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影燈下的"拆彈專家"
2025年1月的某個深夜,四川泰康醫院普外科的手術室內,70歲的患者吳某正經歷著一場生死考驗。這位來自云南的老人,在經歷膽囊切除術后反復出現腹脹,輾轉多家醫院后慕名來到這里。蔣忠寧主任醫師仔細查看患者病歷,發現其膽總管遠端梗阻,十二指腸段扭曲變形,且存在肝管解剖變異。"這是典型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適應癥,但手術難度極大。"蔣忠寧在術前討論會上擲地有聲。
手術室外,家屬攥著病危通知書的手微微顫抖。而在手術臺上,蔣忠寧的雙手卻穩如磐石。他帶領團隊在患者粘連致密的腹腔內抽絲剝繭,每一步都精準到毫米。當分離到十二指腸與胰腺交界處時,患者血壓突然下降至70/40mmHg,監護儀發出刺耳的警報聲。蔣忠寧迅速判斷:"可能碰到了腸系膜上動脈!"他立即用止血鉗精準夾住出血點,同時指揮麻醉科調整用藥,整個過程僅用了1分37秒。這場持續8小時的手術,最終在多學科團隊的協作下圓滿完成。術后第10天,吳某就能下床走動,他緊緊握著蔣忠寧的手說:"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二、廢墟中的生命守護者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的消息傳來時,蔣忠寧正在門診坐診。他立刻向醫院請纓:"我參加過玉樹地震救援,有經驗!"當天夜里,他帶領四川緊急醫療救援隊冒雨挺進震中。在九寨溝縣人民醫院,一名60歲女性游客因大巴被落石擊中,出現腹腔大出血。蔣忠寧在臨時搭建的手術帳篷里,借著應急燈的光線為患者實施剖腹探查術。當他切開患者腹腔時,發現小腸系膜撕裂導致的活動性出血,立即用止血帶控制出血,同時指揮護士調配血漿。手術進行到一半時,余震突然來襲,手術燈劇烈搖晃,蔣忠寧卻紋絲不動:"繼續手術!"術后,他在帳篷外的石階上靠著墻打盹,迷彩服上還沾著患者的血跡。
地震一線中的蔣忠寧
從醫37年來,蔣忠寧參與過玉樹、九寨溝、內江等6次重大地震救援。在玉樹地震時,他連續72小時堅守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為127名傷員實施清創手術;在內江地震中,他帶領專家組徒步5公里進入重災區,為一名被困18小時的孕婦實施緊急剖宮產。他常說:"在災難面前,醫生就是離死神最近的人,但我們不能退縮。"
三、學科建設的"鋪路石"
1986年從瀘州醫學院畢業后,蔣忠寧就一頭扎進普外科。他的辦公室里,至今還保存著一本泛黃的《外科學》教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工作期間,他牽頭建立了西南地區首個急診外科病房,創新"創傷救治綠色通道"模式,將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從68%提升至85%。擔任四川省醫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委員期間,他推動制定了《四川省地震災害醫療救援指南》,該指南在2018年宜賓地震中成功挽救了300余名傷員的生命。
工作中的蔣忠寧
作為四川泰康醫院普外科的學科帶頭人,蔣忠寧始終堅持"傳幫帶"。他每周組織兩次業務學習,親自示范腹腔鏡疝修補術的關鍵操作。在他的培養下,科室已涌現出3名省級青年崗位能手。2024年,他主導的"胃腸道腫瘤多學科診療模式"項目,獲得四川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患者心中的"定海神針"
在四川泰康醫院普外科病房,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蔣忠寧查房時,患者們都爭著和他說話。78歲的王大爺患有腹壁疝,手術后總擔心復發,蔣忠寧每天查房時都會蹲在床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病情。他還專門制作了"術后康復指導卡",上面詳細記錄了飲食、活動等注意事項?;颊呒覍倮钆空f:"蔣主任就像我們的家人,有他在,我們心里特別踏實。"
工作中的蔣忠寧
從醫以來,蔣忠寧收到過100多封感謝信,其中一封來自2014年救治的腸梗阻患者。信中寫道:"當時我在新疆住院22天,病情越來越重,是蔣主任通過遠程會診制定了治療方案,讓我重獲新生。"如今,他依然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下班后,都會到病房轉一圈,看看患者的恢復情況。
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拼命時,他說:"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每當看到患者康復出院,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