹去?”這個疑問成為她創作《南京大屠殺》的最初動力。
為了撰寫這本書,張純如展開了長達三年的調查。她走訪了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采訪了上百位幸存者,收集了大量口述歷史。在南京炎熱的夏日里,她穿著短袖襯衫和牛仔褲,穿梭于狹窄的街巷,用錄音機記錄下幸存者的每一個細節。她的翻譯楊夏鳴教授回憶:“她對細節的執著近乎偏執,常常為了一個日期或地點反復核對中英文資料?!?/p>
張純如的研究不僅限于幸存者訪談,還深入挖掘了塵封的歷史檔案。1996年,她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發現了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的日記。這份長達2117頁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成為揭露歷史真相的關鍵證據。她還找到了美國傳教士魏特琳的日記,這位“南京的活菩薩”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未見過如此殘忍的景象,日軍的暴行超出了人類的想象?!?/p>
二、寫作的煉獄:與惡魔共舞的三年
1995年,張純如開始正式撰寫《南京大屠殺》。她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沉浸在血腥的歷史細節中。書中描述的日軍暴行令她夜不能寐,噩夢連連。她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仿佛能聽到受害者的哭聲,看到他們絕望的眼神。”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體重驟減,健康狀況惡化。
寫作過程中,張純如遭遇了來自日本右翼勢力的威脅。1997年,日本柏書房出版社曾計劃翻譯出版《南京大屠殺》,但在右翼組織的壓力下,要求張純如刪除書中關于日軍暴行的具體描述。她堅決拒絕:“歷史不容篡改,我不能為了出版而背叛真相。”最終,日文版出版計劃流產,但張純如的堅持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正式出版。這本書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連續10周位居榜首?!度A盛頓郵報》評價:“張純如用文字將南京大屠殺的慘狀呈現在世人面前,她的勇氣和執著令人敬佩?!惫鸫髮W歷史系主任威廉·柯比稱其為“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三、精神的崩塌:與黑暗勢力的殊死搏斗
《南京大屠殺》這本書的成功讓張純如成為國際名人,但也將她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日本右翼分子對她進行了瘋狂的攻擊,稱她為“謊言制造者”和“中國政府的宣傳工具”。他們在網絡上散布謠言,甚至威脅要取她的性命。張純如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收到過匿名郵件,里面裝著子彈和恐嚇信。但我不能退縮,因為我肩負著歷史的責任?!?/p>
除了外部壓力,張純如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她在演講和簽售會上,經常遇到幸存者或受害者家屬,他們的痛苦經歷讓她感同身受。一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拉著她的手說:“謝謝你讓世界知道我們的苦難。”這句話讓張純如淚流滿面,卻也加重了她的心理壓力。她在日記中寫道:“我仿佛成了歷史的守墓人,背負著無數冤魂的重托?!?/p>
2003年,張純如出版了第三部著作《美國華裔史錄》,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探討華人在美國的歷史。然而,長期的精神壓抑和工作壓力最終壓垮了她。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在加州的車內開槍自殺,年僅36歲。她的離世震驚了世界,《紐約時報》發表社論稱:“她是用生命捍衛歷史真相的勇士?!?/p>
四、永恒的光芒:精神遺產的延續
張純如的去世并未讓她的聲音消失。她的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傳播。2017年,江蘇淮安建成了張純如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她的遺物、手稿和采訪錄像。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來到紀念館獻花,紀念這位“用生命點亮歷史的女子”。
張純如的精神也激勵著新一代的歷史研究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宅巍說:“她的工作為南京大屠殺研究奠定了基礎,讓更多人關注這段歷史。”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于二戰歷史研究,日本右翼勢力的謊言逐漸被戳穿。
2024年,澳門藝術家孟舒創作了玻璃雕塑作品“祈望之花”,捐贈給張純如紀念館。這件作品以綻放的花朵象征和平與希望,正如張純如在書中所寫:“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我們必須銘記歷史,才能避免悲劇重演?!?/p>
張純如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如流星般劃過夜空,照亮了歷史的黑暗角落。她用文字為30萬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發聲,用生命捍衛了人類的良知與正義。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需要有人去書寫,真相需要有人去守護,而勇氣和堅持,永遠是最強大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